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與大明熄滅,暨希臘、漢兒人、遏根陀瀕海大塔與通天塔(二)
轉載者注:由于標題長度的原因,沒有在標題上標注轉載,之后可能也不會標注轉載,因為我投稿的專欄都是轉載別人的文章,沒有例外。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NzkwNzIwOA==&mid=2247490240&idx=2&sn=11e53248da5223573a1d1e2a18abc508&chksm=e85b5927df2cd031a7f3b7c02a6869d2d852aff8f09540645c88f4abf8bcb903cfbfcfb132f9&xtrack=1&scene=0&subscene=91&sessionid=1624166563&clicktime=1624166567&enterid=1624166567&ascene=7&devicetype=android-29&version=2800063d&nettype=cmnet&abtest_cookie=AAACAA%3D%3D&lang=zh_CN&exportkey=A0jI0KL0D8EsJjbLdIPz%2B2w%3D&pass_ticket=YoN5kqdo0kqW16BRiniEe0XRBrmtLxp6Y6u9m6OSlLbk2e23aJG69qO%2BAXHb4piy&wx_header=1
參考文獻:
1、程碧波,紋明,從舊地圖與中國古文獻研究大秦
2、從傳教士的拼音方案看近代西方文字的劇變及所謂古拉丁語、古希臘語與古埃及語的破譯
尊重版權,轉引請注
(續(xù)前:程碧波:《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與大明熄滅,暨希臘、漢兒人與遏根陀瀕海大塔(一))
??本文是對“程碧波:《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與大明熄滅,暨希臘、漢兒人與遏根陀瀕海大塔(二)”的修改。一方面應網友要求加上了“程碧波:《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與大明熄滅,暨希臘、漢兒人與遏根陀瀕海大塔(一)”的鏈接,另一方面加上了“遏根陀瀕海大塔即為通天塔”的論證內容。這部分論證內容在本文圖25后面,用藍色字體標出。
三?遏根陀國在哪里?
前面提及《諸蕃志》中說塔高八十丈或者是夸大,或者是依山而建。現在來看《諸蕃志》中另一大塔,即遏根陀國的瀕海大塔,在哪里,是如何修建的?!吨T蕃志》說:“遏根陀國,勿斯里之屬也。相傳古有異人徂葛尼于瀕海建大塔,下鑿地為兩層,一窖糧食,一儲器械。塔高二百丈,可通四馬齊驅而上,至三分之二。塔心開大井,結渠透大江以防。他國兵侵,則舉國據塔以拒敵。上下可容兩萬人,內居守而外出戰(zhàn)。其頂上有鏡極大,他國或有兵船侵犯,鏡先照見,即預備守御之計”。
學界通常認為遏根陀國和勿斯里均是埃及。因為“Egypt”發(fā)音恰好就是“遏根陀”,而“勿斯里”似乎就是埃及的另一個名字“密昔兒”。于是“古有異人徂葛尼于瀕海建大塔”就自然是亞歷山大建法羅斯燈塔了。但其實這毫無根據。
首先,“g”按傳教士發(fā)音為“[i]”,因此“Egypt”的真正發(fā)音正是中國史書記載的“厄入多”,而不是“遏根陀”?!拔鹚估铩备懊芪魞骸钡陌l(fā)音更是相差極大。特別地,在描述大塔時,說“塔心開大井,結渠透大江以防”,如果這是法羅斯燈塔,則意味著要通過溝渠引尼羅河水到法羅斯島,然后“他國兵侵,則舉國據塔以拒敵”可能嗎?敵人難道不會直接斷掉溝渠?并且顯然如果法羅斯島都陷落了,守法羅斯燈塔又有何用?一把火就可以解決燈塔。所以舉國應第一守溝渠,第二守法羅斯島,等守塔時,已為困獸。
并且“塔高二百丈”,合“666米”左右。今天世界第一高樓迪拜樓的高度為828米。上海金茂大廈的高度為420.5米。一般超高層建筑地基深度相當于建筑物高度的1/15,因此地基應有44米深。即使今天法羅斯島上的法羅斯燈塔已經倒塌,但地基不會倒塌。那么,能找到44米深的燈塔地基嗎?當然,44米深的地基前提,是鋼筋水泥結構。倘若僅僅是石塊的堆壘,則只能建成重力塔,也即依靠底座增大,如同堆壘一座山那樣來增加高度的同時確保穩(wěn)定性,例如金字塔。那就意味著法羅斯塔的地基將會很大。而整個法羅斯島才寬約800米。如此大的地基,以及倒塌下來的山一樣的巨量石塊,怎么可能被地震抹去。
《諸蕃志》中提到徂葛尼所修的瀕海大塔,高達600多米。即使這個高度充斥水分,仍然極高。在沒有鋼筋水泥的情況下是不可思議的。其最大可能是依山建塔。即在塔狀的山上修建防御工事,導致山是一座塔,塔是一座山。但這也有問題:《諸蕃志》說:“塔心開大井,結渠透大江以防”。如果塔心在塔的底部,則意味著塔是空心的,這就不可能是塔狀的山。如果塔心在塔的頂部,則要“塔心開大井,結渠透大江”,那么大江將是空中懸江,且離地面高達600多米,這如何可能?
