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Reibel 1931機槍,隨坦克一起銷往世界各地的“著名機槍”
提起二戰(zhàn)前的法國機槍,比較著名的有紹沙機槍和哈奇開斯系列等,其他的知名度都不怎么高,不過這并不代表法國就沒有其他優(yōu)秀機槍了,Reibel(賴貝爾) 1931就是一款很不錯的機槍。

Reibel機槍是由Reibel中校設計的武器,雖然聽起來比較陌生,但是該槍實際上裝備很廣泛,因為它是法國30年代出口的FT-17雷諾輕型坦克副武器,被出口到十余個國家或地區(qū)。
Reibel機槍是一種坦克機槍,也被用于工事使用,主要是馬奇諾防線的要塞群使用,因此該槍和普通陸軍使用的輕、重機槍有本質(zhì)區(qū)別,幾乎不可能抱著它“突突”。

機槍采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氣筒活塞位于槍管下方,機槍只有全自動射擊模式。機槍發(fā)射7.5毫米口徑彈藥,供彈具為多層結構的150發(fā)彈匣,有意思的是供彈口可以根據(jù)實際使用環(huán)境不同,改為左右兩側或者頂部供彈,這應該是考慮到坦克內(nèi)部狹窄的空間導致?lián)Q彈不易才有這種結構,廠商根據(jù)買家需求做相應的調(diào)整??諒棜臋C槍腹部掉落,而不是常見的側面排出。機槍有一個向前彎曲的握把,后部有抵肩結構,槍口處裝有喇叭狀的消焰器。
機槍重11.8千克,全長1030毫米,槍管長600毫米,理論最大射速750發(fā)每分鐘,實際最大射速約450發(fā)每分鐘,槍口初速度830米每秒。

如果以常規(guī)機槍來衡量它,這款機槍有很多毛病,射速不夠快,壓制效果不是很好,槍管不具備快速更換能力,哪怕是后來又設計了75發(fā)的小彈匣,一梭子打出去后槍管也會過熱,機槍極限情況下只能最多持續(xù)射擊3分鐘,然后槍管就在報廢的邊緣。不過作為坦克機槍使用,快速更換槍管這種技能似乎沒多大作用,但要塞使用就很尷尬了。

要塞版本為了解決過熱問題想了兩個辦法,一個是在旁邊放一桶水,一般標準盛裝20升,機槍如果持續(xù)掃射1分鐘,就會有士兵用噴水器給機槍噴水降溫;另一個解決辦法是聯(lián)裝機槍座,這種機槍座需要8名士兵操作,包括2名機槍手、2名裝彈手、兩名輔助彈藥手(協(xié)助主彈藥手)、1名機械師和1名指揮官,這配置跟高射炮差不多,然而這么多人伺候機槍卻沒有發(fā)揮出應有的火力水平,機槍座有伸縮式瞄準器、方位和水平指示器,按照要求機槍需要交替射擊,各自射擊1分鐘,以免槍管過熱,緊急時刻也可以兩挺機槍同時射擊加強壓制能力。

1940年下半年,盟軍陣營里的法軍也開始自己動手改裝Reibel機槍,他們給機槍配上M2重機槍的三腳架,重新設計了35發(fā)的彈匣,一款不倫不類的重機槍就誕生了,對于當時委身他國屋檐下的法軍來說或許也不是壞事。
二戰(zhàn)中德軍繳獲了不少Reibel機槍,將他們當成防空機槍使用,二戰(zhàn)后該槍也長久活躍,包括中東、南亞和非洲多地的沖突戰(zhàn)爭中都有它的身影,應該是二戰(zhàn)前跟隨坦克等裝備一起銷售出去的。

作為一種“著名”槍械,Reibel機槍的性能確實算不上好,只不過靠著法制坦克的光環(huán),順帶著被銷往世界各地,意外成就了它。我國也曾使用這種機槍,當然它們也是當年跟隨雷諾輕型坦克一起過來的,只不過這些機槍似乎都沒怎么實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