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基因檢測對精神疾病治療有用嗎?
《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顯示,我國患抑郁癥人數(shù)高達9500萬,且這個數(shù)字還在逐年遞增。
抑郁癥作為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患者終身患病率可達到15%~20%,目前抑郁癥常用的治療方案有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以及中藥治療,常用的治療手段為藥物治療或者藥物治療聯(lián)合其余治療方式,其中藥物治療是抑郁癥治療的主流方式,但由于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發(fā)病機理不明確、藥物作用機制復雜,其中有1/3患者在經(jīng)過治療后有療效不佳或者治療無效的情況存在[1]。
當然治療無效只是精神疾病治療中患者面臨的問題之一,除此以外,不良反應也是精神疾病治療的一大阻力。一項韓國精神類藥物不良反應研究表明,精神類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幾率高達50%,其中胃腸道疾病35.8%,中樞神經(jīng)疾病28.3%,精神疾病28.1%,這些基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都比較高。除此以外,一些嚴重的不良反應幾率較低,但是都有發(fā)生[2]。
為什么精神疾病的治療藥物會出現(xiàn)不良反應或藥效不佳的情況呢?作為醫(yī)生和患者,我們又如何避免這類情況發(fā)生?
自上世紀90年代,人們開始研究遺傳密碼和藥物之間的關(guān)系,德國著名藥理學家Vogel在上世紀50年代第一次提出藥物的代謝與基因有關(guān),研究發(fā)現(xiàn):G6PD(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存在缺陷的患者,服用個別抗瘧藥時可引起溶血;肺結(jié)核患者在服用異煙肼后可導致外周神經(jīng)炎。
1990年,美國開始啟動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 Human Genome Project(HGP),藥物基因組學正式成立。藥物基因組學的研究內(nèi)容較遺傳藥理學局限,基因水平是用來研究藥物效應的差異,以藥效及安全性為目標,研究各種基因突變類型與藥效及安全性之間的關(guān)系[3]。
精神類藥物基本都是基于P450酶代謝,有一篇文獻報道,一名患有多動癥、強迫癥及妥瑞氏癥的9歲男孩服用鹽酸哌甲酯、可樂定、氟西汀后出現(xiàn)胃腸道不適、低燒、共濟失調(diào)、癲癇的癥狀,最終死于心臟停搏。進行尸檢后,發(fā)現(xiàn)這位患者體內(nèi)鹽酸氟西汀濃度過高。經(jīng)提取DNA信息,分析患者遺傳信息,發(fā)現(xiàn)患者CYP2D6基因型為慢代謝型[4],而細胞色素酶CYP2D6在鹽酸氟西汀代謝中起主要作用[5],最終導致患者在服用鹽酸氟西汀后代謝能力不足,血藥濃度過高,造成后續(xù)的副作用。
當然,除了P450家族外,精神科藥物代謝能力還與ABC超家族轉(zhuǎn)運蛋白的基因多態(tài)性有關(guān),這是目前基于藥代學的研究。藥效學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藥物作用機制相關(guān)蛋白,如靶蛋白的基因多態(tài)性等。除此之外,一些基因與藥代學和藥效學無關(guān),但也影響著藥物副作用的發(fā)生,如白細胞抗原基因HLA。
我們已經(jīng)了解到基因檢測對預測精神疾病治療藥物的藥效和副作用是有積極作用的,那么我們又如何去判定一個基因檢測產(chǎn)品的好壞呢?
首先,我們得看基因檢測是否能夠全面的覆蓋與精神科藥物相關(guān)的基因和變異位點;其次就是參考的研究數(shù)據(jù)來源。
參考文獻:
1.李海霞.難治性抑郁癥的臨床治療現(xiàn)狀[J].醫(yī)療裝備,2019,32(12):1-4.
2.Sanghoon,Sun-Ju Byeon,Soo Jie Chung.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reactions among antipsychoitic drugs using the Korean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database from 2010-2019[J].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2022,36(9):2-5.
3.楊進彬.藥物基因檢測對個體化用藥的影響[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7,21(7):1.
4.Sallee FR,De Vane CL,Ferrell RE.Fluoxetine-related death in a child with cytochrome P-450 2D6 genetic deficiency[J].Child Adolesc Psychopharmacol,2000,10(1):27-34.
5.張 遠,何 霞,喻冬柯.精神類藥物的藥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與臨床應用[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5,18(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