課堂上的“搗蛋鬼”,除了“多動癥”還要小心這種?。?/h1>
擠眉弄眼、做鬼臉,發(fā)出異響、清嗓子、······
這些孩子課堂上多次被老師“點名”。家長越是批評、糾正,孩子越是“變本加厲”。這究竟是怎么了?
這種不由自主地發(fā)生抽動現象,要當心是
抽動癥!
“抽動癥”,又稱“抽動障礙”,是以抽動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在我國學齡兒童抽動癥的患病率為 3%-10%,以5-10歲最為多見,男孩發(fā)病率約為女孩的3-5倍。
主要癥狀:
以眨眼睛、頭部抽動最為常見,還會出現聳肩、四肢抽動、發(fā)出哼聲、咳嗽清嗓等,少數患兒有說臟話、觸碰他人等癥狀。

臨床上大部分抽動癥患兒都以輕癥為首發(fā),偶爾眨眼或吸鼻子,家長以為眼睛進了東西或眼部疲勞或鼻炎等,容易被忽視。直到孩子的癥狀不斷加重,一天眨眼、吸鼻子等數十,上百次,才引起家長的重視。
如發(fā)現以下情況需注意抽動癥,及時就診:
孩子經常用力眨眼擠眼而不是揉眼睛,眼睛結膜不紅,甚至眨眼時面部肌肉也動;
吸鼻子很用力而沒有鼻涕,甚至帶有聲音,努嘴、張口;
說脖子或肩膀不舒服而點頭伸脖子聳肩后舒服等情況。
就診時有些需要檢查一下有沒有誘發(fā)因素,比如過敏性結膜炎、鼻炎、鏈球菌感染等。如果有,治療抽動同時,積極治療原發(fā)病,大多數抽動癥狀都會消失,家長要注意觀察和鑒別。
抽動癥可蔓延全身,甚至影響心理健康
據統(tǒng)計,80%的抽動癥患者在抽動前會有前驅癥狀。例如,眨眼前的眼部燒灼或不適感、扭動肩膀前的搔癢或不適感、伸脖子前的脖子酸脹不適感等。
因此,有些家長認為是壞習慣,會采取批評、嚴加管教、反復強調讓孩子自我控制的方法,而不是去醫(yī)院治療。
?。∵@樣真的不可行?。?/strong>

這有可能導致抽動癥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從面部表現逐漸發(fā)展到頭頸、肩部,再往下到軀干和四肢,以及不自主發(fā)聲、說臟話等。
也有部分患兒可以短暫控制,但在緊張、焦慮等情緒下會加重,刻意抑制也常導致事后反復。
此外,不少家長發(fā)現,自從患上抽動癥,孩子開始變得孤僻、成績下降等等。異常頻繁的抽動會讓孩子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感到自卑,更易出現脾氣暴躁、精神緊張,難以結交朋友。也會導致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干擾正常的書寫和聽課效果,影響成績。甚至有的患兒會繼發(fā)精神異常、強迫癥等,最終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家庭生活造成影響

如何讓抽動的孩子回歸學校,正常上課?
大部分輕癥患兒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治療:
去除誘因、心理疏導、避免過度關注、緊張、焦慮;
避免刺激飲食,補充缺乏元素;
減少電子產品等為主,觀察發(fā)現電子產品會導致抽動增加;
抽動頻繁影響生活學習時進一步查找原因,及時采用藥物治療;
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對抽動的緩解消失非常重要。特別提醒
抽動癥的形式是可以改變的,程度和頻次也會呈現波動變化。當孩子某種抽動癥狀緩解后,家長不能自行中斷治療,一定要遵照醫(yī)囑治療,定期隨訪,以免病情反復甚至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