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中國》解說詞 第二季 第6集 季風

2023-01-03 14:27 作者:劉老師愛讀書  | 我要投稿

中國第二季第6?季風

——書籍勾勒的波瀾壯闊的明朝時代圖景

?

南京城薄霧氤氳,這座六朝古都,也是明朝立國之初的都城。

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已經輪番上演了一千多年。及至公元1639年,這里的水流街巷正四處彌漫著墨香和書香。

書生陳子龍來過南京多次,但此行無關風月,是有一件特別的事要辦。他用6年時間,整理修訂了老師徐光啟的一部遺著。

南京是江南書坊的中心。陳子龍前來籌備出版的這部著作,名為《農政全書》。

在明朝,圖書出版的手續(xù)極為簡單,書籍稅和筆墨稅也取消了,坊間刻書蔚然成風。每一個普通人都有了著書立說的機會,市井商賈、鄉(xiāng)野村夫都成了書籍的消費者。

這些書,在民間創(chuàng)作,在民間刻印,在民間流傳,如同風拂過原野,傳播著四海八方的訊息。那些帶著鮮活氣息的新知的涌動,幾乎貫穿了大明王朝的整個歷史。

【明洪武十一年】

4月的江南,春雨霏霏。杭州曾是南宋的國都,繁盛一時。元朝時,這里依然是國家的貿易中心。意大利人馬可·波羅驚嘆它為“天城”,“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

改朝換代的傷痛,在幾度春風中,被時間一點點治愈。公元1378年,明帝國統(tǒng)一中國后的第11個春天,新的希望正在孕育。

5年前,徐一夔被任命為杭州府教授。當時,教授是個低階官職,從九品,一府學官之首。

明太祖朱元璋認為,“治國之要,教化為先;教化之道,學校為本?!?/p>

他著力建起一套由下而上的學校體系,國家層面稱為國子學,后又被改稱國子監(jiān),在地方則設有府、州、縣三級學校。這套教育體系直接與科舉制度連接,教學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

徐一夔的家鄉(xiāng)在臺州府天臺縣。他自幼跟隨父親讀書,成年后在嘉興、杭州一帶游學。因為身體不好,特別是患有腳疾,這次來到杭州后,就很少離開了。

這一年,徐一夔接到一個任務:編修杭州府志。為了寫好這本書,他決定走出書齋,認真看看這座城市。徐一夔知道,透過杭州城的景象,可以窺見國家發(fā)展的一個側影。

出身寒微但強勢專制的開國皇帝有自己的治國理念。朱元璋說過:“百姓足而后國富,百姓逸而后國安,未有民困窮而國獨富安者?!?/p>

他全力恢復農業(yè)生產,并要求農田中要有相當的比例,用來種植棉花等經濟作物。于是,全國棉花的產量大幅增長。

這直接促進了紡織技術的進步,特別是手工業(yè)基礎比較好的松江、杭州、蘇州一帶,杭州逐漸成為一個紡織工業(yè)中心。

距離徐一夔家不遠,就有一間作坊,紡織機的聲響時常引起他的興趣。

明朝以前,平民所穿布衣的“布”多是麻布,棉布直到宋末還是很珍貴的物品?,F在,棉布的逐漸普及,不僅增加了帝國的稅收,也讓作坊主擁有了更多財富。

朱元璋并不喜歡商人,他在《資世通訓》中曾這樣寫道:“經商之人,唯利是圖,貪婪詐取者居多,公平交易者甚少?!?/p>

但畢竟商人也是庶民。是庶民,就應該受到應有的保護。秩序要不斷完善,國家要形成規(guī)范而高效的運行體系,最終官員廉潔勤政,百姓安居樂業(yè)。

這是帝王高高在上的理想,而真實的社會生活是什么樣的呢?徐一夔決定自己直接去觀察,去體驗。身為一個行走在民間的低級官員,書寫是格外鄭重的事。

徐一夔全身心地投入到寫作中。資料的搜集和考證是辛苦的,編撰志書是嚴謹而枯燥的。他用了8個月時間,勤奮不輟,最終完成了長達60卷的《洪武杭州府志》。

但這份洪武年間的官方文獻遺憾地失傳了。后人廣為知曉的,是徐一夔在同一時期撰寫的一部私人書稿——《始豐稿》,那是他將自己的297篇文章以及7首詩匯編而成的一套書。

始豐,是他家鄉(xiāng)天臺縣的舊名。這些文字,是他本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其中有一篇名叫《織工對》的文章,最為著名,那是一份采訪筆記。

