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5,以及下一個世代的大戰(zhàn)

PS5在凌晨終于公布了,帶著一票大作,以及科技感爆棚的設計。

下一個世代的主機征戰(zhàn),要開始了。
微軟從戰(zhàn)略上似乎已經偏向于從主戰(zhàn)場撤退了。當然正面確實打不過,獨占作品不多,無法與PS對抗。因此選擇布局游戲訂閱,全平臺化,本該是主機獨占的,在PC上也能玩到了。
游戲訂閱制,微軟耗重金吸引用戶,港服首三個月只需10港幣,正常訂閱價格也很低廉。從數據來看,疫情期間XGP的訂閱量增長十分迅猛。有了龐大的用戶群體,就不難再做文章了。比如早年的騰訊,QQ用戶群體龐大,但一直無法變現,直到其將游戲與社交捆綁。索尼在這方面動作不大,趨于保守,畢竟掌握著現有江山。PS NOW業(yè)務水波不興,每月加幾款游戲,不大力燒錢,慢慢推廣。
自己親歷了微軟策動的“跨平臺聯(lián)機”。在幾年前,微軟提出想跨平臺,索尼大手一揮:“門兒都沒有?!钡F在,跨平臺聯(lián)機游戲已經遍地開花,索尼就是不愿意,也不行了。微軟的策略:既然我競爭不過,那就再放一些外來者進來。
索尼在這個世代的勝利,會延續(xù)到下個世代。PS3時代跌的跟頭,PS4沒有重蹈覆轍,PS5上更不會。老生常談的主機性能,主機性能要建立在相同量級的游戲競爭力上。你十個獨占,人家一百個,這還怎么打。更不用說,兩個主機的計算性能差距并不大,而且PS5的高速SSD看起來更誘人。
兩大主機從設計上比較,簡直云泥之別。微軟的小鐵箱,只能用“樸實”形容了。從過去的一年看,不像微軟著急地公布這個,說明那個,索尼一直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公布硬件信息,頗有穩(wěn)操勝券的姿態(tài)。至于主機價格,索尼一直沒有公布,微軟也沒有公布,已經到了六月,兩家公司要做最后的博弈了。

老任以IP立命,第一方作品拉動80%的業(yè)績。不管什么世代,其核心競爭力都不在硬件上。除非自己昏庸,搞砸所有IP,外來者很難撼動任天堂。
主機和PC,我不覺得會出現一方獨大的場面,至少在幾個世代內。反之,雙方會共同探索游戲業(yè)的發(fā)展方向,新的技術,新的生態(tài)。我更傾向于認為,雙方共同進化,難分彼此。
扎實的EPIC。EPIC進入市場所采取的獨占行為受人詬病,但拋開這一點,其大額度補貼游戲制作者,玩家,免費送游戲,都表明了其想要長遠立足的決心?!侗局埂焚嵉臒徨X用來干什么?扎扎實實地建立游戲平臺,游戲生態(tài)。玩家在《堡壘之夜》氪的金,一部分變相地從EPIC平臺流回了玩家手里,也流到了其他游戲開發(fā)者手里。大家都受益,這是最好的商業(yè)生態(tài)了。EPIC已經占據了15%的市場份額,這個份額應該再大一些,趕在《堡壘之夜》熄火前,到40%左右。
Steam一直勤懇耐勞。EPIC來了,不說什么。育碧的新作不上架了,也不說什么。EA氣勢洶洶走了,又悄悄回來了,也不說什么。大的小的制作廠商,走的,延期登錄的,都不說什么。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雨,我都在首頁貼橫幅歡迎你。不為爭奪用戶動歪腦筋,只默默加大游戲打折力度,還有悄悄開始做《半條命3》。
可愛的Stadia。我想稱之為小半個瑞幸咖啡,噱頭做得足,用戶體驗差。前幾天看到新聞,Take Two老總抱怨:“Stadia當時宣稱的很多技術根本就實現不了,這讓我們非常受傷?!奔夹g細節(jié),游戲內容,體驗都可以改進。但最重要的,Stadia能否在下一個世代大戰(zhàn)中崛起,關鍵不在外來者,而是它自身。以谷歌愛砍項目的尿性,Stadia說不準哪天就被撤了。Stadia更像是谷歌用來訓練服務器,大數據的。谷歌從Stadia身上賺的錢,和主要的廣告業(yè)務比起來,可能九牛身上的一根毛都不夠。
國內的云游戲平臺,這個就不提了。沒有可比性,自己過家家就行。
飄忽不定的育碧。和Stadia聯(lián)手,和EPIC聯(lián)手,游戲新作繞道Steam,近乎于執(zhí)著地推廣自己平臺。值得一提的是,前幾日波蘭蠢驢的市值已經超過了育碧,一躍成為歐洲第一大游戲公司。要知道蠢驢近幾年主要精力都只在一款游戲上——《賽博朋克2077》。不獨占,不搞幺蛾子,也不貴,用口碑來證明公司價值。
作為一個玩家,我購買PS5的原因很簡單,獨占游戲(限時的或永久的)。一些幀率不太影響體驗的游戲,我也習慣在主機上玩。主機有一種專注的“游戲感”,PC,在打開游戲前,有很多分散精力的元素,網頁,視頻,社區(qū),直播等等。一不留神,時間就溜走了。有這精力,練一練《仁王2》,說不定就打過BOSS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