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看完元丹丘,李白靈魂好友,比李白還仙,因《將進(jìn)酒》而火

一口氣看完元丹丘
他是天資聰穎的修道之人,一生不慕名利,一心向道,是李白筆下“朝飲潁川之清流,暮還嵩岑之紫煙”(早上你還在潁川的清流中飲水,晚上就回到紫煙繚繞的高山中來了)的神仙,還是因為李白勸酒而紅遍千年的丹丘生,本期文章讓我們一口氣看完元丹秋的一生,元丹丘出生在唐朝,這是一個道教興盛求仙狂熱的時代,從唐高祖李淵開始,李家的這一幫人大多都推崇道教,服食丹藥,道觀修行,在全社會范圍內(nèi)營造了一種求仙問道的氛圍,在唐朝,上至大boss下至小叭菜,許多人都懷揣著一個神仙夢,元丹丘也是如此,少年時他喚作元林宗,即使出生不凡,家境優(yōu)越,年輕的元林宗并不貪圖享受家庭帶給他的強大資源,相反,他更希望自己去闖出一片天,相信“愛拼才會贏”,于是在開元初年,他離開了家庭,獨自一人求學(xué)問道,學(xué)好一派學(xué)問,首先得要師傅領(lǐng)進(jìn)門,幾番周折之下,十五歲的元丹秋拜師在上清派胡紫陽門下,上清派在當(dāng)時也算是個道教985,在修道這方面是業(yè)內(nèi)top級,導(dǎo)師胡紫揚也是個道家大牛,做了道士以后,師傅給元林宗起了個藝名,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熟知的元丹丘,從此世間再無元林宗。
說到道士,我們想到的一般都是穿著杏黃色道袍,拿著桃木劍專門負(fù)責(zé)驅(qū)鬼捉邪的,這確實是他們的必修課,但道士們的最終追求都是成仙,在師傅胡紫陽門下修行一段時間之后,仙味十足的元丹丘開始了自己的云游,他曾在蜀中修行多年,也是在這里他認(rèn)識了彼時的玄玄道人,也就是唐朝著名的修道達(dá)人玉真公主。大約在元丹丘20歲的時候,他認(rèn)識了李白,這個他一生的知己和摯友,兩人愛好相似,性情相投,很快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基友,李白說這段友情是“投分三十載,榮枯同所歡”(我倆交往有三十年了吧,榮辱一體,悲喜同歡),無論貧窮還是貴賤,我們都是好基友,也是在李白筆下這個不太出名的道士揚名千古,李白光是酬謝他的詩就寫了11首,加上別的雜七雜八提到丹丘的,20多首是綽綽有余的,可見白哥對他確實是真愛,李白雖然愛好修道,但畢竟咱白哥還是斬不斷紅塵的羈絆,一直想要建功立業(yè),希望在搞出點名堂之后,再好好的和元丹丘一起修仙。
到了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元丹丘隱居在嵩山,閑來無事的他,開始想念那個與他在月光下觥籌交錯的老友李白,便發(fā)了個消息,讓他趕緊來陪他喝個痛快,此時的李白正官場失意,也急需酒搭子,他甚至都想全家一起搬過去,從此就和老元一起修道,于是他急忙應(yīng)約,還提筆寫下《提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家本紫云山,道風(fēng)未淪落。沉懷丹丘志,沖賞歸寂寞。朅來游閩荒,捫涉窮禹鑿。夤緣泛潮海,偃蹇陟廬霍。憑雷躡天窗,弄景憩霞閣。且欣登眺美,頗愜隱淪諾。三山曠幽期,四岳聊所托。故人契嵩潁,高義炳丹雘。滅跡遺紛囂,終言本峰壑。自矜林湍好,不羨朝市樂。偶與真意并,頓覺世情薄。爾能折芳桂,吾亦采蘭若。拙妻好乘鸞,嬌女愛飛鶴。提攜訪神仙,從此煉金藥。(我原本住在四川紫云山,家父與我都一直喜歡道家精神。常常想歸隱山林,喜歡空靈沉寂的環(huán)境。離開故鄉(xiāng)來到閩越一帶尋找大禹等的仙跡。攀登高山,泛舟滄海,又來到廬山霍山修煉。借助雷聲打開人的天耳,遠(yuǎn)聽千里之外;居高閣玩賞霞光云影。很喜歡登高一覽美景,也喜愛這種隱居生活。在三山四岳中度過美好的時光。老朋友元丹丘素來住在嵩山與潁水,高尚的道行連皇家都知道。不與塵世來往,斷絕俗風(fēng)騷擾,自言山林中人。珍惜山林美趣,不羨慕俗世的歡樂。然與真意相偶合,發(fā)現(xiàn)天機(jī),便感覺世間的一切都索然無味。你喜歡采擷桂枝的高潔,我也喜歡收納蘭草之清馨。我的愛人喜歡求仙,我女兒也好道。我們志同道合,相互幫助,一起修煉,一起升天。)”