那個時候,我租的房子在杭州錢塘相安里,這里的有錢人會雇傭工人們織布。

每天深夜,就會聽到一個人領唱,其他人也都跟著唱。歌聲很歡快,唱歌的人都是織工。我常常會想,他們很快樂啊。

白天,當我路過他們織布的工場時,可以看到老房子里坐滿了工人。四五具織布用的杼機,南北方向擺著。十多個工人手腳并用,在杼機上織布??吹贸鏊麄兒軐W?,臉上沒什么多余的表情。

我走進去,問其中一個說:我看你們工作很辛苦,做這些辛苦的工作,又有什么樂趣呢?

這個工人對我說:我的工作雖然辛苦卑賤,但是我在這做一天工,就可以拿到傭金二百緡。工場主管我吃穿用度,那我每天掙的錢就可以用來養(yǎng)家。這點錢雖然不夠豐衣足食,但也不會餓肚子。我們一直都這樣過的,也沒想過別的,只知道認真做出好看的織品,大家也都喜歡。雇主把我們喊到一起干活,給我們差不多的傭金,我們就是雇傭關系,各取所需。下班后,我們一起放松一下,唱唱歌,似乎疲勞都少了很多。

徐一夔的這次采訪,有人說記錄的是絲織業(yè)發(fā)展,又有人說是對剛興起的棉織業(yè)的實錄,還有人說它透露出了資本主義的萌芽。

有一點是肯定的。當有新風吹來時,知識分子的視線不再只停留于廟堂之高,也開始觸達江湖之遠。

徐一夔為杭州,也為商業(yè)社會,保存了一份獨特的樣本。它充滿細節(jié),瑣碎而生動。一本書,讓后人得以真切感受到一段活生生的歷史。

之后他再沒有離開過杭州,繼續(xù)教書傳道、授業(yè)解惑。他希望學生們一生都能把道德作為形事的標準,而不僅僅是科舉、做官、玩弄權術。那些,不是讀書人應有的大志。

徐一夔對學生的殷殷期待,或許和明朝越來越死板的科舉制度有關。

和前朝不同,明朝將科考范圍限定在四書五經,文體規(guī)定為八股文,所述觀點必須遵循朱熹的《四書集注》,不能有自己的見解。許多讀書人為求功名而逐漸放棄思考,脫離實際。

但在遠離權力體系的另一端,如同徐一夔一樣,行走在市井坊間、體察著世事變遷的人,卻一直沒有放棄過個體的書寫和表達。

他們的文字和思想,借由書籍流轉傳承,豐富了大明王朝多元并存的文化圖譜。

徐一夔晚年的情況沒有明確記載,有傳說,他因為呈給皇上賀表中的一個字有歧義,被朱元璋殺了。

但人們更愿意相信,徐一夔就是這樣,在江南溫暖滋潤的似水流年里,往來于教室與街市之間,日復一日,漸漸老去。而這世界的每一天,萬物都在更新。

【明永樂十一年】

總有人會第一個感知季風和潮汐傳遞的訊息。15世紀到來的時候,有人開始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

公元1413年,距離明帝國大陸一千多公里外的南方海面上,一支浩浩蕩蕩的船隊正在平穩(wěn)地向前航行。

冬去春來,他們離開陸地已經數月,這是長期生活在內陸的人們從未抵達過的遠方。壯闊、瑰麗、多變的海洋,讓人驚嘆,并深深地敬畏。

他們中有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出海。這個年輕人叫馬歡,因為通曉阿拉伯語,他被招募為翻譯。

