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為什么說“風為百病之長”?諸家對于“風為百病之長”的認識概括起來主要為風邪為
中醫(yī)為什么說“風為百病之長”?諸家對于“風為百病之長”的認識概括起來主要為風邪為外感六淫之首;風邪為外邪致病的先導;風邪常與他邪兼夾為患;風邪所致病證變化多端。這些認識的共同之處在于認為“風為百病之長”中的“風”指的是外感六淫之風邪?!鞍俨 睉敯ㄒ磺型飧信c內傷雜病,《內經》既然明言“風為百病之長”,那么“風”也理應為“外感病之長”和“內傷雜病之長”,如此“風”就不應該單指外感六淫之風邪,還應包括內風?!巴怙L為外感病之長”“內風為內傷雜病之長”合而言之即“風為百病之長”。
肌表為人體一身之藩籬,風邪入侵,首犯肌表,導致衛(wèi)氣失和,玄府啟閉失常,營衛(wèi)失調。若單純風邪為患,可見汗出惡風,鼻鳴干嘔等癥,方選桂枝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wèi);若兼夾寒邪,則可見惡寒無汗,肢節(jié)疼痛等癥,方選麻黃湯,發(fā)汗解表,祛風散寒;若兼夾熱邪,則可見微惡風寒,咳嗽,身熱不甚等癥,宜用桑菊飲,辛涼祛風解表;若兼夾濕邪,則常見惡寒發(fā)熱,肢體酸痛等癥,宜用九味羌活湯,發(fā)汗散風祛濕。
風邪犯肺 風邪入里,侵襲肺系,肺氣失宣,咽喉鼻竅不利。若風寒偏甚,常見惡寒發(fā)熱無汗,咳嗽痰稀,鼻塞流涕等癥,可用止嗽散,疏風宣肺,化痰止咳;若風熱偏甚,可見發(fā)熱,微惡風寒,咳嗽咽痛等癥,方用銀翹散,疏風透表,清熱解毒;若風燥偏甚,可依據燥邪的溫涼之性,分別選用桑杏湯或杏蘇散,疏風潤燥。
《素問·風論篇》提出了“風者善行而數變”和“風者百病之長也”兩個重要理論,同時亦概括了風的特性。這兩個論點具有因果的關系,正因為“風者善行而數變”,所以“風者百病之長也”。由于風邪的善行數變,故風邪傷人,其癥變化多端。鑒于受邪的部位,患者體質,受病的時令等其它條件的不同,故其癥狀表現亦各有所異,如寒中、熱中、寒熱、瘡瘍、肌膚不仁,癘風以及五臟風、胸風、目風等各種風病,然而這些風病卻均有多汗惡風的共同癥狀。
另一方而,六淫之邪都是夾風而至。而風動于四時,四時中的寒熱暑濕燥火均借風氣的流動,侵襲機體而發(fā)病。如風寒、風溫、風濕等皆冠以“風”字。可見風為六淫之首,百病之始,其性動而不居,變幻不定。所以《風論篇》又云:“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
風性主動,變化最廣。風邪傷人,可侵及于人體的不同部位,致成寒熱、熱中、寒中等病變。以下結合發(fā)病途徑、病機、證候分別說明之:
寒熱,傷人途徑為“風氣藏于皮膚之間”,即風邪外襲于皮膚肌表。病機與證候是“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張景岳在《類經·疾病類》中說:“開則衛(wèi)氣不固,故灑然寒……閉則陽氣內壅,故煩熱而悶”。又說“寒邪傷陽,則胃氣不化,故表少食飲;熱邪傷陰,則津液枯涸,故消瘦肌肉。”由此可見,風邪傷于肌表,可因人體差異,產生寒熱變化和怢栗,出現不能食等癥狀。
熱中寒中,傷人途徑“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說明風邪客于陽明,內入于胃,因胃居中焦,其脈上行而系于目,故可循脈而上行。其病機與臨床表現是“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睆埦霸涝凇额惤洝ぜ膊☆悺分姓f:“人肥則腠理致密,邪不得泄,留為熱中,故目黃。人瘦則肌肉疏淺,風邪犯之,陽氣易泄,泄則寒中而泣出?!北M述風氣之變或為熱中或為寒中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