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去徐家匯的你,了解徐光啟嗎?這出越劇帶你讀懂他的一生
家住文定路的劉阿婆,每天都要經(jīng)過光啟公園,去零陵路的光啟小學接孫女。雖然曉得這一代出名是因為一個了不起的叫徐光啟的人物,劉阿婆卻從未深入了解過他的故事。昨晚,越劇《海上光啟》在上海群藝館試演,作品通過“治蝗蟲”“譯洋書”“種紅薯”“修歷法”等故事還原了“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徐光啟。聽著熟悉的“紹興戲”,劉阿婆也終于讀懂“原來徐光啟就是最早學習國外先進技術來幫老百姓的人”。

圖說:《海上光啟》劇照 主辦方供圖 (下同)
小劇團挑大梁
越劇《海上光啟》是上海如意越劇團推出的首部原創(chuàng)大戲,在去年創(chuàng)排的越劇小戲《初心如一》基礎上“擴容”而成。
之所以堅定地要把徐光啟的故事搬上舞臺,如意越劇團團長童麗君說:“是因為一份作為上海人的‘責任感’。”她回憶,中學時代就在課本上知道了徐光啟這個名字,但如果不是排演《初心如一》,對于徐光啟,她始終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作為上海的先賢,他不應該被遺忘?!毙旃鈫⒌陌缪菡呱蜢┮舱f:“在徐光啟先生身上能看到上海這座城市海派文化與江南文化的融匯貫通?!?/p>
對于徐光啟的抒寫,也是對于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跟的追溯和致敬。童麗君直言:“如意越劇團雖然是一個小小的民營劇團,但也是一個上海的、徐匯的劇團,這份責任,義不容辭?!?/p>
小故事有大情懷
用越劇來展現(xiàn)徐光啟的故事并不容易,作為中國第一位引進西方技術的科學家,徐光啟的一生跌宕起伏,無論是修訂《崇禎歷書》,還是翻譯《幾何原本》,背后都涉及到宏大的歷史、政治、科技背景,而這些都要濃縮在短短兩小時的演出中。
為保證觀賞性,作品采用了“輕喜劇”風格,四場戲中,前三場走詼諧幽默的路子,為最后的悲劇結尾做鋪墊。雖然徐光啟的性格樂觀開朗,但他的一生卻帶著悲壯色彩。他所處的時代決定了他的開拓、創(chuàng)新不能為環(huán)境所容,最終不可避免地成為先行于時代的殉道者。
每每演到第四場,包括沈歆雯、笪雪瑩在內的主演都要竭力控制情緒:“大家都很怕演這一幕,因為實在是太壓抑、太心痛了,每次排都哭得稀里嘩啦。”

越劇夢在大時代
越劇《海上光啟》由上海市徐匯區(qū)文化和旅游局、上海越劇藝術傳習所(上海越劇院)指導,上海如意越劇團等單位聯(lián)合出品。事實上,《海上光啟》的創(chuàng)排離不開上海越劇院的助力,該劇導演吳佳斯、主演沈歆雯都是來自上海越劇院的優(yōu)秀青年編導和演員,舞美團隊也來自上越班底。
以國有院團的力量,幫扶民營劇團快速成長,助力劇種整體向前是戲曲在當代應有的發(fā)展模式。上海上世紀最頂峰的時候有100多個越劇團,上世紀50年代僅從上海支援全國各地的越劇團就有26個,其中就包括了大名鼎鼎尹桂芳的芳華越劇團。這些院團的存在是越劇成為全國大劇種,引領戲曲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重要基礎。誠如上越院長梁弘鈞所說:“今天越劇的傳播、傳承,需要整個劇種各大院團齊心協(xié)力。民營越劇團多了,越劇的生態(tài)才會更好,市場才會擴容;民營院團水平高了,才能更好地促進國有院團更高水準的發(fā)展。這是相輔相成的。”

據(jù)悉,作為紀念徐光啟誕辰460周年的重要活動之一,昨晚試演后,《海上光啟》還將進一步打磨提高,爭取在4月與觀眾再次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