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看清正義的本質呢?
我們繼續(xù)介紹柏拉圖的經(jīng)典代表作《理想國》,前面介紹了這兩種正義觀。
正義就是懲惡揚善,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蘇格拉底都予以了一一反駁,那今天我們介紹第三種正義觀:正義是一種契約。
上一期內容中,色拉敘馬赫斯提出:正義是強者的利益,蘇格拉底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制服了色拉敘馬赫斯這頭雄獅,蘇格拉底以為可以松一口氣了。
但是這時候柏拉圖的兩個哥哥,格勞孔和阿德曼圖斯又向蘇格拉底發(fā)起了挑戰(zhàn),而克勞孔延續(xù)了色拉敘馬赫斯對人性本惡的基本假設,提出了契約論的正義觀。


克勞孔認為,正義只是一種契約,正義的本質是最好和最壞的一種折中,所謂最好就是干了壞事而不受懲罰,而所謂最壞就是受了罪而沒辦法報復。
克勞孔正義的起源是作為一種契約,是對人性的約束,而不是對人性的回歸。
這也是非常符合我們直覺的一種正義觀。那蘇格拉底會怎么反駁呢?
在這種契約論的正義觀中,其實格勞孔假設了,如果沒有契約,人的本能反應就是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
為此,格勞孔還給蘇格拉底講了一個傳說,有一位牧羊人在放牧的時候發(fā)現(xiàn)地殼裂開了,他忐忑不安地走入地殼,發(fā)現(xiàn)了很多新奇的玩意兒,最為特別的是一匹空心的銅馬,他探進去發(fā)現(xiàn),里面有一個人已經(jīng)去世了,身上什么都沒有,只有一枚金戒指。
于是牧羊人把它戴到了自己的手上。
牧羊人每個月都會跟國王開一次會,把羊群的情況向國王報告,在開會無聊的時候,他轉動手上的戒指玩,他發(fā)現(xiàn)只要轉動戒子的寶石朝向自己的手心,他就可以隱身,別人看不到他,然后再轉動戒指,別人又可以看到他了。


他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這枚戒指的魔力,于是本來善良的牧羊人,借助這枚戒指的魔力可以為所欲為,他先是當上了國王的史臣,然后他勾引王后,跟王后一起殺掉了國王,奪取了王位。
格勞孔用這個類似思想實驗的傳說告訴蘇格拉底,只要沒有約束,任何人擁有了這枚神奇的戒指,都會像這位牧羊人一樣,成為不義的人,就像哲學家羅素說:“只要有可能,人人都想成為上帝。”
所以,格勞孔認為,正義并不是人的本性,而是對人性之惡的一種約束,是弱者聯(lián)合起來和強者之間達成的一種契約。
其實這種性惡論的思想,和我國古代荀子所持有的觀點是類似的,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人的本性是惡的,善都是后天人為教化的結果。
而為什么有“禮義”的產(chǎn)生呢?
荀子繼續(xù)說,正是因為古代的圣王看到了人性惡的一面,所以制定了“禮義”制度來約束和限制人性的惡。
荀子在著名的《性惡論》篇中批判孟子的“性善論”說,孟子說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這是錯誤的,荀子說,不信的話,可以取消君主的權勢,去掉禮義的教化,廢棄法治的治理,廢除刑罰的制約,我們站到一邊看看天下百姓會怎么交往。
一定會出現(xiàn)強大的欺凌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而且還會不斷相互侵害,天下大亂,各國相互征戰(zhàn)的局面一刻都不會停息。
所以,荀子強調:“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性本惡這是明顯的,善只是人們后天的教化。


格勞孔的哥哥阿德曼圖斯也同意這種觀點,他說,人們贊揚正義和貶低不義,只是出于功利的計算。
父親和老師教育孩子們要正義,他們并不真正頌揚正義本身,而是因為,不義會受到懲罰,正義會獲得好的名聲。
只要有了正義之名,就可以身居高位,可以擁有更多朋友,還可以獲得各種好處。
而不義的人,因為沒有好名聲,所以會受到各種來自神和人的懲罰。
換句話說,格勞孔和哥哥都認為,正義并不是人的本性,也不是人所追求的目的,而只是實現(xiàn)目的的手段。
一個人只要正義的名聲就夠了,不需要做一個真正正義的人。
阿德曼圖斯繼續(xù)說,我們不能只論證:正義在名聲上要高于不正義,也要講清楚,實際上正義和不正義都會得到什么結果。
因為他們認為,一個東西是真正好的,那么就不應該僅僅是有好的名聲,也應該會帶來好的結果。
格勞孔和阿德曼圖斯雖然從心底里都希望正義是值得追求的,但是現(xiàn)實中好像并不是這樣。
所以,他們希望蘇格拉底說服他們,正義不僅僅在名聲上要高于不正義,而在現(xiàn)實中,即便沒有任何外在的獎賞和懲罰,正義依然是值得追求的,依然比不正義要好。
這顯然對于蘇格拉底和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那蘇格拉底是如何論證和說服柏拉圖的兩位哥哥的呢?


蘇格拉底并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把問題進一步放大,從個人的視角切換到了城邦的視角。
這里蘇格拉底利用了一個巧妙的隱喻。
他說,我已經(jīng)被你們的長篇大論搞暈了,已經(jīng)看不清楚到底什么是正義,正義的本質是什么了。
那如何才能看清正義的本質呢?
蘇格拉底說,假如一個人的視力不好,人家要我們讀遠處寫的一個小字,正在這個時候有人發(fā)現(xiàn),別處用大字寫著同樣的字,那么我們就可以先讀大字然后讀小字,再看它們是不是一樣的。
蘇格拉底繼續(xù)說,如果我們看不清個人的正義,那么我們就可以看看城邦的正義。
那為什么要從個人的視角切換到城邦視角呢?蘇格拉底也提出了一個關鍵的論據(jù),因為人不能單靠自己就可以自足,一個人需要他人的幫助才能生存,這也是我們建立城邦的原因,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人是社會性動物,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
所以,我們不能只從個人來討論正義,而必須要從城邦的角度來討論正義,這樣的正義才有意義。
所以,哲學家羅爾斯說: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如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
如果說道德的主體可以是個人,那么正義的主體就應該整個社會或者國家。
于是,蘇格拉底通過一個關鍵的隱喻和論據(jù),把討論的視角從個人的正義,切換到城邦的正義,而從這里開始,實際上才進入《理想國》這本書真正的主題,一個正義的城邦應該是怎樣的?
或者說,一個理想的城邦應該是怎樣的,這就是這本書之所以叫《理想國》的原因。
蘇格拉底是如何說服柏拉圖這兩位哥哥的呢?更多精彩內容,請點贊收藏和關注我,我們下一期內容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