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人的起源
從 Y-DNA 研究來看,東亞人的父系血統(tǒng)似乎在大約 50,000 年前從一個單一來源的東歐亞元種群在亞洲擴展,該人群帶有祖先的遺傳標記,例如 C、D 和 K(N、O、P、M 和 S). 他們穿越喜馬拉雅山脈,前往東南亞,然后進入東亞大陸,隨后開始向北擴張

「東歐亞」元種群屬于單倍群 C,D,K(NOPMS)首先分化的是古澳大利亞人 (「AA」)和 東亞-東南亞人(「ESEA」)
古澳大利亞人屬于單倍群(C1b2b,M,S)
膚色并不重要,且與遺傳距離無關,今天的古澳大利亞人后代澳洲土著和東南亞“和平文化”狩獵采集者就是黑膚色

大約 4 萬年前,東南亞“和平文化”狩獵采集者和中國北方天元人開始從東亞-東南亞血統(tǒng)(「ESEA」)中分化出來
東南亞“和平文化”狩獵采集者屬于單倍群(C1b1a2,D1a2b)
中國北方天元人則屬于單倍群P,也就是它貢獻了父系單倍群P1與來自西亞的母系單倍群U混合形成了古代-北歐亞人(ANE),從而產(chǎn)生古舊西伯利亞人(Ancient Palaeo-Siberian,APS)Q和馬耳他男孩 R


大約30,000 至 36,000 年前繩文人和廣西隆林人開始從東亞-東南亞血統(tǒng)(「ESEA」)中分化出來
在公元前 15,000 至 20,000 年遷徙到日本列島后,繩文人基本上與外界的基因流完全隔絕了,繩文人屬于單倍群(C1a1,D1a2a)
正是繩文人血統(tǒng)和阿穆爾河血統(tǒng)+黃河血統(tǒng)(屬于北東亞血統(tǒng))混合形成了現(xiàn)代日本民族,而今天北海道的阿依努人則是混合了繩文人血統(tǒng)和古代-北歐亞血統(tǒng)(ANE)

大約 24,000 至 26,000 年前,“古代-北東亞人” (ANEA) 和“古代-南東亞人”(ASEA)分道揚鑣,而他們則都來自于“古代東亞人”(AEA)(CDNO)
古代南-東亞血統(tǒng)可以分為兩個亞群:福建血統(tǒng)(O1a)和南亞語族相關血統(tǒng)(O1b1a1)
福建血統(tǒng)與現(xiàn)代南島語族和侗壯語族關系密切,而后者則與中國南方古百越人密切相關


古代南-東亞血統(tǒng)和東南亞土著“和平文化”狩獵采集者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混合,從而形成了今天的孟-高棉語族(O1b1a1,C1b1a2)

而“古代-北東亞人” (ANEA)則分化出黃河血統(tǒng)(O2a),西遼河血統(tǒng)(N1a)和阿穆爾河血統(tǒng)(C2)
古代藏族血統(tǒng)(D1a1)與黃河血統(tǒng)共同促成現(xiàn)代藏族的形成

新西伯利亞人和東北亞人隨后擴張,取代了ANE和大多數(shù)古西伯利亞人的殘余,形成芬蘭-烏拉爾語族(烏拉爾人N1a2b-P43,芬蘭人N1a-VL29,匈牙利馬扎爾人N1aL1034)和aetyz

突厥人和蒙古人(以及歷史上的匈奴人)之間的遺傳聯(lián)系是來自古代東北亞基因庫,特別是貝加爾湖狩獵采集者(Ydna Q,但也包括一些 R1a)、阿穆爾狩獵采集者(Ydna C2)和西遼河農(nóng)民(Ydna N1a)
“古代東北亞人”(ANA/阿穆爾血統(tǒng)),“西遼河農(nóng)民” “黃河農(nóng)民” (Ydna O2),以及貝加爾湖狩獵采集者都屬于東歐亞血統(tǒng)的范疇,即ESEA血統(tǒng)
蒙古人與阿穆爾狩獵采集者有緊密的聯(lián)系,突厥人則與貝加爾湖狩獵采集者有緊密的聯(lián)系,而他們的語言則都與西遼河農(nóng)民密切相


古代-東北亞血統(tǒng)在大約19,000 年前從古代-北東亞血統(tǒng)(ANEA)中分化出來,至于新蒙古人種表型要么形成于30000年前的“古代東亞人”中,要么形成于20000年前古代-東北亞人中
早期東亞人黑膚色或者棕色的古蒙古人種表型,在地理上都被距離較遠膚色較淺的新蒙古人種表型所取代


最后,單倍群并不是那么重要,膚色也并不重要,且與遺傳距離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