明帝國的龐大艦隊由40艘寶船組成,率隊的是朝廷內官監(jiān)太監(jiān)鄭和。這是他的第四次遠洋航行。

之前三次中,他帶領船隊一路南下,足跡遍及今天的越南、泰國、文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印度、斯里蘭卡等地。這些地方,在當時被統(tǒng)稱為“西洋”。這一次,他們決定走得更遠。

有傳聞稱,這支艦隊被明成祖朱棣賦予了秘密使命,前往海外尋找被朱棣奪位的建文皇帝。

但這只是傳聞??梢源_定的是,艦隊完成了宣揚明朝國威的使命,加深了與西洋各國間的了解。

明帝國的造船術和航海知識都領先于世界,足以支撐遠距離、長時間的航行。鄭和的船隊載滿了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等物資,以換取西洋盛產的香料、染料、珠寶等產品。

翻譯官馬歡產生了一個念頭,他覺得有必要記述下這“千載之奇遇”。雖然他只是“一介微氓”,但是,他的背后卻是威名赫赫的大明王朝。

這是鄭和下西洋中航程最遠的一次。他們繞過阿拉伯半島,把航線一直延伸到了非洲海岸。此后,馬歡又跟隨鄭和第六次和第七次“下西洋”。

如此前無古人的壯舉。在明朝的官方檔案中卻幾乎沒有記載留下來,鄭和本人也沒有著述。幸而有馬歡用心記下的點滴,才讓中國人在這個海洋世界的開篇所寫下的濃重一筆,沒有被淹沒在歷史的汪洋中。

馬歡將沿途見聞和感受草創(chuàng)成書,記述了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政治、人文、物產、風俗等情狀,取名《瀛涯勝覽》,并用了三十多年時間修改定稿。

“瀛”指大海,馬歡想要把這些奇妙的經歷講述給那些沒有見過海外世界的人聽。很多年以后,年邁的馬歡還會時常憶起下西洋的經歷。

“高山巨浪豈曾觀,異寶奇珍今始見。俯仰堪輿無有垠,際天極地皆王臣?!?/p>

用明朝白話寫成的《瀛涯勝覽》淺白易讀,背后卻是一個新時代的驚濤駭浪。

1405年起,鄭和奉朝廷之命,先后組織了七次遠航,平均每次航時約為一年半。他們巧妙地利用海洋季風的規(guī)律,冬季出行,夏季返航,抵達了非洲東海岸以及紅海沿岸,甚至更遠。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規(guī)模之大、人數之多、航行范圍之廣,在全世界前所未有。他們所經過的海域,直到很多年后,才有了西方航海家的身影。

鄭和下西洋,比迪亞士發(fā)現好望角早83年,比達·伽馬發(fā)現新航線早93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116年。

這是全球大航海時代的序幕,也是明帝國向外部世界發(fā)起的一次勇敢探尋。

1433年4月,鄭和在第七次航行途中去世,明朝的大規(guī)模航?;顒雨┤欢?,但海洋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深刻連接的紐帶。

那些曾經發(fā)生過的偉大的事跡,被一個小人物記了下來。

世界正在變化,馬歡記憶中永不磨滅的鯨波浩渺,在此后一個多世紀里,發(fā)展成為繁忙的新航線。在海上絲路的那一頭,眾多西方傳教士即將啟程。

【明萬歷十七年】

意大利人利馬竇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也是一位涉獵廣泛、知識淵博的學者。受耶穌會委派,他來到中國傳教。他先到達澳門,之后到了廣東肇慶。