現在,跟隨本文來看,真正的遏根陀國在哪里,以及真正的瀕海大塔在哪里。
《諸蕃志》說:“遏根陀國,勿斯里之屬也”,又說“勿斯里國,屬白達國節(jié)制”。白達國,即巴格達。因此“遏根陀國”亦屬巴格達節(jié)制。再看巴格達又是如何。
《諸蕃志》說:“白達國,系大食諸國之一都會。自麻羅拔國約陸行一百三十余程,過五十余州乃到。國極強大,軍馬器甲甚盛......大食諸國或用兵相侵,皆不敢犯其境”。這里體現兩個信息,一是大食的國家甚多,其次這些國家之間彼此征戰(zhàn)。因此此時大食是一個地理名詞,而非統(tǒng)一的國家名稱。事實上“大食”二字即來自中國史書記載的“條支”。所以準確說,應是“白達國,系條支諸國之一都會......條支諸國或用兵相侵......”。
《諸蕃志》再說:“大食國......其國雄壯,其地廣袤,民俗侈麗,甲于諸蕃,天氣多寒,雪厚二三尺,故貴氈毯......國都號蜜徐籬,或作麻羅拔,據諸蕃沖要......民居屋宇與中國同,但瓦則以薄石為之......農民耕種,無水旱之憂;有溪澗之水,足以灌溉。其源不知從出,當農隙時,其水止平兩岸,及農務將興,漸漸泛溢,日增一日;差官一員視水候至,廣行勸集,齊時耕種,足用之后,水退如初......國有大港,深二十余丈,東南瀕海,支流達于諸路......白達、麻嘉、勿斯里......皆其屬國也......淳化四年(即耶元993年),遣副使李亞勿來貢,引對于崇政殿,稱其國與大秦國為鄰。”
上段描述的應大食諸國中的最大國。學界以為此大食的國都蜜徐籬就是埃及另一稱呼“密昔兒”,因此河水漫漲以耕種是指尼羅河。這是完全錯誤的。上段明確說“天氣多寒,雪厚二三尺,故貴氈毯”,怎么可能是埃及呢?且“東南瀕?!保羰前<?,應是東部瀕海,怎么可能是東南瀕海?所以學界此說乃牽強附會。
本文考證,上段所謂大食的國都蜜徐籬,乃是摩蘇爾。見地圖14:

圖14 耶元1570年,Representation ofthe Turkish Empire
圖14與圖9為同一張地圖。地圖上“Mo∫ul”即“蜜徐籬”,也即“摩蘇爾”。其旁邊即為“Elbet”,即“麻羅拔”。再下面即為“Bagdet(白達或巴格達)”,再下面“Veβel”即“勿斯里”,而“ARAC”,“R”按傳教士發(fā)音為“[g]”或“[q]”,這正是“遏根陀”。換言之,“伊拉克”的發(fā)音不是來自于什么“亞俱羅”,而是來自于“遏根陀”。此大食國的東南正是波斯灣。而摩蘇爾地處北方山地,所以“天氣多寒,雪厚二三尺,故貴氈毯”。其河水充沛,溪澗之水眾多,冬干夏融,體現河水量的季節(jié)性特征。若是尼羅河,哪里來“溪澗之水”?此外還需注意,《諸蕃志》時,大食“民居屋宇與中國同,但瓦則以薄石為之”,此時大食建筑與中國風格相同,還沒有后來的洋蔥頭建筑。有網友推測洋蔥頭建筑應是來自蒙古統(tǒng)治時的蒙古包形狀。此外,上段亦說明,大秦和大食在淳化四年(即耶元993年)時,彼此地位相對獨立,所以“稱其國與大秦國為鄰”。
《諸蕃志》在“白達國”詞條中說:““白達國,系大食諸國之一都會。自麻羅拔國約陸行一百三十余程,過五十余州乃到”,而從地圖上看,摩蘇爾到巴格達的距離為362公里,因此一程為354/130=2.7公里。這對后面的路程計算有用。
