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德國國防軍黑豹坦克營簡介

介紹之前先說明一下,通常裝甲師內的裝甲團第1營是黑豹坦克營,但也有少數是2營為黑豹坦克營。
為減少歧義我會將德文中的“Panther”在這篇文章統(tǒng)稱為簡中平臺頗為流傳的“黑豹”一詞
第51裝甲營(第33裝甲團2營)
第33裝甲團2營(隸屬第9裝甲師)在1943年1月改名為第51裝甲營并被改編為全部裝備黑豹坦克的裝甲營,與第52裝甲營一樣是最早裝備黑豹坦克的裝甲營之一。1943年7月抵達庫爾斯克前線參戰(zhàn),并和第52裝甲營一同在第39裝甲團內隨“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GD師)作戰(zhàn)。值得注意的是庫戰(zhàn)之后第39裝甲團隨即就被解散,而下屬的兩個黑豹坦克營只有第51裝甲營還在GD師框架內,該營在GD師框架下一直持續(xù)到1943年底。1944年1月該營回到了第9裝甲師內,重新命名為老番號第33裝甲團2營,然后一直隸屬于第9裝甲師,直至戰(zhàn)爭結束。
行動地區(qū):
東線:俄羅斯、烏克蘭
西線: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
初始裝備:96輛黑豹
接收&部署黑豹坦克總數量:295輛
使用的黑豹坦克型號:D型、A型、G型





第52裝甲營(第15裝甲團1營)
第15裝甲團1營(隸屬第11裝甲師)在1943年2月6日被改名為第52裝甲營并改編為全部裝備黑豹坦克的裝甲營。1943年7月與第51裝甲營合并到第39裝甲團共同首次在庫爾斯克部署作戰(zhàn),1943年8月底該營被再次重新改為老番號第15裝甲團1營,與第2裝甲師一起部署過后又重新回到了第11裝甲師內,直至戰(zhàn)爭結束。
行動地區(qū):
東線:俄羅斯、烏克蘭地區(qū)
西線:法國南部、德國
初始裝備:96輛黑豹
接收&部署黑豹坦克總數量:296輛
使用的黑豹坦克型號:D型、A型、G型




第1裝甲團1營
第1裝甲團第1營(隸屬第1裝甲師)在1943年初被重組,1943年夏天裝備四號坦克并在9月和10月在意大利北部/伊斯特拉半島作戰(zhàn),1943年11月在德國換裝了黑豹坦克后隨即被調往東線,并在第1裝甲師內一直戰(zhàn)斗到了戰(zhàn)爭結束。
行動地區(qū):
東線:烏克蘭、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奧地利
初始裝備:76輛黑豹
接收&部署黑豹坦克總數量:284輛
使用的黑豹坦克型號:A型、G型




第2裝甲團1營
第2裝甲團1營(隸屬第16裝甲師)從1943年8月起被編為黑豹坦克營。該營在1943年10月就返回了東線,在東線最初隸屬于第17裝甲師,1944年初重新回到了第16裝甲師,作戰(zhàn)直至戰(zhàn)爭結束。
行動地區(qū):
東線:烏克蘭、波蘭、德國地區(qū)
初始裝備:71輛黑豹
接收&部署黑豹坦克總數量:248輛
使用的黑豹坦克型號:D型、A型、G型




第4裝甲團1營(第26裝甲團1營)
1943年第4裝甲團1營(隸屬第13裝甲師)被改編為黑豹裝甲營,在法國和奧地利進行了長久的訓練階段后,該營并沒有按計劃返回東線的第13裝甲師。相反,第4裝甲團1營在1944年1月被調往了意大利,在意大利戰(zhàn)場一直作為一支獨立單位戰(zhàn)斗(第4裝甲團1營是意大利戰(zhàn)場僅有的黑豹坦克單位)。1945年3月該營以營長為名字基礎給該營命名為“F?rster”裝甲營,并同時被調入第26裝甲師的第26裝甲團,作為里面1營,作戰(zhàn)直至戰(zhàn)爭結束。
行動地區(qū):
南線:意大利
初始裝備:79輛黑豹
接收&部署黑豹坦克總數量:147輛
使用的黑豹坦克型號:D型、A型、G型