肇慶知府王泮被利馬竇的學問打動,他印刷了利馬竇繪制的世界地圖,送給高官朋友,但對于傳教卻始終心存芥蒂。

利馬竇來中國7年了,這是他在肇慶的最后一天。因為種種原因,他必須離開,一切都要重新開始。

剛好就在這一天,廣東南雄府有人前來拜訪,他叫瞿太素。

利馬竇后來在回憶錄里這樣描述瞿太素:他是一個高官的兒子,受過良好教育,他是天才,但他放棄了學習,變成一個敗家子。

瞿太素是來請教煉金術的,見到身著僧袍的洋人時,他毫不掩飾地笑起來。

這是利馬竇為自己設計的行頭。他以為,中國人既然可以接受佛陀,那也應該可以接受同樣來自西方的上帝。顯然這是個失敗的創(chuàng)意。

瞿太素給出了一個方法,正是這個方法,讓利馬竇敲開了東方的大門。

瞿太素告訴他,士大夫在中國社會擁有巨大的影響力,想在中國立足,就要得到他們的認可。為此,首先要了解儒學。

利馬竇聽明白了,他不僅在外形上僧袍換儒服,甚至修改了教規(guī),默認中國人對祖先的崇拜,更以《圣經》附會四書五經。

利馬竇研讀儒家經典,熟悉到倒背如流的程度,同時遍訪名士,向他們求教。

他對儒學的認知令士大夫們驚訝,尊稱他為西儒“利氏”。加之他還具備對方不懂的天文、西醫(yī)、算術知識,很快就有了一批擁躉。

利馬竇逐漸把佛教視為自己的競爭對手,“合儒斥佛”成為他在中國的傳教戰(zhàn)略。

他還不能透徹理解的是,中國人早已不把佛教視為外來宗教,儒釋道融合已經是被社會普遍接受的價值觀。所以,士大夫們對利馬竇和佛教高僧的辯論并不贊同。

這大大出乎利馬竇的意料。他意識到,自己和這個國家最深層的文化還隔著一道屏障。

在此期間,有很多中國學者都慕名前來拜訪,其中一個支持他觀點的上海籍學者徐光啟給他留下了印象。不過,這次見面的意義要到很多年之后才會逐漸顯現。

公元1595年,利馬竇撰寫了第一本中文著作《交友論》。他把西方思想家交友的格言和十個小故事譯成中文,加以點評,集結成冊。

沒有想到《交友論》竟在士大夫中備受青睞,為利馬竇贏得了來到中國之后最大的信任和贊賞。

《交友論》的成功讓他覺察到,中國人的世界觀是完整而且自成體系的,外來思想只有經過本土化才能融入中國。

把西方的學術著作翻譯成漢語,用“中國化”的書籍去影響更多的人,或許是一條路徑。

他曾經用一幅地圖打動了王泮,現在他用一本書打動了士大夫。他相信,一定也能找到一個打動中國皇帝的方法。

幾經波折,利馬竇在公元1601年再次踏上進京之旅。他已經有了策略,但還需要一些幫助。他想到了那個睿智而熱情的人——徐光啟。

【明萬歷三十二年】

徐光啟,松江府上??h人,43歲中進士,被選拔為庶吉士。他出生時家道已中落,但這并不影響他埋頭苦讀圣賢書。

于那時的文人而言,科舉和功名似乎是毋庸置疑的唯一選擇。但這條路,徐光啟走得很艱難。

幾年前,38歲仍屢試不中的徐光啟游學南京。在朋友家里,他見到了那幅著名的地圖——《山海輿地圖》。

一個滿心都是“天圓地方”理念的人,第一次看到類似今天所見的世界地圖,內心的震撼無以言表。

陸地與大海竟然同在一個球形上,世界之大竟然如此無邊無際,徐光啟的世界觀在那一刻被改寫了。

不久之后,他在京城見到了地圖的繪制者——利瑪竇。

考慮到中國人一向將自己的國家視為天下之中,聰明的利瑪竇把中國放在了世界地圖上靠近中央的位置,他懂得入鄉(xiāng)隨俗。

太多前所未聞的信息涌到徐光啟的面前。利馬竇帶來的自然科學知識,如同洶涌的浪潮,沖擊著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徐光啟得知,利馬竇來北京這3年并不順利。他想盡快呈上有趣的禮物覲見皇帝,但他幾乎沒有能力突破宦官構成的封鎖線。兩百多年時間,讓大明王朝的上層建筑越來越僵化。

與此同時,明帝國的市民社會卻自成一派圖景。明朝中葉以后,商人和商幫十分活躍,商品經濟繁榮。

科舉制度的嚴苛,也讓很多長期失落的讀書人改變了志向和目標,他們開始在世俗社會里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