現在再看《諸蕃志》對大秦的描述:“大秦國(一名犁靬),西天諸國之都會,大食番商所萃之地也。其王號麻啰弗,理安都城......其人長大美晰,頗類中國,故謂之大秦。有官曹簿領,而文字習胡人;皆髦頭而衣文繡,亦有白蓋小車、旌旗之屬。及十里一亭、三十里一堠......遞年大食國王有號素丹者,遣人進貢。如國內有警,即令大食措置兵甲撫定......或云其國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幾于日所入也?!?/p>
上段描述中,大秦國乃是宗主,其人為中國人模樣,但是文字則是胡文。對大食能調兵遣將。“遞年大食國王有號素丹者,遣人進貢。如國內有警,即令大食措置兵甲撫定”。從地理位置上初判,“或云其國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幾于日所入也”,說明大秦西邊已到當時所知的極西。弱水、流沙應指尼羅河與埃及?!癳gypt”既發(fā)音“厄入多”,亦發(fā)音“日入國”。
大秦人最初從今天的阿拉伯半島東南端登陸,建立阿拉伯半島上的大秦國,此即漢朝甘英時描述的大秦。然后大秦往北扼守地中海與波斯灣的要沖,“天子守國門”建為都城安都(見筆者“程碧波,紋明,從舊地圖與中國古文獻研究大秦”),見圖15:

圖15 耶元1432-1450年,Map of the Turkish Empire
圖15與圖11為同一張地圖。左邊最上“ALIDULI”即大秦國都“安都”,“ALIDULI”又稱“大拂菻”。右下“Alaxa(黎軒)”“Elcatif(犁鞬)”“Be∫charin(大秦(初址))”均為大秦本土中的地名。大秦西部即埃及,與埃及通過一片沙漠(流沙)相隔。
《諸蕃志》說:“(大食國)其國本波斯之別種,隋大業(yè)中(耶元605-618年),有波斯之桀黠者探穴得文石以為瑞,乃糾合其眾,剽略資貨,聚徒浸盛,遂自立為王,據有波斯國之西境”?!杜f唐書.列傳》(西元643-667年)說:“拂菻王波多力遣使獻赤玻璃、綠金精等物,(唐)太宗降璽書答慰,賜以綾綺焉。自大食強盛,漸陵諸國,乃遣大將軍摩栧伐其都城,因約為和好,請每歲輸之金帛,遂臣屬大食焉”。這里似乎是大秦(拂菻)臣屬于大食,但是河南洛陽出土石碑《陶齋藏石記》記載“大唐故波斯國大酋長、右屯衛(wèi)將軍、上柱國、金城郡開國公、波斯君丘之銘。君譯阿羅憾,族望,波斯國人也。顯慶年中,高宗天皇大帝以功績有稱,名聞[西域],出使召至來此,即授將軍北門[右]領使,侍衛(wèi)驅馳。又充拂林國諸蕃招慰大使,并于拂林西界立碑,峨峨尚在。宣傳圣教,實稱蕃心。諸國肅清,于今無事。豈不由將軍善導者,為功之大矣。又為則天大皇后招蕃王,建造天樞,及諸軍立功,非其一也”。阿羅憾生平為耶元616-710年。因此史書所記西元643-667年大秦臣屬大食,實際上是大秦臣屬唐朝,但直接領導者為波斯王阿羅憾,而大食與波斯同出一脈,且奇沙州都督府設在后來的大食所在地,故而被記為“大秦臣屬大食”。武則天時繼續(xù)平息西域叛亂,建造以帕米爾高原為樞紐的天樞上國體系。武則天自命彌勒佛轉世,對西域宗教演化起關鍵作用(彌賽亞Messia與彌勒佛Maitreya同源)。
唐慧超《往五天竺國傳箋釋》(耶元727年)說:“又從吐火羅國,西行一月,至波斯國......言音各別,不同余國。又從波斯國,北行十日入山至大寔國。彼王不住本國,見向小拂臨國住也......又小拂臨國傍海,西北即是大拂臨國(即大秦)。此王兵馬強多,不屬余國。大寔數回討擊不得,突厥侵亦不得。衣著與波斯大寔相似,言音各別不同”,說明大秦兵力強盛,并未臣服于大食(不屬余國)。
