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學術資料|《漢服略考》:關于漢服概念的第一篇學術討論

2019-10-27 12:58 作者:漢服資訊  | 我要投稿

學術資料|《漢服略考》:關于漢服概念的第一篇學術討論

圖文來自:張夢玥?漢服廣東漢粵?

特別聲明:本號除原創(chuàng)文章外,其余文章為原作者觀點,發(fā)布主要是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寫在前面

2005年8月,重慶大學張夢玥發(fā)表《漢服略考》,這是關于漢服概念的第一篇學術性論文,雖然現在已不能適應漢服概念研究與宣傳的最新形勢和更高要求,但在當時起到了重大的歷史作用——對奠定和推廣漢服的概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今天取得作者授權重發(fā),是希望對進一步完善漢服定義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也就是說,本文已不具備現實價值,僅供學術參考和回顧,請勿隨意引用!漢服更新定義,可參考本人《漢服簡考》,10月將開始連載新版。明天將發(fā)送《淺談漢民族傳統(tǒng)服飾的概念》。

——嘉林


漢服略考

作者:張夢玥

《語文建設通訊》2005年第3期

2004年10月初,《聯合早報》報道了一群青年穿著“漢服”祭祀袁崇煥將軍的事跡,引起軒然大波[1]。他們穿著類似影視劇的古裝,稱其為“漢服”?;ヂ摼W上關于“漢服”的爭論極為激烈,對立觀點比比皆是。有人認為“漢服”是一個偽命題,有人認為“漢服”是中國文藝復興的標志。那么到底是炒作的生造概念還是中國文化圖騰,筆者就“漢服”詞匯源流作一個粗略的爬梳。

遍查字典、詞典,沒有詞條解釋,甚至也沒有論文論述,似乎大家更喜歡用“古裝”而忌諱用“漢服”[2]。從字面上看,這是一個偏正式限定性短語。“服”即是“服裝”“服飾”“衣服”[3];前面的“漢”是限定詞,表明“服”的外延局限在“漢”涵義覆蓋范圍內?;蛘哒f,“漢服”隸屬于“服飾”概念,是其一個具體分支,且具備“服飾”的一般屬性。

那么“漢服”本身的特定涵義又是什么?難道是“漢”與“服”的簡單相加嗎?我們從文獻中尋找答案。

在先秦時期,華夏族區(qū)別于其他文化群體的標志之一,便是外在形象。人們稱這種與“胡服”相對存在的概念為“衣裳”,如“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4]、“蜉蝣之羽,衣裳楚楚?!盵5] 這也是“華夏”之稱的來歷?!渡袝x》注“華夏”:“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定公十年》[《春秋左傳正義》]疏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服章]之美,謂之華?!奔词固拼院螅藗冞€在用“華服”來區(qū)別“胡服”,如“華服蕭條,鞠為茂草”[6]、“改華服以就胡,變雅音而入鄭”[7]。

先秦兩漢時期,人們通常用“衣冠”來指稱華夏之服[8]。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疇而伍之。 ”[9] 故而中國享有“衣冠古國”的美譽。

與“漢服”詞匯相關的記載最早見于《漢書》卷九六下西域傳第六十六下渠犂傳:“后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歸其國,治宮室,作徼道周衛(wèi)”這里的“漢”主要是指漢朝,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值得一提的是漢承秦制[10],衣冠是在先秦服飾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漢衣服制度”也就是“華夏衣冠制度”。

唐代,華服又有一個新的名稱“唐服”[11],如“耋老千人拜且泣……今子孫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 兵何日來? ”[12]、“公主始解唐服而衣胡服,以一嫗侍,出樓前西向拜。 ”[13] 又如白居易的《縛戎人》云: “一落蕃中四十載,身著皮裘系毛帶。 唯話正朝服漢儀,斂衣整巾潛淚垂。 ”將吐蕃服裝與唐服相對比較,并把穿唐服與“漢家禮儀”聯系起來; 元稹也有《縛戎人》: “眼穿東日望堯云,腸斷正朝梳漢發(fā)。 ”前句描寫心向大唐,后句“梳漢發(fā)”正是簪笄禮的別稱。 因此,狹義唐服或唐裝就是指稱華夏衣冠。


