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基礎(chǔ)11:絕句的由來(與發(fā)展)
有觀點認(rèn)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樂傳唱,為絕句。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絕句的起源要早于律詩。六朝時期文人宴集,有聯(lián)章作詩的風(fēng)氣,即每人作一章,合起來成為一整首。如果將各人的每章單獨成篇,稱為一“絕”。而所謂“一章”,則可以追溯到《詩經(jīng)》時代,四句為一個段落,即一章,這點在后代的民歌中被持續(xù)繼承著。
整理一下便是:六朝文人宴集,每人作一章4句詩,稱一絕,將四句一段這一古老形式復(fù)興,并逐漸賦予了其 絕句 這一專有名詞。
所以絕句,它作為詩的體裁單位,就是指的 一章 。
而在格律興起之后,自然而然就誕生了帶格律的絕句形式。至此便有了時至今日的古絕和律絕兩類。
普普通通的四句,一章詩,如果符合格律,則為律絕;反之,為古絕。兩者都屬于“絕句”。
除去句數(shù)外,絕句與律詩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字?jǐn)?shù)。除五、七言外,四、六、八、九等也都見于絕句,它們依舊適用格律與律絕,判斷方法很簡單,還是在近體詩格律第一、二經(jīng)常強調(diào)的“格律原理”。
相較于律詩來說,律絕只需要做好格律即可,無所謂對仗,沒有要求,全憑個人意愿。像帶著一兩句對仗的律絕,確實長得挺像半首律詩的。但是,論起源,一定不是這樣。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