西元755年安史之亂,唐朝力量朝東部退縮,吐蕃和阿拉伯興起。波斯來源于安息(Asia,為古條支國)的君王姓名。甘英之時,尚為安息,未改名為波斯。希羅多德《歷史》、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中“波斯”名字的出現,說明其不可能發(fā)生在甘英之前。
杜環(huán)《經行記》(耶元780年)說:“拂菻國在苫國西,隔山數千里,亦曰大秦。其人顏色紅白(即白里透紅的中國人膚色)......王城方八十里,四面境土,各數千里。勝兵約有百萬,常與大食相御......西枕西海(即地中海),南枕南海,北接可薩突厥”。
直到耶元耶元1170-1231年,《諸蕃志》還說:“遞年大食國王有號素丹者,遣人進貢。如國內有警,(大秦)即令大食措置兵甲撫定”,說明大秦始終掌握有主導權。
從以上歷史來看,能傳檄而定大秦的,唯有中國。這也充分說明了大秦對中國的認同。
從地理位置上看,《諸蕃志》時,大秦直接控制兩河流域以西(含阿拉伯半島)區(qū)域。所以《諸蕃志》描述“大食國”條時,只說“(大食國)國有大港,深二十余丈,東南瀕海(即波斯灣),支流達于諸路”,但并沒有說大食國西部瀕海。因此學界認為當時大食國的國都在埃及,是完全不著調的。
但是,《諸蕃志》明確講述大食有很多國家。而耶元1178年周是非的《嶺外代答》中說:“東大食海,渡之而西,則大食錯國也。大食之地甚廣,其國甚多,不可悉載。又其西有海,名西大食海......大食者,諸國之總名也。有國千余,所知名者,特數國耳。達國,系大食諸國之京師也。其國王則佛麻霞勿之子孫也。大食諸國用兵相侵,不敢犯其境。”從《諸蕃志》《嶺外代答》可知,“大食”本身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它并非一個國家概念。而在大食的地理概念中,存在一個以大食為名的大食國,其國力強盛。人們通常會把這個大食國等價于大食的地理概念,這是不對的。
如前所述,“大食”的真正名字就是“條支”。是“大食國”以“條支”為名,而不是“條支”以“大食國”為名。有“條支”之時,尚無“大食國”。《后漢書》記載今天恰巴爾港上的“條支城”,以及阿拉伯半島上的“大秦”,到后面的條支、大秦的稱呼不斷往西邊擴展,反映了東方文明一波又一波的西遷過程(見筆者“程碧波:紋明,從舊地圖與中國古文獻研究大秦”)。
《諸蕃志》在“木蘭皮國”詞條中說:“大食國西有巨海。海之西,有國不可勝計,大食巨艦所可至者,木蘭皮國爾。蓋自大食之陁盤地國發(fā)舟,正西涉海一百日而至之”。這里的“大食”不應該是《諸蕃志》在“大食國”詞條中說的“大食國”。因為在“大食國”詞條中,只說“大食國”東南瀕海,并未說“大食國”西邊亦瀕海。“大食國”所屬地亦無西邊瀕臨地中海的地方。相反,對大食有調兵之權的大秦,其從安都到阿拉伯半島,一直控制著地中海沿岸。因此這里的大食,應指“條支”的地理概念。又因為西文為拼音文字,發(fā)音容易混淆,所以這里亦可能指安條克、大馬士革等地。更麻煩的是,純用西文拼音文字的發(fā)音,甚至難以區(qū)分“大食”和“大秦”的發(fā)音。見圖16:

圖16 耶元1432-1450年,Map of the Turkish Empire
