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明英宗復辟后如何評價他的呢?

明朝歷12世16帝,國祚276年,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一個多姿多彩的朝代。而且16位皇帝也皆是個性鮮明之人,可以說每位皇帝在“皇帝”這個職業(yè)之外的表現(xiàn),是相當?shù)挠袀€性,不同于有些朝代皇帝給人一種千篇一律的印象,使人看到了以往高高在上皇帝的另一面。
而在這16位皇帝之中,明英宗朱祁鎮(zhèn)可謂是一個相當矛盾而具有傳奇色彩的人,他的矛盾在于他這一生有兩大污點是抹不掉的。
一是冤殺了對明朝有著再造之恩,力挽狂瀾抵御瓦剌軍隊保衛(wèi)北京,使明朝沒有南遷提前成為南明的大功臣于謙。二是重用太監(jiān)王振,使王振成為明朝太監(jiān)專權第一人,并且在王振的慫恿之下御駕親征,又放手讓王振胡亂指揮,結(jié)果釀成了土木堡之變,使明朝差點成為短命王朝。
但明英宗在這兩大污點之外,也做出了頗有人性的決定。那便是在臨終的時候,對太子朱見深交代道廢除殘酷的宮妃殉葬制,并且不允許后世再有這樣的事情,這一舉動可以說是相當宅心仁厚。
而且早在復辟的當年,明英宗還釋放了被幽禁多年的建文帝朱允炆兒子之“建庶人”朱文圭,并且給其恩惠是“聽居鳳陽,婚娶入使自便。與閽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給使令”。

所以說明英宗是一個相當矛盾的人,他有著身為古代帝王無情的一面,比如說出于政治目地,冤殺功臣于謙。有著帝王昏聵的一面,比如說重用太監(jiān)王振。但也有著宅心仁厚的一面,比如說廢除殉葬制和釋放建庶人。
而明英宗的傳奇色彩在于,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被瓦剌也先俘虜,在中國歷史上被北方游牧民族俘虜?shù)幕实刍旧舷聢龊軕K,比如說宋朝的徽欽二帝,但明英宗雖然被俘虜以后處境也不好,但不至于被折磨至死,而且還因為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后來在瓦剌的待遇還可以。
在被俘一年以后明英宗被迎回國,雖然回去以后明英宗被架空,身為太上皇被軟禁一般的在南宮居住了七年。但七年之后一場奪門之變是順利復辟,再度君臨天下,并且改元“天順”,成為明朝歷史上唯一一個擁有兩個年號的皇帝。
可以說明英宗這一生是傳奇的一生,這份驚心動魄的經(jīng)歷,比之那些開國皇帝都有的一拼。
那么今天貧道來說說與明英宗命運息息相關的一個人,那便是太監(jiān)王振,身為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雖然在這場大變之中身亡,那么明英宗復辟以后,是如何評價定義王振的呢?

其實說起來也是很諷刺,明英宗在復辟以后,不認為王振有錯,反而將王振定義為正面人物,并且是賜祭和立祠,簡直是諷刺至極。
可以說太監(jiān)王振雖然因土木堡之變而遺臭萬年,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最終還是贏了,因為他的學生明英宗并沒有認為他有罪,反而對其念念不忘,以老師角度來說,王振是真的很成功。
下面我們先來說說王振是怎么死的,根據(jù)《明史紀事本末》來看,王振是被護衛(wèi)將軍樊忠一錘子錘死的,可謂是大快人心,這也是現(xiàn)在的流行說法。
但還有一種說法,根據(jù)《本傳》記載來看王振是死于亂軍之中。
當然不管怎么說,王振是確確實實在土木堡之變這場驚天大變中死去,并且是這場大變的罪魁禍首。
但明英宗復辟以后,認為王振是無罪,而且還有功。
根據(jù)《明史》記載,明英宗在復辟當年的十月,就“賜王振祭葬,立祠曰:「旌忠」”。
而在《綱目三編》中的記載則是更為詳細,當明英宗為王振賜祭立祠的時候,有人反對,認為是王振是“為敵用者”。

明英宗是大怒,說道:“振死難朕所親見”。意思是自己親自作證王振是清白的,還將說這些話的人貶官。
明英宗對王振是追念不已,后又復其官,刻香木為振形,招魂以葬。建祠祀,賜額曰“旌忠”。
也就是說明英宗不只認為王振無罪,還將其官復原職,又是賜祭又是立祠的,簡直是對其太念念不忘太好了。
由此可見王振這個明代太監(jiān)專權第一人,雖然因為土木堡之變而遺臭萬年,太監(jiān)生涯是失敗至極。但他的教師生涯還是很不錯的,身為明英宗的啟蒙老師,能讓學生如此信任惦記他,真是讓人有些哭笑不得。
而明英宗為什么這樣做呢,也許是因為他心底的那份仁厚,認為自己的老師不是那般罪大惡極之人。
亦是說明他并非糊涂之人,知道王振雖然是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但如果不是自己縱容王振,不是自己糊涂,怎么可能釀出如此大禍呢。所以歸根結(jié)底真正的原因在于他這個皇帝不負責任,王振的責任雖大,但明英宗的責任亦不小,所以明英宗也清楚王振多少有些替他擔負所有罪名的意思,所以對其是念念不忘。

喜歡這篇文章的轉(zhuǎn)發(fā)和點個贊長按5秒給個三連,順便關注天天,關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壽百,年入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