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art教授:親知理論為什么像是現象學
? ? 最近聽北大哲學系的老師講羅素的親知理論,感覺就像是胡塞爾的現象學,兩者幾乎就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但我發(fā)出相應的評論之后,得到的回復是沒有文本證據表明有這方面的相似,這就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了。

??
??這里的相似是結構上的,基本上可以像老師那樣概括為“this appears such and such”,后面是“such and such”就是感覺材料,或者說是現象,前面的“this”是外部實在,但一般都不做預設,而是把它存而不論懸置起來,只是親知理論似乎沒有“放到括號里”這樣生動的說法。
??由此可見,親知理論與現象學的核心部分有共同的公式,只是沒什么共同的理論術語,相當于把整個理論的核心翻譯過去。當然,現象學那邊的術語要混亂一些,可能會更多的糾結于字面意思,我們有那么多的哲學工作者,不會都只看個字面意思吧。也許是因為學科分類的緣故,沒有人能夠在兩方面都把握實質,但哲學家本人為什么不提一句呢?
??就理論而言,胡塞爾的現象學要更加豐富系統(tǒng),個人色彩也更加鮮明,應該都是自己創(chuàng)出來的,而羅素的親知理論只是一個小方法,貴在其敘述清晰明了。遺憾的是,胡塞爾處在信息閉塞的戰(zhàn)亂區(qū),還受到他的好學生海德格爾的特別照顧,據說是連圖書館都不讓進的,其理論只能散見于手稿,在術語的使用上難免與學術主流有距離。但如果有傳播鏈的話,很可能就是從胡塞爾到羅素。
??當然,就哲學家羅素而言,也不至于說是直接抄襲胡塞爾,但說是純粹的巧合,似乎也是難以信服。比較可能的情況是,羅素聽到一些現象學的零散思想,可能是學術界內部的口口相傳,資料不完整的話,一時也沒有理解透徹,就自己整理了一個東西出來。羅素可能覺得這就是他自己想出來的,并不是直接繼承胡塞爾的思想,搞不好還是先潛移默化,過了一段時間才忽然開竅的,可能連資料的源頭都忘記了,因此也就干脆不提了,這也是情有可原的。
??總而言之,現象學主要是一套哲學方法,如果不是對胡塞爾的原典感興趣,只想要掌握一般意義上的方法,那么從羅素的親知理論入門,似乎也是未嘗不可,只是要注意親知未必是絕對正確,丹尼爾·丹尼特在《意識的解釋》中考察了帶顏色的點動實驗,這可以說明親知的結果其實是經過大腦篡改編輯的,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