圖16與圖11為同一張地圖。圖上左上角為“Antiochia”,此即“安條克”,今天的“安條克”已經遷移到地中海東北角靠近敘利亞部分。但是“Antiochia”可以發(fā)音為“大食”,也可以發(fā)音為“條支”,還可以發(fā)音為“大秦”。安條克下面的“Lodichia”同樣可以發(fā)音為“大食”,也可以發(fā)音為“大秦”。最下面的“Dama∫co”可以發(fā)音為“大馬士革”,亦可發(fā)音為“大食國”。所以西文的讀音必須要結合地理、地形、距離等因素來確定。基于《諸蕃志》對“大食國”已經有專門詞條闡述,且闡明大秦可“令大食措置兵甲撫定”,大秦都城“安都”,“(大秦)其國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幾于日所入也”四個因素,本文研判“木蘭皮國”詞條中所說的“陁盤地”的真正權屬歸大秦。
《諸蕃志》關于“麻嘉國”詞條說:“麻嘉國自麻羅拔國西去,陸行八十余程方到。乃佛麻霞勿所生之處”?,F在學界認為“麻嘉”為麥加。但是從前面計算的1程約為2.7公里,可知麻嘉國在麻羅拔國西約216公里。在地圖上得圖17:

圖17 耶元2021年衛(wèi)星地圖
從圖17的衛(wèi)星地圖進行測量,從地圖中注明的摩蘇爾(也即麻羅拔國)往西216公里,正好是在一條小河的拐點,現在叫做哈塞克,此應即《諸蕃志》中說的麻嘉國?,F在再來看老地圖18:

圖18 耶元1432-1450年,Map of the Turkish Empire
圖18與圖11為同一張地圖。從圖18看到,右邊為摩蘇爾,左邊與圖17中的小河的同樣拐彎處,圖18標注為“Merdin”?!皉”按傳教士發(fā)音為“[g]”或“[q]”,所以“Merdin”正是真正的“麻嘉國”,這是才所謂“乃佛麻霞勿所生之處”。
最后,本文回到蘆眉國。見《諸蕃志》的“蘆眉國”條:“蘆眉國,自麻羅拔西陸行三百余程始到,亦名眉路骨國。其城屈曲七重,用黑光大石瓷就,每城相去千步。有番塔三百余,內一塔高八十丈。”按1程2.7公里,則蘆眉國在麻羅拔西2.7*300=810公里。

圖19 耶元2021年衛(wèi)星地圖
圖19即為衛(wèi)星地圖上,從摩蘇爾往西810公里,此地應即蘆眉。這與本文之前明嘉靖年間編修的《陜西通志》的《西域土地人物略》說:“又西為阿的納城(屬魯迷城管)”。見圖20:

圖20 耶元1435-1506年,Representation ofthe Turkish Empire
圖20與圖9為同一張地圖。圖20左邊為“ADOLE”,也即《西域土地人物略》說的“阿的納城”,圖20右邊為“Mo∫ul”,兩者之間的距離為紅線。對比圖19和圖20,可見圖19中的蘆眉恰好就在圖20的阿的納位置。而《西域土地人物略》說:“又西為阿的納城(屬魯迷城管)”,所以《諸蕃志》說“蘆眉國,自麻羅拔西陸行三百余程始到,亦名眉路骨國”是準確的。
大家想想,假設真如學界所說,《諸蕃志》中的“蜜徐籬”或“麻羅拔”是埃及開羅,那么白達(巴格達)到開羅的距離是1300公里,按《諸蕃志》算130程。那么《諸蕃志》說從“麻羅拔”往西陸行300余程(注意,沒有過海)到蘆眉國,學界是打算從開羅往西走3000多公里的陸路到蘆眉國嗎?筆者好奇地量了一下:開羅往西走3000多公里應該到非洲的阿爾及利亞。
四?遏根陀國的瀕海大塔在哪里?
