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作品賞析丨第一期《人面魚紋彩陶盆》

?美術作品賞析作為各大院校美術史論述題考點,我們的背誦必不可少,青檸學姐已經(jīng)貼心為你們準備了【美術作品賞析】專題來陪大家一起學習!今天我們進行??第一講!
《人面魚紋彩陶盆》作品賞析
??人面魚紋彩陶盆是新石器時代前期陶器,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半坡村。
石器時代的美術是我國美術的起源和萌芽時期,這時期美術的明顯特征是藝術與實用的結合新石器時代美術的發(fā)展轉向了器用。
陶器的發(fā)明,不僅在物質上是極大的創(chuàng)造,同時在實用性的前提下,發(fā)展了美的造型和裝飾。所以新石器時代的美術絕大部分都與陶器的發(fā)展密切相關,這時期的繪畫和雕塑也在陶器的造型和裝飾上得到表現(xiàn)。
??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紅色陶坯上, 以天然的礦物質顏料進行描繪,用赭石和氧化錳做呈色元素,然后入窯燒制,使橙紅色胎地呈現(xiàn)各種顏色的美麗圖案,形成紋樣與器物造型的高度統(tǒng)一。
彩陶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上游地區(qū),以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為代表的。仰韶文化分為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馬家窯文化分為馬家窯型、半山型和馬廠型。
??作品分析:
《人面魚紋彩陶盆》是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杰出代表,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兒童甕棺的棺蓋來使用,是一種特制的葬具。此陶盆高 16.5 厘米,口徑 39.8 厘米。
??由細泥紅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底部略平,腹部突出,也比較深,口沿處繪間斷黑彩帶,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人面魚紋。人面呈圓形,頭頂有似發(fā)髻的尖狀物和魚鰭形裝飾。前額右半部涂黑,左半部為黑色半弧形。眼睛細而平直,似閉目狀。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兩側分置一條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內同時銜著兩條大魚。另外,在人面雙耳部位也有相對的兩條小魚分置左右,從而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在兩個人面之間,有兩條大魚作相互追逐狀。
???原始先民用很簡單的幾筆,就畫出了心中的形象,而且圖案性很強,這是叫人吃驚的,圖畫的線條又細又直,像是很快畫出來的,用筆比較熟練,弧線畫得也很好。畫上還有黑色塊面,看嘴角處的兩條魚,伸入人面的部分涂上黑色,形成了黑色的魚頭,上方那兩條小魚的一半魚身也涂了黑色,形成廠魚背,這種畫法與今天的圖案裝飾方法很相似。整個圖案有對稱,也有反復,黑白對比也比較強烈,而且很有趣味,這充分顯示了中國原始先民豐富的想象力和藝術才能。
??象征意義:
古代半坡人在許多陶盆上都畫有魚紋和網(wǎng)紋圖案,這應與當時的圖騰崇拜和經(jīng)濟生活有關,半坡人在河谷階地營建聚落,過著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主的定居生活,兼營采集和漁獵,這種魚紋裝飾是他們生活的寫照。
仰韶文化的圖案中有大量的動物形紋飾,如魚、鹿、蛙等,以魚紋最為典型。人面魚紋彩陶盆藝術精品。人面由人魚合體而成,人頭裝束奇特,像是進行某種宗教活動的化妝形象,具有巫師的身份特征,因此這類圖畫一般被認為象征著為夭折的兒童招魂祈祈福。也有人認為人面與魚紋共存構成人魚合體,寓意魚已經(jīng)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為圖來加以崇拜。
??文物價值: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以寫實的手法刻畫魚的形象,充分反映了漁獵生活在原始社會中的重要地位。人面繪制較為復雜,冥思的神態(tài)及與游魚的密切關系,表明其與當時的巫術有關。此類彩陶盆在半坡遺址中發(fā)現(xiàn)較多,出土時覆蓋于甕棺上,作為葬具的頂蓋,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