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虎墳--孫德爾本斯沼澤灣鱷與孫虎絕境求生

孫德爾本斯,位于印度東部,臨近孟加拉國,是標準的沿海濕地。熱帶河口沼澤森林,擁有多達65種紅樹植物,使其成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紅樹林。老虎在孟加拉國和印度之間涉水,將河流作為通道尋找食物。水源帶來了生機和殺機,灣鱷在此出沒。孫德爾虎養(yǎng)成了避開灣鱷的習性,盡量減少沖突。不過這里的灣鱷也是體型最小的種群,最大才4.6米,十年前數量僅100條,現在也增加到不過400條,很難遇到
除了灣鱷的威脅,人類的擴張和海平面上升對低洼濕地的孫虎更可謂滅頂之災。孟加拉國獨立大學的一項研究更是指出,到2070年,孫德爾虎可能將完全滅絕。其數量已經從2004年的440只,急劇下降到2015年的106只。地處印度東部的孫德爾因此有了一個悲涼的名字——東方虎墳。

孫德爾本斯,北部界限是村莊,南是孟加拉灣,東是孟加拉國。占印度全國紅樹林總面積的60%以上,占印度紅樹林總種數的90%。恒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的洪水混合并與南部海洋潮汐融為一體,在紅樹林中開辟不斷變化的小溪和河道,是1973年印度政府老虎計劃首批公布的9個老虎保護區(qū)之一。保護區(qū)總面積為2585平方公里,其中362.40平方公里屬于Sajnekhali野生動物保護區(qū)(SWLS),1330.10平方公里屬于孫德爾本斯國家公園。其余892.43平方公里的地區(qū)屬于緩沖區(qū)(保留森林)。老虎棲息地的總面積為1699.62平方公里。其中哺乳動物40種,爬行動物56種,魚類156種,螃蟹67種,蝸牛23種,鳥類約217種。這里是海龜的筑巢地,也是印度江豚、眼鏡王蛇等珍稀物種的活動范圍。

氣候變暖導致當地海平面的上升速度遠超全球平均水平,低洼地區(qū)被淹沒得越來越多,一些島嶼已經沉入海底,土壤中鹽分不斷增加,淡水越來越少,導致桑德里樹大量死亡,孫德爾的老虎賴以生存的紅樹林不斷退化和碎片化。本來老虎是不會主動傷害人類的,但孫德爾本斯地區(qū)的老虎卻以主動獵食人類聞名,在過去40年中,當地有超過1000人被老虎殺死。在這場人虎大戰(zhàn)中,看起來是老虎稍占上風,每年大約有二三十人被老虎殺死,而每年被人類殺死的老虎平均為3只。不過孫德爾本斯地區(qū)老虎整個種群只有幾百只,所以最終輸的還是老虎。
獨立大學的模擬研究表明,氣候變暖將可能導致孫德爾本斯國家公園被大量淹沒,棲息其中的孟加拉虎將無處可去,最終可能會在50年后滅絕。對老虎的保護不只是禁止捕獵或不再侵占其棲息地那么簡單,而是需要應對氣候變暖帶來的棲息地被淹沒。
孫德爾本斯的老虎甚至會吃魚、螃蟹,甚至襲擊蜂巢采蜜,擅長游泳爬樹。它們主要的獵物種類是白斑鹿、野豬和恒河猴。這里的老虎獵物體積較小,因為大型哺乳動物在孫德爾沼澤地已滅絕??梢钥吹綄O德爾虎的情況和美洲豹非常相似,水系發(fā)達,陸地哺乳動物較少,大型貓科的食物更多傾向于水產。但和美洲豹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食物凱門鱷不同,孫德爾虎不僅沒撈著適合捕食的水爬,卻撞上了水下橫行四方的咸水鱷魚。
一旦孫德爾紅樹林被大海吞沒,孫虎再無去處;而對灣鱷來說,影響似乎很小

由于孫德爾虎和灣鱷一共只有幾百只,數量極少,也不容易遇到,很難拍到它們發(fā)生血戰(zhàn)。聰明的孫德爾虎在漲潮時也會主動避開灣鱷,但畢竟在同一個屋檐下,流血沖突終歸無法避免。