已經確定了遏根陀國。現在本文來確定遏根陀的瀕海大塔在哪里。首先看老地圖21:

圖21 耶元1432-1450年,Map of the Turkish Empire
圖21與圖11為同一張地圖。圖21中,“ARAC(遏根陀)”在“Bal∫ara”上方,在“Bagdet(巴格達)”右下方。
前已述及,遏根陀國的瀕海大塔高達200丈(666米),塔心開大井,結渠透大江。最有可能的是有一座高達666米的山,然后依山為塔。并且《慧超往五天竺國傳》在“大食國”條說:“又從波斯國。北行十日入山至大寔國。彼王不住本國,見向小拂臨國住也。為打得彼國,彼國復居山島,所處極牢”?!靶》髋R”可能就是“勿斯里(Veβel)”,而《慧超往五天竺國傳》說打得彼國居山島之上,地勢極為牢固,大食國的王連本國都不住,而住在這個山島上。此山島可能就是《諸蕃志》中的瀕海大塔。塔山一體的推測是站得住腳的。
所以現在就在這個位置來找是否存在這么一座山。見圖22:
圖22 耶元2021年衛(wèi)星地圖

圖22是耶元2021年衛(wèi)星地圖,圖22左上方劃紅線處為巴格達,右下方劃紅線處為巴斯拉(即巴士拉)。對比圖21和圖22,可知“遏根陀”應當在圖22的紅圈內。初步看圖22,會有一個發(fā)現:紅圈內有一個弧形的綠地。從左上方有一道尖銳的山脊刺向綠弧。在山脊尖有劃紅線的名字叫“阿瓦士”,這應當是“ARAC”的名字留存遺跡,由后來“阿拉士”的發(fā)音而來。山脊背后則是連綿的札格羅斯山脈。
現放大這個部分得圖23:

圖23 耶元2021年衛(wèi)星地圖
放大圖22中的紅圈部分,得圖23。圖23最下面為山脊尖,山脊朝上則海拔逐漸提高,到圖23最上面是一座山,山頂海拔693米,山前的綠地海拔則只有97米??梢娚絼萆邩O快。此山兩邊各有一條江水環(huán)繞。以面對東南方為正前,山的右邊是山脊伸出扎向波斯灣,山的背后、左邊和前面均是札格羅斯山脈。山前的綠洲寬47公里,長107公里。這正是中國“左青龍,右白虎,前平原,江水環(huán)繞,遠望山,后面山勢不絕”的風水寶地。現在放大圖23中的山得圖24:

圖24 耶元2021年衛(wèi)星地圖
圖24是圖23中高山的放大圖。由于放大之后測量更加精確,所以可測得山頂高度實際為海拔730米。山后尾部的高度低至海拔276米,山前綠洲的高度低至海拔98米。換言之,從山前綠洲到山頂陡然升高632米?!吨T蕃志》時,綠洲地面會更低,這正好就是《諸蕃志》所說的“塔高二百丈”。圖片左邊的大江為海拔156米,右邊的大江為海拔318米,相對綠洲均為地上懸江。此山背后的札格羅斯山再次陡然升高至海拔1689米,形成連綿的山勢。特別地,竟然有一條河流向此山的中心位置(見圖24中“塔心河海拔316米”所指),這正是《諸蕃志》所說:“塔心開大井,結渠透大江以防”。從整座山來看,其兩邊的塔基對稱,江流環(huán)繞,山勢亦呈塔狀朝中間合攏。江水從塔心穿過,面前是沃野數百里。此山“他國兵侵,則舉國據塔以拒敵。上下可容兩萬人,內居守而外出戰(zhàn)”方才是可能的。在波斯灣的兩河平原尚未沖擊形成時,此地的確為易守難攻的富庶之地。圖24的塔心部分還有地名“Hoseyniye”,筆者推測其即漢語“空中園林”,也即“空中花園”的發(fā)音?,F在這些河流已經趨于干涸??梢韵胂?,在當初大江奔騰飛瀉而下的情況下,這個大塔會美得令人窒息。再看圖25:

圖25 耶元2021年衛(wèi)星地圖
衛(wèi)星地圖中,“Hoseyniye”上面正是“Tok Tokab”,這就是《慧超往五天竺國傳》說的“打得彼國”。其下面也是“Dokhtar Borji”,也是“打得彼國”。同時,“Tok Tokab”“Dokhtar Borji”又正好發(fā)漢語音“大塔”。所以《諸蕃志》說“遏根陀國,勿斯里之屬也。相傳古有異人徂葛尼于瀕海建大塔”。故“打得彼”就是漢語“大塔堡”。