漢朝以后,人們逐漸用“漢人”一詞來指代華夏人。正如胡人傳統(tǒng)服飾叫“胡服”,漢人傳統(tǒng)服飾也就有了相對應的名稱“漢服”。這個詞匯的基本內涵也固定下來,便是漢族傳統(tǒng)服飾,如“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余尚同漢服?!盵14] 它最初是其他民族對漢人傳統(tǒng)服飾的稱呼,進而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符號,如“結贊以羌、渾眾屯潘口……詭漢服,號邢君牙兵,入吳山、寶雞,焚聚落,略畜牧、丁壯,殺老孺,斷手剔目,乃去?!盵15] 盡管唐代與漢代常服是兩種款式,但是“漢服”一詞已經完全定性。

到了宋元明時期,一些異族統(tǒng)治者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服飾,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后,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盵16] 元代修《遼史》時,甚至專門為漢服開辟了一個“漢服條”(《遼史》卷五六志第二五儀衛(wèi)志二漢服條)。

近古以來,漢服已經不是單純的辨別尊卑等級的工具了,還具備了標志民族、社稷存亡的功能,例如金人天會間下令“薙發(fā)易服”,不如金人式者死,李邈等就堅決不從而死。明太祖朱元璋把蒙古人逐回漠北,定鼎南京后,隨即下令易服,“壬子,詔衣冠如唐制”[17],也是這個道理。

清兵入關的第一件事就是“剃發(fā)易服”,“剃發(fā)”針對的是“束發(fā)簪纓冕旒冠笄”;“易服”針對的是“交領右衽寬袍大袖”[18]。明代也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滿清統(tǒng)治者清楚漢人衣著與滿洲服飾的巨大差別,如《清史稿·禮烈親王代善傳附子克勤郡王岳託傳》卷二一六列傳第三寫道:“上議取錦州,命偕諸貝勒統(tǒng)兵四千,易漢服,偕大壽作潰奔狀,夜襲錦州。”又如《清史稿·卷四九三列傳第二八》忠義傳七宋華嵩傳:“會南、北路各城叛回煽變,八月二十九日,哈密漢裝回匪馬兆強、馬環(huán)等焚掠附城村莊,伯錫爾及辦事大臣文祺率回丁出戰(zhàn),斬兆強、環(huán),余黨潰,敘功賞用黃韁?!彼圆庞谩皾h服”來確指“漢人服飾”而不用“明裝”。

“漢服”在政治高壓的清代是一個過濾詞,同屬于文字獄性質的政治問題?!堆刑靡娐勲s錄》:“功令嚴勅,方巾(漢服一種帽子)為世大禁,士遂無平頂帽者,私居偶戴方巾,一夫窺瞷,慘禍立發(fā),琴川二子,于按公行香日,方巾雜眾中,按公瞥見,即杖之數十,題疏上聞,將二士梟首斬于市?!?/p>

從符號學來看,滿清統(tǒng)治者通過禁絕“漢服”的所指來抹殺“漢服”的能指。形式層面的消亡最終導致意義層面的斷缺。從語言學來看,“漢服”有其語形無其語義,“衣冠”、“唐裝”、“華服”等詞匯也失去了實質性的依托成為虛假概念。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沖破了政治高壓的禁區(qū),轉而成為文化問題。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于甲寅(民國三年,1914年)五月二十三日家書中寫道:“今寄故衣以為紀念……斯衣制于日本,昔始與同人提倡大義,召日本縫人為之。日本衣皆有圓規(guī)標章,遂標‘漢’字,今已十年矣。”


綜上所述,“漢服”不僅具備“服飾”的一般屬性,還突出地具有“民族”屬性。因此確切地說,“漢服”從屬于“民族服飾”概念,全稱是漢民族傳統(tǒng)服飾(Chinese Han costume),是全世界幾百種民族服飾中的一種。從其出現的歷程來看,華服、衣冠、唐服(唐裝)及其派生詞都是“漢服”的舊稱。

隨著中國崛起,興起“唐裝”之風,此“唐裝”非彼“唐裝”,乃民眾不恰當的稱呼,在理論上無法論證改良馬褂是唐裝的延續(xù)。并且,改良馬褂作為廣義唐裝論證也是極其不恰當的,因為廣義唐裝等于國服,而中國是多民族國家,用某一族的服飾去代表其他民族是違憲的。

漢服并沒有隨禁令失效而恢復。直到今天,“漢服”仍被誤解為“古裝”,與本意相去甚遠。更為可惜的是,與漢服血肉相連的“唐裝”“華服”等名詞,由于缺乏主干的支撐,變成內涵、外延一片混亂的虛無概念[19],中國人尤其是漢人在選擇自己民族服裝的時候也顯得十分尷尬。如在2004年的56民族金花聯歡活動中,漢族金花呂晶晶因不知“漢民族傳統(tǒng)服飾”為何物,只能身著西式黑色晚禮服置身于其它55個身著民族服飾的姑娘之中。[20]