2011年8月9日,一頭成年母孫虎的尸體在沙灘淺水被發(fā)現,一條4米長的灣鱷一直在嘗試靠近它殺死的獵物,但被研究人員阻止。尸檢報告雌虎大約5-6歲。從尸體的僵硬階段外觀上判斷,死亡時間估計是尸體發(fā)現之前24-28小時,即2011年8月8日下午。觀察到所有4只犬齒完好無損,未發(fā)現鼻孔或耳孔有異常分泌物。虎從鼻尖到腰椎的身體長度為108厘米;高度為84厘米。在尸體外發(fā)現了一些圓錐形的傷口。在腹部,右前前臂,胸背側區(qū)域和后頸后側區(qū)域觀察到二十二個分散的,橢圓形的,深深的穿刺傷口。第二個腰椎以外的身體被完全撕掉了,除了股骨脫位直到左后腿的腳掌,后者通過皮附著在身體上。發(fā)現腎臟和肺都完整無缺,隔膜中有一個大的破洞。所有內臟器官,如心臟,氣管,食道均正常。胸膜腔被完全破壞。在胸膜腔中觀察到血色的液體。肝臟的形態(tài)正常,僅觀察到一些斑片狀的發(fā)白痕跡。


孫德爾孟加拉虎雄性僅100-150kg,雌性更是小得多。較小的體重使動物更容易在孫德爾本斯的泥濘地形中移動。如果虎更重,它的腳會在走路時進一步下沉到土壤中,它將不得不消耗更多的能量。

灣鱷雄性在性成熟時即可達到3.5米長,體重超過150kg。根據前一次的科考,甚至沒發(fā)現太多小個體。2014年11月~次年3月孫德爾本斯4個區(qū)域(大概占總面積的1/3)的灣鱷種群調查,總共記錄到42只鱷魚,目測體長,以雄鱷性成熟3.5米為界,其中多達39只>這個體型,雖然目測體長估計有點水分,加上有些小鱷容易被忽略,實際的種群體型結構肯定不會這么夸張地偏向成體,不過總體來說這里的鱷魚成體比例較高應該沒什么問題。如果老虎遇到,那這仗基本沒法打,但相比澳洲,唯一的利好可能是種群密度不大,也就0.12條/公里(當然會有些小鱷被忽略),遠低于北澳的大部分河段。

在印度的第二大紅樹林濕地,Bhitarkanika?National?Park奧里薩邦國家公園,灣鱷比孫德爾大得多。比如奧里薩的大惡魔。在紀錄片巨鱷依存中能看到它的影像。片中根據大惡魔滑行時地上的痕跡測量它體寬為117cm,但因為在地面上滑行會有四肢拖拽等干擾,因此會有一定誤差。大惡魔具體多大目前無法判斷,紀錄片里給的是6米以上。

在大惡魔之前,這里的前任領主也是個6.5米長的巨怪,在多部紀錄片中都有露臉。達姆拉食人鱷,黑色惡魔。1926年在達姆拉河被殺,巨大的頭骨是留下的證據,目前在印度博物館,加爾各答。丹尼爾和侯賽因(1973)報告這頭骨為1米,實為下頜聯合長度,頭骨中線長74.5cm(另一測量版本73.3cm),頭骨尺寸介于洛龍與柬埔寨之王之間。


在1929年奧里薩邦獵殺的一頭咸水鱷,長19英尺8英寸(6米),頭顱長34英寸(86cm),數據大概率為頭骨全長而非頭骨中線,和前面幾個測量標準不同,頭顱有些殘損(4%)。

2005年5月5日,一頭雄鱷的尸體被回收,全長是6.04米,整個骨架保存在Bhitarkanika國家公園博物館。頭骨中線長68cm,寬40cm。它的時間與大惡魔重疊,也許分占不同的支流。

澳洲的灣鱷數量極多,昆士蘭輕易就達到了15萬條,相比之下,亞洲灣鱷卻是瀕危。和孫德爾虎一樣,數量都相當稀少。
亞洲灣鱷和澳洲灣鱷另一個特征區(qū)別,就是枕后鱗(注意枕后鱗不是頸甲,是很小的鱗片)。澳洲灣鱷幾乎是沒有枕后鱗的,而印度灣鱷卻有完整的四枚枕后鱗,其他亞洲地區(qū)比如東南亞灣鱷往往是兩枚枕后鱗(如洛龍)??梢姙橱{其實頸部并不缺少大鱗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