但是在2021年5月30日寫作本文第一版時,對“Tok Tokab”有所疑惑,因為潛意識里覺得這個詞中有重復音節(jié)“Tok Tok”,“Dokhtar Borji”中也有重復音節(jié)“Do kh tar”,倘若僅僅是“大塔”,多這個音節(jié)就無必要。同時在本文第一版中,我已經推測“空中花園”就在這個“大塔堡”上。因為兩河流域地勢很平,只有這么一座山如塔聳立,江水流經海拔316米的塔心,是空中花園再好不過的位置。再兼此地恰有“Hoseyniye”的名稱,所以研判此地即為“空中花園”。當時也意識到這可能就是通天塔所在,但不能僅憑地勢來推測,所以在2021年5月30日的文章中未寫出我的推測。但是今天琢磨“Tok Tokab”“Dokhtar Borji”奇怪的多余音節(jié)時,突然想起“通天塔”的發(fā)音:多出來的這個音節(jié),就是漢語“天”的發(fā)音。因此“Tok Tokab”正是漢語音“通 天 塔 堡”,“Dokhtar Borji”也正是漢語音“通天塔 堡”。
現在再看遏根陀國的全景圖26:

圖26 耶元2021年衛(wèi)星地圖
圖26中,遏根陀的地形如同耳朵,因此“遏根陀”可能是漢語音“耳根沱”?,F在波斯灣在科威特以北已經成為沖積陸地。但在當時波斯灣大海則一直在巴格達以北。所以此遏根陀的大塔為瀕海大塔。
現在再看《諸蕃志》在“大食國”詞條所記載的:“農民耕種,無水旱之憂;有溪澗之水,足以灌溉。其源不知從出,當農隙時,其水止平兩岸,及農務將興,漸漸泛溢,日增一日;差官一員視水候至,廣行勸集,齊時耕種,足用之后,水退如初”;在“勿斯里國”詞條記載的:“其國多旱。管下一十六州,周回六十余程。有雨則人民耕種,反為之漂壞。有江水極清甘,莫知水源所出。歲旱,諸國江水皆消減,惟此水如常;田疇充足,農民藉以耕種。歲率如此,人至有七、八十歲不識雨者。舊傳蒲啰吽第三代孫名十宿(西方漢學家認為即《舊約》中的埃及主約瑟),曾據此國。為其無雨,恐有旱干之患,遂于近江擇地置三百六十鄉(xiāng)村,村皆種麥。遞年供國人日食,每村供一日,三百六十村可足一年之食。又有州名憩野(學界認為是開羅),傍近此江。兩年或三年必有一老人自江水中出,頭發(fā)黑短、須鬢皓白,坐于水中石上,惟現半身,掬水洗面剔甲。國人見之,知其為異,近前拜問今歲人民吉兇。如其人不語若笑,則其年豐稔,民無札瘥;若蹙額,則是年或次年必有兇歉、疾疫。坐良久,復沒不見?!边@些內容,學界一直以來都認為是對埃及尼羅河的描述,認為描述了尼羅河定時泛濫,以供耕種的特點。但是根據本文,顯然跟尼羅河沒有半毛錢關系。尼羅河是“溪澗之水”嗎?顯然不是。“有雨則人民耕種,反為之漂壞”描述的是什么場景?尼羅河泛濫來耕種也就罷了,下雨能阻止尼羅河泛濫?泛濫都不怕,還怕雨?邏輯在哪里?“有雨則人民耕種,反為之漂壞”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兩河流域“迦勒底”的名稱。筆者“從傳教士的拼音方案看近代西方文字的劇變及所謂古拉丁語、古希臘語與古埃及語的破譯”一文中指出,“迦勒底”的西文“Caldar”,實際為漢語音“坎兒井”。“坎兒井”是干旱地區(qū)人民建造的地下水利工程,又稱作“井渠”。如果遇到大雨,則容易損壞這種工程。所以才“有雨則人民耕種,反為之漂壞”。像學界所認為的尼羅河泛濫那種粗放的耕種,怎么可能怕雨?當然不要跟本文抬杠說“十二級的臺風也不怕么?”因為原文顯然不是說可以摧毀莊稼的暴風雨。
五?希臘人去哪里了?
回到之前的問題:耶元1460年以后,這么一個龐大的希臘帝國,與波斯發(fā)生規(guī)模如此宏大的戰(zhàn)爭,為什么在離今天才短短幾百年內,就消無蹤跡?這場世界大戰(zhàn)的時間為什么被篡改到耶元前500年左右?而希臘人也作為一個人種而滅絕?