1604年和利馬豆的再次相見,讓徐光啟找到了新的人生意義,那是屬于他自己的人生。

兩人的交流范圍很廣,從上帝到天文、地理、歷法乃至軍事火器,無所不談,話題漸漸集中到了數學。

早在公元一世紀前后,中國就有了數學專著《九章算法》,其中勾股定理、方程式等等算法代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學能力。

但是,在儒家文化中,這只是“技”,不是“道”。而在歐洲學者眼中,數學所代表的內在邏輯是哲學的思辨,是一切學科的基礎。

徐光啟和利瑪竇決定聯合翻譯歐幾里德的一本數學著作,他們將這本書命名《幾何原本》。

如同一切思想著作的翻譯,這一次,他們一起創(chuàng)造了很多沿用至今的中文詞匯:幾何、點、線、平面、四邊形、多邊形、平行線、對角線、直角、鈍角等等。

翻譯工作進行到一年后,徐光啟突然收到父親去世的噩耗。按照禮制,他必須回家鄉(xiāng)守孝3年。15卷的《幾何原本》,才剛剛譯完6卷。

在上海丁憂期間,徐光啟意外接觸到了一種新傳入中國的農作物——甘薯,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紅薯、白薯或者叫地瓜。它原產于美洲大陸,產量巨大,可以果腹。

徐光啟覺得,如果這種農作物能在長江流域種植成功,那么就能解決水患之年糧食不足的問題。他請福建莆田的商人前后三次從千里外引種上海,最終取得了成功。

為了在更多區(qū)域推廣,他把種植心得寫成了《甘薯疏》。書生徐光啟相信,寫一本讓更多人能吃飽肚子的書,比起不切實際的理學空談,比起寫一篇八股文章,要有價值得多。

3年后,就在徐光啟準備回京繼續(xù)翻譯之際,忽然得到消息:利瑪竇病逝了。

利瑪竇可能是最早把“中國”這個名詞介紹到歐洲的人,機緣巧合,他也成為第一個把西方的現代科技推廣到中國的人。他有個愿望,死后可以葬在北京。

有人上書朝廷,懇請實現這個已成為儒學學者的外國人的遺愿。內閣首輔說,不論其他,僅翻譯《幾何原本》一書,就應該賜他一塊墓地。于是,皇帝批準了這一特殊請求。

1610年10月,在利瑪竇去世5個月后,他如愿,被安葬在北京阜成門外的二里溝。那一天,文武百官都來參加了葬禮,這是他生前求而未得的殊榮。

利瑪竇的墓前,立有一架他親自監(jiān)制的中國古代計時器——石晷。底座上刻了一段銘文:“美日寸影,忽爾空過,所見萬品,與時并流?!?/p>

徐光啟聽聞此訊,感慨萬千。物換星移,亙古如此,變化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距離鄭和船隊遠航兩百年后,世界正在發(fā)生更加激烈的變動,徐光啟已經看到了。

他先于這個時代走過了激蕩起伏的精神之旅。43歲考取進士之前,徐光啟是一個正統(tǒng)儒學培育下的文人,傾心科舉,立志“學圣學賢”。

他經歷了萬歷、泰昌、天啟、崇禎四朝,最終位極人臣,但他畢生的心血和智慧卻都傾注在了朝堂之外。

與利瑪竇的相遇,打開了徐光啟放眼天下的視野。他想用《幾何原本》來填補邏輯思維的不足,用科學與理性對抗迷茫。他認為“實學”是晚明的希望所在,而一切的根本在于“農”。

他將中國歷代的農學智慧,明朝先進的生產經驗,以及西方科技融為一體,編撰了《農政全書》,還翻譯了中國第一部介紹歐洲農田水利技術的專業(yè)著作《泰西水法》。

通過引進西方的知識和技術,徐光啟開啟了明末“西學東漸”的序幕。

他主編了被稱為“歐洲古典天文學百科全書”的《崇禎歷書》。他讓中國人認識到,地球是圓的,中國并非世界的中心,也不是一家獨大。在天朝上國之外,還有一個更加廣袤、璀璨的星空。

