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拔出父母離異的“刺”
有一個小孩,喜歡獨自玩,可以一個人玩沙包,踢毽子,跳房子,編花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陽光明媚、碧空如洗的日子,她看到別人偷摘自家果園里的橘子,也只敢伸出半只腦袋張望,心想:他怎么還不快點走?卻從不敢呵斥一聲,嚇退來人。

有一位女士,喜歡跟朋友相聚,組織戶外活動,徒步、爬山,臉上常常洋溢著八顆牙齒的笑容。她還喜歡沉浸在書本的世界里,讓文字引領思維,探索未知的領域。一縷陽光,透過窗戶,跳躍在手中。
兩個場景說的其實是同一人,她就是阿芙。
從小時候的怯懦,到成人后的樂觀,阿芙經(jīng)歷了太多太多的變故,難以道盡其中的辛酸與曲折。
成人的世界里,有各種不容易;小孩的世界里,也充滿太多的不安定。
從九歲那年,阿芙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爸爸媽媽在很多次的爭吵與打架中,最終分道揚鑣。阿芙真的很害怕他們打架,哭聲、摔東西聲混成一片,心中的惶恐和不安也排山倒海般迎面而來。
至今,阿芙還記得二十多年前的那個離別場景:媽媽去學??窗④剑瑔査慊ㄥX夠不夠用,硬塞給她十塊錢,告訴她好好照顧自己,說自己要去外地工作。阿芙繼續(xù)回教室上課,放學后,家里再沒找到那個熟悉的身影。父親被情所傷,遠走他鄉(xiāng),把阿芙直接丟給了爺爺奶奶,好幾年才回家探親一次。
很多個夜晚,阿芙夢見自己從很高的地方掉落,好像沒有底,一蹬腳,醒了。窗外,是無邊的黑暗……
人生太苦,自小已嘗。佛教教義里講,人生八苦交加。童年時,父愛與母愛的缺失,已讓阿芙體會到愛別離苦。原生家庭的不完整,給阿芙留下了不自信、缺乏安全感的陰影,也不能恰當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遇到困難通常選擇繞道而行。
就讀大學時,阿芙身上的不自信和不會表達已初露端倪。阿芙成了朋友口中的“刀子嘴豆腐心”。步入社會,這更讓阿芙更是多次碰壁。
直到多年后學佛修行,阿芙才沖破“柵欄”。
佛法講因果,世界的一切萬事萬物都不離因果二字。父母和兒女的關系是親近或疏遠,是和睦或爭執(zhí),都有不同的因緣關系。人身難得,父母能給自己一個圓滿的身體,沒有盲聾喑啞,沒有六根缺失就已經(jīng)是人生一大幸事了??磫栴}凡是看好的一面,心存感恩,也就放下了諸多煩惱。無明煩惱就是從無始無盡的業(yè)力而來的呀,若還繼續(xù)思維惡念,身體造作惡業(yè), 語出惡言,豈不是繼續(xù)創(chuàng)造無止無休的黑業(yè)?將來還得償還果報。要想未來是一片美好,當下就要種善因。
阿芙從因果入手,慢慢跟自己的心達成和解,也原諒了父母早年的漠不關心。
再回首那些往事,阿芙也能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思考,一個女人飽受家庭暴力,確實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一個男人,在丟盡自尊和面子后,遠走他鄉(xiāng)也情有可原。所幸的是,父母雖各自一方,但勝在安康。放下過去,是自我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學會原諒,是自我完善的必要方式。
工作之余,阿芙跟媽媽講講心歷路程,因果故事,跟爸爸話話家常,談談放生,不知不覺中,血濃于水的親情在升溫。適時恰當?shù)臏贤?,確實非常重要。
佛教倡導慈悲為懷,棄惡揚善,做自利利他之正業(yè)事為行善,十善業(yè)也廣為流傳。其中,“不惡口而說柔和語”就讓阿芙慚愧不已。
在自我反省中,阿芙知道自己為人處世存在太多欠缺。所謂的“刀子嘴豆腐心”是一種強烈的我執(zhí)我見,站在自我的角度,用批評且?guī)榫w的語言說話,貌似又回到了父母吵架時的場面,那句句利言直指“要害”?。?/p>
阿芙恭聞了南無羌佛的法音,懂得“不具慈悲親和是可恥佛教徒”。眾生在無始劫來互為父母親人,應該用四無量心,乃至菩提心對待眾生,施與祥和之力、親和之氣,讓有緣人受到修行人的溫暖,吉祥安樂。任何時候,帶給眾生的都是美好的,何愁沒有好人緣?
心念轉了,行為自然跟著改變。佛教教義真是博大精深,含義甚深。用圣教量來約束自我,指導生活,開啟智慧人生。阿芙正在此行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