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家長,請讓專業(yè)的人做專業(yè)的事
當今的教育環(huán)境,比之二、三十年前已經大不相同了。普天之下,沒有幾個家長不雞娃的。
特別現(xiàn)在許多家長都有點文化,不少都是上過大學,甚至有碩士、博士學位的,再加上教育學習資源特別豐富,很容易讓家長們造成一種錯覺——即他們親自上場,可能會比老師干得更好。
但我只能說,這是一種誤會。就我所見,大多數(shù)越俎代庖的家長,都沒有取得比老師更好的教育成果。反倒是,折騰越厲害的家長,孩子學習就越不主動,成績越糟糕。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為何如此?
因為教小朋友讀書識字算數(shù),看起來非常簡單,畢竟東西不多、難度也低。所以許多家長,就會低估幼齡教育的難度,高估小朋友的接受度,過分抬舉了自己的教育能力。正是這種盲目自大,讓大家無法冷靜地看待客觀事實,做不到實事求是,事情就難辦了。
細節(jié)是魔鬼。
一個普通的小學教師,必須首先拿到小學教師資格證,這意味著她有基本的綜合素質,同時還對兒童學習、成長的發(fā)育規(guī)律有一定的認識。其次,當她走上教學崗位,會受到一定的培訓,應該也還有老教師進行引導。最后,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她會獲得各種各樣的直接反饋,如果不是鐵石心腸,基本上都能調整自己的做法。
雖然她有一定的權威,但又不是絕對的權威,不僅要考慮孩子們的反應,還要受同科目、同年級的老師施加的壓力,甚至不同科目、不同年級的老師都會對她產生影響。這個環(huán)境,足以讓她快速進步。只要不是無心教學,認真鉆研的老師,教個一年半載都會更上一層樓的了。
相反,家長所能接觸到的教學環(huán)境是非常有限的,通常都是雞娃圈的同好和信息。這些同好,基本上都有相似的目標、焦慮和教育理念;這些信息,基本上都是趨同的。比如搞英語啟蒙或者大語文的家長們,都在相互分享學習材料、課程和閱讀書單,但不會靜下心去討論這么搞的必要性。
也就是說,家長雖然知道的東西非常多,但范圍極其有限,很難客觀。此外,由于孩子年齡小,不會準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又和家長關系太親密了,家長很容易錯失那些關鍵細節(jié),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及時調整教育策略。
家長一對一給孩子開小灶有其好處,但壞處也是十分明顯。如果家長是勤于思考,善于觀察,執(zhí)行力強,又有耐心,很會鼓舞士氣的人,那對孩子的學習必然是極大的助力。
然而,一般家長并沒有這樣的特質。通常,暴躁的、焦慮的、非理性的、悲憤的、無奈的,之類的詞,形容得比較貼切。大家比較容易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就造成了很多時候,她們想助推孩子一把,卻過分用力,反而讓孩子撲街了。
我這里還想再補充一句至理名言:愚蠢和學歷、財富、知識,毫無關系。
孩子是那個初學騎車的人,學校和老師就是自行車,家長則是在起步時扶孩子一把的人。這個比喻,應該能讓家長意識到自己真正的責任在哪。
家長的責任,絕對不是將自己變成那輛自行車,哪怕那輛自行車各方面都更好。如果這樣的話,孩子就沒有那個在后面扶一把的人了,而且還有了兩輛自行車。一輛是必須騎的,但卻用另一輛來訓練他,結果就會自相矛盾。
一邊是師生,一邊是親友,左右都不是,為難了自己。是為你想吧,該為他想吧?
如果家長要越俎代庖的話,孩子會很難做人的,適應學習節(jié)奏就會比較麻煩。
綜合各種因素,我建議在孩子的學習上,家長一定要學會放手,理清自己的責任,做那些重要的事情。
順著昨天學習策略的文章,家長的重點是學前的策略和學后的策略。
簡單來說,學前的策略包括:
一、保障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
二、保障孩子的睡眠時間
三、保障孩子的飲食營養(yǎng)
四、維持孩子充沛的精力
五、激發(fā)孩子的學習熱情與興趣
六、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七、培養(yǎng)孩子獨立的生活習慣
學后的策略包括:
一、幫孩子處理必要的學校事務,孩子可以負責的就不處理
二、清除那些阻礙孩子學習的多余事務或壓力
三、幫助孩子進行學習的復盤
四、幫助孩子做學習策略的探討
五、幫助孩子開拓眼界,尋找可供學習的榜樣、范例
六、幫助孩子和老師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基本上,這才是家長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投入到老師應該做的事情中去。因為老師不可能去做這些事,但它們又非常重要,遠比具體的學習事務重要多了。
當年我讀書的時候,我媽基本不介入,只是在我的學習節(jié)奏和作息上有所安排。比如我學習太久了,就來喊我動一動,喝杯茶或吃點東西。呆在家太久了,就讓我出去玩一玩。二年級我扭傷了腳,她就負責每天背我上學、放學又來背我回去。
我媽基本一人帶四個孩子,文盲一個,不會也不可能去操煩具體的學習。但是,我們都有很好的學習習慣。她知道自己該做什么,這就是傳說中的無為而無不為。
大家可以好好思考,專業(yè)的事情,是不是交給專業(yè)的人做比較好。
孔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BY 不胖的林較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