事實上這場戰(zhàn)爭比我們想象得更近。它可能就是16至18世紀時期,波斯土耳其戰(zhàn)爭中的真正主角。這個主角曾經在西方占絕著絕對的科技優(yōu)勢。但是當傳教士遠征中國之后,中國本土科技流向了歐洲,歐洲科技空前崛起。于此同時,大明于耶元1644年轟然倒塌。大明的倒塌是一個世界帝國的倒塌。從歐洲、南洋到美洲,漢兒人陡然失去了祖國的強大支撐。
一方面是失去大明祖國的后盾,另一方面是面對著歐洲突如其來的科技優(yōu)勢代差。就如同印第安人面對機槍的掃射一樣,在美洲發(fā)生的印第安人滅絕,同樣發(fā)生在呂宋島的華人身上,發(fā)生在澳大利亞的原住民身上,也同樣,沒有理由不發(fā)生在西域的漢兒人身上。
下面僅僅列舉呂宋島大屠殺。
耶元1580年,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成為葡萄牙國王后,為了鞏固對葡萄牙的統(tǒng)治,與葡萄牙貴族達成妥協(xié),給予葡萄牙較大的自治權,在西班牙議會中給葡萄牙保留席位。葡萄牙保留自己的議會、政府與法律體系,接受西班牙駐里斯本總督的監(jiān)督,外交則服從西班牙的領導,與西班牙保持一致。西班牙與葡萄牙合并。這就是伊比利亞聯(lián)盟。
耶元1603年(明萬歷三十一年),西班牙下令錄呂宋華人姓名,分三百人為一院,入即屠殺,華人無兵仗抵抗,死無算,奔大侖山。饑困于山中后開始攻城,遭遇西班牙埋伏,前后死者二萬五千人。之后,西班牙誆騙大明朝廷說華人將謀亂,不得已,才殺害華人。耶元1609年,西班牙再屠殺2萬多呂宋華人。耶元1639年,西班牙人再次集體屠殺華人。耶元1662年4月,西班牙集體屠殺在呂宋的華人,數以萬計。
? 當時,葡萄牙、西班牙通過向教會提供資金援助,獲得教會圣職人事安排的傳教保護權。由于耶穌會接受了葡萄牙王國的援助,其海外傳教是與葡萄牙王國武力征服海外諸地同時進行。利瑪竇為代表的傳教士同樣是通過葡萄牙獲得傳教資金供給。
??徐光啟上《辯學章疏》為傳教士的傳教資金來源辯解說:“諸陪臣所以動見猜疑者,止為盤費一節(jié)?;蛞蔁裏捊疸y,或疑外商接濟,皆非也。諸陪臣既已出家,不營生產,自然取給于捐施。凡今衣食,皆西國捐施之人,展轉托寄, 間遇風波盜賊,多不獲至。諸陪臣亦甚苦之……為今之計,除光祿寺恩賜錢糧照舊給發(fā)外,其余明令 諸陪臣量受捐助,以給衣食,足用之外義不肯受者,聽從其便。”
? 換言之,徐光啟要求大明政府承擔傳教士的資金支出,傳教士就不用花葡萄牙的錢了。
??蘇及寓在《邪毒實據》中指責傳教士艾儒略說: “此夷詐言九萬里。夫詐遠者,令人信其無異志,而不虞彼之我吞我耳。不知此番機深謀巧,到一國必壞一國,皆即其國以攻其國,歷吞已有三十余。遠者難其蹤,最近而呂宋,而米索果,而三寶顏,而雞籠、淡水,俱皆殺其主奪其民。只須數人,便壓一國?!?/p>
? 耶元1640年伊比利亞聯(lián)盟解體。耶元1668年西班牙與葡萄牙正式分離。
? 感嘆中國本土真是前世修了什么福報,別人從美洲到呂宋到澳大利亞均是屠殺。唯獨對中國本土青睞有加,唯恐中國本土封建落后愚昧,天天向中國人教授最前沿的天文、數學、物理、哲學和邏輯學等科技,為此忙得在耶元1650年前的數百年中,拼了命寧愿坐中國的監(jiān)牢被當時愚昧的中國政府砍頭,也要給中國人翻譯七千冊科技書籍,傳來科技之光,卻竟然連《耶經》都忘了給中國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