第6裝甲團1營
1943年8月在諾伊魯平第6裝甲團1營(隸屬第3裝甲師)重新整裝并裝備了黑豹坦克,在德國本土和法國進行長時間訓練后,該部隊于1944年1月被調入裝甲教導師并算作第130裝甲團的1營。作為裝甲教導師的一部分,該營在1944年夏天在諾曼底作戰(zhàn),同年秋天該部隊被調往法林博斯太爾接受了新型黑豹坦克車載夜視儀的訓練。1944年12月被調往匈牙利轉入南方集團軍群,在那里又重新回到了第3裝甲師的框架下,作為第3裝甲師的一部分,作戰(zhàn)直至戰(zhàn)爭結束。
行動地區(qū):
西線:法國
東線:匈牙利、奧地利
初始裝備:89輛黑豹
接收&部署黑豹坦克總數量:159輛
使用的黑豹坦克型號:A型、G型



第10裝甲團1營
第10裝甲團1營于1944年9月進行了重組,由兩個黑豹連+兩個四號坦克連組成。1944年12月該營被重新編為純黑豹坦克裝甲營。期間一直在第8裝甲師內,作戰(zhàn)直至戰(zhàn)爭結束。
行動地區(qū):
東線: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
初始裝備:37輛黑豹
接收&部署黑豹坦克總數量:67輛
使用的黑豹坦克型號:A型、G型

第11裝甲團1營
第11裝甲團1營(隸屬第6裝甲師)于1943年在德國和法國被改編成為黑豹坦克裝甲營。但在這之后并沒有回到母師第6裝甲師,而是在1944年3月至8月/9月期間與弗里貝裝甲集群和第8裝甲師一起戰(zhàn)斗。該營(沒有帶上第4連)在1944年12月終于回到了母師第6裝甲師內。與此同時,第4連作為第150裝甲旅的一部分被部署到阿登地區(qū)。?
行動地區(qū):
西線:比利時、德國(第4連)
東線:烏克蘭、匈牙利、奧地利
初始裝備:79輛黑豹
接收&部署黑豹坦克總數量:165輛
使用的黑豹坦克型號:A型、G型



第16裝甲團1營
第16裝甲團1營(隸屬116裝甲師)從1944年7月改編為黑豹坦克裝甲營。該營最初隸屬于第111裝甲旅,從1944年9月起部署在西線。經過再一次的重組,該營于1944年12月回到第116裝甲師,在里面一直作戰(zhàn)到戰(zhàn)爭結束。
行動地區(qū):
西線:法國、比利時、德國
初始裝備:45輛黑豹
接收&部署黑豹坦克總數量:80輛
使用的黑豹坦克型號:G型



第22裝甲團1營
第22裝甲團1營(隸屬第21裝甲師)在1944年底被重組為混編裝甲營,其中1連和2連裝備四號坦克,3連和4連裝備黑豹坦克。之后作為21裝的一部分一直戰(zhàn)斗到戰(zhàn)爭結束。
行動地區(qū):
西線:法國
東線:德國
初始裝備:42輛黑豹
接收&部署黑豹坦克總數量:49輛
使用的黑豹坦克型號:G型

第23裝甲團2營
1943年4月,第201裝甲團的第2營開始重組為一個新的黑豹坦克營,1943年8月被重新命名為第23裝甲團2營(隸屬第23裝甲師)。1943年9月第一次部署在戰(zhàn)場,但并沒有和23裝甲師一起,然后在1943年9月23日回到了第23裝甲師下。1944年1月至6月,該營再次獨立于23裝甲師部署(充當救火部隊),之后時間再一次回到了第23裝甲師,再次作為該師的一部分作戰(zhàn),直至戰(zhàn)爭結束。第23裝甲團除2營裝備過黑豹外,其1營的第4連在1944年8月底也裝備了黑豹坦克。
行動地區(qū):
東線:烏克蘭、羅馬尼亞、波蘭、匈牙利、奧地利
初始裝備:96輛黑豹
接收&部署黑豹坦克總數量:318輛
使用的黑豹坦克型號:D型、A型、G型





第24裝甲團1營
第24裝甲團1營(隸屬第24裝甲師)在1943年秋天被改編為黑豹坦克營,但大多部分時間該營都不在24裝甲師的指揮下作戰(zhàn)。從1944年7月初開始,在116裝甲師下一直在法國作戰(zhàn)。1945年1月,該營被轉移到匈牙利,在這里該營的隸屬關系經常發(fā)生變化,但大部分時間隨同第1裝甲師和SS第3裝甲師作戰(zhàn)。該營最后在奧地利迎來戰(zhàn)爭的結束。
行動地區(qū):
西線:法國、荷蘭、比利時、德國
東線:匈牙利、奧地利
初始裝備:79輛黑豹
接收&部署黑豹坦克總數量:159輛
使用的黑豹坦克型號:A型、G型