兩年后李白收拾好家當(dāng)上了嵩山赴約,和老元開啟了快樂的修道生活,這段時間給二人留下了寶貴的回憶,李白在修道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精進(jìn),他很羨慕老元逍遙恣意的生活,寫下那首有名的《元丹丘歌》,從此世人皆知元丹丘是李白的鐵哥們,是個比謫仙人還仙的道士,“元丹丘,愛神仙,朝飲潁川之清流,暮還嵩岑之紫煙,三十六峰長周旋。長周旋,躡星虹,身騎飛龍耳生風(fēng),橫河跨海與天通,我知爾游心無窮(元丹丘啊,愛神仙,早上你還在潁川的清流中飲水,晚上就回到紫煙繚繞的高山中來了,你常在嵩山的三十六峰上來回盤旋。你來往于群峰之間時,身騎飛龍,耳邊呼呼生風(fēng),其速度之快可追趕流星。你可橫跨河海與天相通,我知道你是想游無窮之境,追求無邊的快樂啊)”,李白夸贊朋友的修行,羨慕朋友的淡泊,但他不愿意放棄職場,這段生活只是李白人生中的一段過渡期,和李白就差同穿一條褲子的老元,怎么會不知道李白的心思?開元29年,他聯(lián)系上了自己的老朋友玉真公主,在玉真公主的面前將李白吹上了天,而此時的李白早已名聲在外,的確是個人才,玉真公主也就做了順?biāo)饲?,把李白推薦給了哥哥玄宗,同年,玉真公主又把元丹丘的名片推給了玄宗,讓他做了西京大昭成觀威儀,也就是大唐的道教顧問,玉真公主不愧是大唐獵頭,業(yè)績杠杠的,唐朝對于道教的推崇持續(xù)了很久,到玄宗時期更是如此,所以很多道教子弟在長安做官,老元的師父胡紫陽也在,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師父向元丹丘傳授了道箓,相當(dāng)于一份資格證書,從此元丹丘就成了一個高級道士,和老元追求的成仙可以說是越來越近,這時的元丹丘,可以說是修道、做官、交友上都有成就,整個一大男主人設(shè),出生在羅馬,后天buff疊滿,要修道,他成了上清派嫡系弟子,要云游,他和公主成了道友,要喝酒論道,他又搭上了李白這樣一個日記狂魔,夸獎愛慕全在詩里,長安充斥著繁華與虛偽,缺少了修行的氛圍,于是,做了一年多的官,胡紫陽不愿意再繼續(xù)忙碌于這些官場上的交際,他稱病辭職了。師父走后,元丹丘也沒有多待,不久后李白也被炒了魷魚,玄宗美名其曰提前退休,帶著退休慰問金,他回了老家,這次夢醒了,他不再迷戀職場,效仿老友,他開始到處游玩,而元丹丘重操舊業(yè),五湖四海都是他的歸處。公元752年,元丹秋和李白再度重逢,回憶起從前的點點滴滴,兩人都無不感嘆,這也成了兩人的最后一次見面。
安史之亂之后,二人便沒有了聯(lián)系,多年后,在酒酣之時,李白又回憶起嵩山那次和友人岑勛、元丹丘的月下痛飲,寫下這首流傳千古的《將進(jìn)酒》:“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jìn)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我們烹羊宰牛姑且作樂,(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飲三百杯也不為多!岑夫子,丹丘生啊,請二位快點喝酒吧,舉起酒杯不要停下來。讓我來為你們高歌一曲,請你們?yōu)槲覂A耳細(xì)聽: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華生活有何珍貴,只希望醉生夢死而不愿清醒。自古以來圣賢無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會喝酒的人才能夠留傳美名)”。對于將進(jìn)酒的寫作年份多有爭議,但李白的這份豪情和他與元丹丘之間的情誼真真切切的刻在了歷史上,朋友啊,讓我們舉杯暢飲,把所有財寶都拿去換了酒,這份長達(dá)二三十年的友誼,讓李白的詩歌中到處有元丹丘的影子。我們對于老元的認(rèn)識也大多依托老白的夸夸詩,老元也因此爆紅,這不禁令人感嘆,奮斗20年不如朋友是李白,回看元丹丘的一生,老元其實是一個很純粹的修道者,他不貪圖財富,不沉迷名利,一生幾乎都在云游、修行,成仙是他一生的追求,也許在我們看來,元丹丘是一個典型的務(wù)虛派,他尋求的成仙,放在21世紀(jì)的今天顯得有些好笑,但作為一個富家公子,他從來沒有放縱自己,他清楚明白自己的追求,并且樂在其中,就這一點就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當(dāng)然最好能和他一樣,有個像李白一樣的朋友能為你寫詩,說不定哪天就出現(xiàn)在教科書上,流傳千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