幸而現在大陸民間有復興漢服的呼聲,并付諸行動。筆者為之下了一個定義,希望方家指正。


漢民族傳統(tǒng)服飾 (簡稱“漢服”),主要是指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末清初)這近四千年中,在華夏民族(漢后又稱漢民族)的主要居住區(qū),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qū)別于其它民族的傳統(tǒng)服裝和裝飾體系;或者說“漢民族傳統(tǒng)服飾 (漢服)”是從夏商周到明朝,在“華夏-漢”民族主體人群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上,自然發(fā)展演變形成的具有明顯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總體集合。

[小編注: 本定義已過時,請勿隨意引用!]

參考注釋

[1]. 張從興:《青年著漢服祭民族英雄》,新加坡《聯合早報》2004年10月6日第15版。

[2]. 所有涉及漢民族傳統(tǒng)服裝且以清以前為題材的影視劇一律標注“古裝戲”,以滿清為題材則稱為“清裝戲”或“清宮戲”,而北京一家以漢服為主要經營業(yè)務的企業(yè)名稱就叫“古裝苑”。

[3]. “服裝”、“衣服”是可以拆分的并列結構短語,所以在組成新詞匯時,“X服”可以視為“X裝”、“X衣”的同義詞。

[4]. 《易經·系辭下》

[5]. 《詩經·曹風·蜉蝣》

[6]. 《宋書》卷九五列傳第五五索虜傳附槃槃、趙昌、粟特傳。

[7]. 《舊唐書·文苑傳上·謝偃傳》卷一九○上列傳第一四○上。

[8]. “衣冠”本是指上衣與發(fā)冠,是華夏服飾體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兩字結合在一起意義擴大,可以看作是以部分指代全體的例子。

[9]. 《左傳·襄公三十年》

[10]. 《后漢書·志·第二十九·輿服上》:“漢興,文學既缺,時亦草創(chuàng),承秦之制,后稍改定,參稽《六經》,近于雅正?!?/p>

[11]. 又叫霓裳?!杜f唐書》卷一六八列傳第一一八馮宿傳附弟定傳:“文宗每聽樂,鄙鄭、衛(wèi)聲,詔奉常習開元中《霓裳羽衣舞》,以《云韻樂》和之?!?/p>

[12].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吐蕃下。

[13]. 《舊唐書》卷一九五列傳第一四五回紇傳。

[14]. 《新唐書》卷二二二上列傳第一四七上南蠻傳上南詔傳上。

[15]. 《新唐書》卷二一六下列傳第一四一下吐蕃傳下。

[16]. 《遼史》卷五五志第二四儀衛(wèi)志一輿服條。

[17]. 《明史》卷二本紀太祖二。

[18]. 漢服在明代發(fā)展到一個高峰,款式復雜豐富,除交領右衽寬袍大袖外,還有圓領襕衫直領褙子等種類,而這些都在被禁的范圍。因此“剃發(fā)易服”政策摧毀的對象是漢族服飾文化體系,不是簡單的某些款式的禁絕。

[19]. 2002年上海 APEC 會議掀起的“唐裝”是帶有滿服馬褂元素的現代服裝,與真正的唐裝(唐服)沒有繼承、發(fā)展的關系,更談不上民族性、傳統(tǒng)性和代表性。

[20]. 徐志英:《杭州西子湖畔五十六朵金花爭奇斗艷》,沈陽《沈陽今報》,2003.9.30



作者: 張夢玥

出處: 《語文建設通訊》2005年第3期

鏈接: http://www.gzhf.org/0711113.html

編輯:漓人

歡迎轉載!請保持完整,注明出處和鏈接。


學術資料|《漢服略考》:關于漢服概念的第一篇學術討論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蒲城县| 垫江县| 正镶白旗| 亳州市| 大邑县| 德安县| 乌苏市| 永胜县| 青冈县| 章丘市| 陈巴尔虎旗| 贡山| 霍城县| 盐津县| 福建省| 察隅县| 闻喜县| 乌兰察布市| 罗山县| 云安县| 辰溪县| 偃师市| 西安市| 沙河市| 罗山县| 卓资县| 祁东县| 岳池县| 赣榆县| 嘉善县| 惠来县| 安岳县| 莱芜市| 屏东县| 蛟河市| 集贤县| 泗洪县| 开江县| 大厂| 青州市| 金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