第25裝甲團1營
第25裝甲團1營(隸屬第7裝甲師)于1943年9月被轉移到法國地區(qū)以改編成黑豹坦克營。1944年6月,該營被轉移到格拉芬沃爾,最后于1944年7月回到的東線第7裝甲師內。
行動地區(qū):
東線:立陶宛、拉脫維亞、波蘭、德國
初始裝備:79輛黑豹
接收&部署黑豹坦克總數量:107輛
使用的黑豹坦克型號:A型、G型


第26裝甲團1營(“勃蘭登堡”裝甲團第1營)
1943年7月,第26裝甲團1營(本屬于第26裝甲師)從法國轉移到德國改編成為黑豹坦克裝甲營,大約5個月后,第26裝甲團1營于1944年1月被轉移到東線,最初隸屬“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該營于1944年10月底撤出前線,但部分部隊于1944年12月在匈牙利作戰(zhàn)(隸屬第6裝甲師)。1945年1月,該營被重新命名為“勃蘭登堡”裝甲團第1營,并從1945年2月開始部署在奧得河前線。
行動地區(qū):
東線:烏克蘭、羅馬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匈牙利、德國
初始裝備:76輛黑豹
接收&部署黑豹坦克總數量:213輛
使用的黑豹坦克型號:A型、G型



第27裝甲團1營
第27裝甲團1營(隸屬第19裝甲師)從1943年10月開始被改編為一個黑豹坦克營。經過一個非常長的訓練階段,在1944年8月回到了第19裝甲師內,并一直留在里面作戰(zhàn)直至戰(zhàn)爭結束。
行動地區(qū):
東線:波蘭、德國、捷克
初始裝備:79輛黑豹
接收&部署黑豹坦克總數量:94輛
使用的黑豹坦克型號:A型、G型



第29裝甲團1營(“慕欽堡”裝甲團第2營)
第29裝甲團1營(隸屬第12裝甲師)于1943年9月轉移到法國地區(qū)換裝黑豹坦克。1943年12月,該營的大部分力量被部署在北方集團軍群中,所配屬的黑豹坦克并沒有全部投入使用(機械故障問題)。1944年2月,第29裝甲團1營的最后13輛黑豹被轉交給SS11裝甲擲彈兵師的“赫爾曼·馮·薩拉扎”裝甲營,隨即重返法國重新訓練和裝備新坦克,經歷一段時間后,總共裝備了45輛黑豹坦克,并于1944年9月與112裝甲旅一起部署到洛林地區(qū),隨后又被配屬給103裝甲旅。1945年4月,該營最終被編入新成立的“慕欽堡”裝甲師(該師是柏林市區(qū)保衛(wèi)戰(zhàn)中的裝甲部隊主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柏林保衛(wèi)戰(zhàn)期間“慕欽堡”裝甲團第2營1連有10輛黑豹坦克配備了FG 1250型夜視儀,這也是裝備過夜視儀的黑豹坦克參加實戰(zhàn)的唯一記錄。
行動地區(qū):
東線:俄羅斯、德國
西線:法國
初始裝備:60輛黑豹(未能全部投入使用)
接收&部署黑豹坦克總數量:127輛
使用的黑豹坦克型號:D型、A型、G型



第35裝甲團1營
第15裝甲團3營于1943/1944年在德國和法國重組為第35裝甲團(隸屬第4裝甲師)的黑豹坦克營,最初番號為第35裝甲團2營,在1944年5月番號改為第35裝甲團1營。1944年6月中旬,該營被調往東線的第4裝甲師,直至戰(zhàn)爭結束。
行動地區(qū):
東線:白俄羅斯、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德國
初始裝備:79輛黑豹
接收&部署黑豹坦克總數量:120輛
使用的黑豹坦克型號:A型、G型




第36裝甲團1營
第36裝甲團(隸屬第14裝甲師)早在1943年7月就開始將第1營改組為黑豹坦克營,經過大約一年的改組和訓練階段,該營于1944年8月重返東線。在東線作戰(zhàn)作戰(zhàn)之初時被短暫的安排到其他地方,第36裝甲團1營最終在1944年9月重回到第14裝甲師的指揮下,直至戰(zhàn)爭結束。
東線:立陶宛、拉脫維亞
初始裝備:79輛黑豹
接收&部署黑豹坦克總數量:95輛
使用的黑豹坦克型號:A型、G型


參考資料:
《Panther im Einsatz》
《Panzerwaffe Tarnfarben》
《Panzer truppen 1943-1945》
《Panzers?in Berlin 1945》
《ONCEI HAD A COMRADE 1939–1945》
《Panther Ausf.D and Bergepanther – Technical and Operational Hist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