過往的中國歷史,沉淀在這無數的典籍之中,一代代人的智慧就這樣傳承下來。但每一代人,都會有自己的思考和書寫。

【明崇禎十二年】

徐光啟的門生陳子龍帶著60卷的《農政全書》來到南京刻印之際,明朝人享受出版業(yè)的繁榮和開放已有多時,一批足以比肩世界的專業(yè)著述先后問世。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不僅是一部劃時代的藥物學寶典,還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博物學巨著。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的綜合性著作,被譽為“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吳有性的《瘟疫論》,開創(chuàng)了中國傳染病研究的先河。

潘季馴的《河防一覽》,標志著中國16世紀河道治理的最高水平。

屠本畯的《閩中海錯疏》,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水產動物志。

借助商業(yè)化的出版方式,那一時期最為杰出的成就得以保存和傳播,也讓明帝國在世界科技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跡。

承繼宋代刻書業(yè)的明代書坊,經由市場,將出版發(fā)展成了一個龐大的知識產業(yè)。晚明時節(jié),無論是圖書的品類、數量,還是印刷的品質,都創(chuàng)造了歷史的高峰。

各種文本的出現,突破了宋代以來只以道德倫理和政事為學問的藩籬。讀書人不再滿足于閱讀少數經典,轉而尋求廣覽博采。

萬千百姓通過廉價的蒙學讀物、日用指南,獲取基本的閱讀能力和生活常識。寒門子弟通過淺顯的經典注釋,取得進身之階。

商賈旅人通過通俗小說、休閑小品,打發(fā)寂寞的旅途時光。田間地頭的農夫也可以看著插畫,理解和學習實用技術。

中國歷史上,還從未有過一個時期,有這么多階層的人,可以看到這么多種類的書。

那是晚明陰郁的天空里最后的霞光。人人都可以立言,使普通人的價值得以被發(fā)現和高揚。文化的共享,讓獨擅學術的貴族門第再無產生的可能。價值尺度的轉換和自我的覺醒,引發(fā)了人生態(tài)度和社會觀念的變異。

明朝,幾乎站在了近代化社會的入口。

又是一年季風來臨。亞洲大陸上農耕文明的形成,有賴于季風的周而復始。風如約而來,土地就會如期孕育生命,明帝國也如此這般持續(xù)運行著。

這是個非常特殊的朝代。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在堅守中綿延不絕,與此同時,中國人也在一點點打開面向世界的窗口。歷史會留下每一個人的價值。

在眾多立言者中,有一個人顯得尤為特別。他的書,既是系統(tǒng)考察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風景資源的鴻篇巨制。

1608年,22歲的徐霞客,戴上老母親親手縫制的遠游冠,離開家鄉(xiāng),開始他渴望的旅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中國文人的傳統(tǒng),但徐霞客有所不同。從地質地理的視角,考察自己所在的國度,他是第一人。

他行走在山川大地上,步履不停,看日出日落,聽微風掠過,風霜雨雪都是他的背景。在某個萬籟俱寂的美麗夜色中,他發(fā)出了這樣一聲感嘆:“此一宵勝人生千百宵?!?/p>

56年光陰,濃縮在他的游記里,成為一部中國版的大地之書。

公元1641年,臨終前的徐霞客說:“我只是一介布衣,拿著竹杖,穿著草鞋,憑一己之力游歷天下。雖死,無憾?!?/p>

那個為許多普通人探索和記錄下的時代,如同一陣季風,忽然來了,很快又去了。大明帝國,就這樣走到了它的尾聲。下一次季風的到來,還要再等很多年。第06集 完

?


《中國》解說詞 第二季 第6集 季風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扎鲁特旗| 三亚市| 贵州省| 泸溪县| 郯城县| 三门峡市| 龙泉市| 西吉县| 兴安盟| 平度市| 迭部县| 芦溪县| 富蕴县| 红河县| 出国| 松滋市| 绥江县| 宁陕县| 星子县| 十堰市| 崇左市| 桐庐县| 尼玛县| 东阳市| 平江县| 五指山市| 贞丰县| 边坝县| 都兰县| 绍兴市| 金阳县| 廊坊市| 西昌市| 白山市| 运城市| 雷波县| 建始县| 策勒县| 达尔| 进贤县| 贵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