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思想辭典 H黑格爾,喬治·威廉·弗里德里希

黑格爾,喬治·威廉·弗里德里希(Hegel,Georg Wilhelm Friedrich)

1770年8月27日生于斯圖加特,1831年11月14日在柏林逝世。
黑格爾出身于一個稅務官的家庭。他在圖平根大學攻讀哲學、古典文學和神學,先后在伯爾尼和法蘭克福當過家庭教師。他在1801年任大學講師(Privatdozent),1805年在耶拿大學當上教授,并且在那里完成他的主要論著《精神現(xiàn)象學》(1807年)。1808—1816年,他在紐倫堡艾吉迪安文科中學當校長;接著任海德爾堡大學教授(1816—1818);從1818年起直到去世,他一直在柏林;在那里一個黑格爾學派開始形成。
對于馬克思來說,黑格爾的哲學的重要作用有兩個方面:第一,他深受黑格爾對康德的批判及其歷史哲學的影響;第二,他從最完整的形式上即從邏輯學上接受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并利用它去揭示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的動態(tài)結(jié)構(gòu)??档略趯φJ識論所作的批判中,把人類對真實的科學認識的要求局限在“現(xiàn)象”的范圍,認為認識僅僅來源于兩個方面的活動方式的結(jié)合:一方面是進行認識的主體的內(nèi)在直覺與范疇,另一方面則是外部產(chǎn)生的感性材料。而在這種通過批判性的反映建立起來的關(guān)系之外,則存在著“自在之物”,它從根本上來說是不可認識的。黑格爾則反對康德的這種說法,他認為現(xiàn)象和本質(zhì)兩者是必然在一起的,而現(xiàn)實的最本質(zhì)的結(jié)構(gòu)是符合于自我認識的人的精神的。用神學的術(shù)語來表達的話,這就是說,上帝(絕對)通過人的認識去實現(xiàn)自我認識。因此,人的思想范疇同時也就是存在的客觀形式,而邏輯同時也就是本體。
黑格爾把歷史解釋為“對自由的意識的前進”。社會組織的形式符合于對自由的意識,因此意識決定存在。一個歷史時代及其人民的意識,首先表現(xiàn)在宗教中?!白诮淌侨嗣駭喽ㄕ胬淼牡胤健诮淌侨嗣駥ψ罡叽嬖诘囊庾R”(見“參考書目”⑤)。因此,那些把石頭或動物當作“神”來崇拜的人民,是不能自由的。自由的社會關(guān)系和政治關(guān)系其所以成為可能,首先是對具有人的形態(tài)的神或一種“靈”(“圣靈”)的崇拜。歷史的前進要經(jīng)歷過艱苦與貧困,災難、戰(zhàn)爭與死亡,以至整個文化與民族的衰落。然而,黑格爾認為,通過這些歷史的掙扎,更高的自由原則,對真理的進一步接近,以及在更高的水平上對真理的洞察,將會逐漸地出現(xiàn)。人類歷史是朝著基督教運動、宗教改革運動、法國革命以及立憲君主制這個方向前進的。宗教概念和哲學思想的進步,是跟社會和政治的進步相適應的。
青年黑格爾主義者(馬克思正是通過他們了解到黑格爾的哲學)則是利用他們的老師的學說作為對當時已經(jīng)變成保守的普魯士王朝進行批判的武器。他們在這樣做的時候,越出了黑格爾關(guān)于國家就是由一些開明官吏管理的立憲君主制度這一概念。黑格爾認為,只有受過哲學教育的官吏們才具有一種發(fā)展了的洞察力,他們能夠洞察到主觀精神(個體的人)與客觀精神(國家)的統(tǒng)一;而青年黑格爾主義者則認為,所有的公民都能具備這種能力?;谶@個理由,他們還主張通過普及黑格爾的邏輯學中那種哲學洞察力,來克服傳統(tǒng)的基督教的那種只不過是寓言般的宗教信念。這樣一來,就用人類的觀念取代了像寓言一般提出的基督教的神的地位:
“人類是兩種本質(zhì)的結(jié)合:神成為人,無限客體化為有限,而一種有限的精神則又銘記著它的無限。迄今為止,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是奇異的工作者在主宰著自然,包括人類內(nèi)部及其外部,而且是越來越完整地這樣做,它使自然作為一種無能為力的材料從屬于它自己的活動。只要它的發(fā)展過程無可指責,它也就無罪可言。墮落只是具有個人的特性,而對于人類和歷史來說,則是超脫的。”(參看大·弗·施特勞斯的《耶穌傳》(1839年)),(參看黑格爾和馬克思條目)。
(IF)

參考書目:
① 施洛莫·阿文勒里:《黑格爾關(guān)于現(xiàn)代國家的理論》,1972年英文版。
② 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1807),1931年英文版。
③ 同上作者:《邏輯學》(1812),1929年英文版。
④ 同上作者:《法哲學》(1821),1942年英文版。
⑤ 同上作者:《歷史哲學》(1830—1831),1956年英文版。
⑥ 讓·依波利特:《馬克思與黑格爾研究》(1955),1969年英文版。
⑦ A.科葉夫:《閱讀黑格爾著作導論》,1947年法文版。
⑧ 卡爾·勒維特:《從黑格爾到尼采—19世紀的思想革命》(1941),1964年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