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網(wǎng)超百萬點擊,或許是今年最美畢設!

編輯/若風
“素昧平生卻同樣仍在奔跑的你,我們終會相逢。”
前不久,一部名為《赴你于回響之時》的動畫在微博爆火!截止目前已經(jīng)有超8000余次轉發(fā),加上B站等網(wǎng)絡平臺,整部作品的播放量也早已超過百萬。

↓點擊下方視頻觀看全片↓




《赴你于回響之時》講述了一則簡單卻美好的故事:每年的盛夏,小女孩都要按照習俗去祭拜百歲的神樹“長輩”,而記憶中的那天是她最后一次向神樹“長輩”許愿,卻在猶豫中丟失了手中的“愿望”…追逐著“愿望”的女孩與不同民族卻有著相同期盼的藏族男孩相遇在火車回響之時。
當看到這部作品時,首先讓筆者感到驚訝的是它作為一部個人畢設的高完成度:精致唯美的美術風格、流暢成熟的剪輯、動人的音樂,以及所傳達出來的真切感情等等,可以說深深打動了我。因此在第一時間筆者便聯(lián)系到了它的作者——來自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的樊琳瑢同學。

在采訪過程中,樊琳瑢告訴筆者這部作品其實融合了她自己的很多童年記憶,以及曾經(jīng)游歷過的、感受到的不同風土人情,并且最終將兩種不同的時間與記憶穿插起來,用二維動畫的語言畫成了一封漫長的“回信”。
那么,這封“回信”對她到底意味著什么?而在這部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時,她遇到了哪些困難,又做出了哪些努力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聽聽她的分享吧~
采訪正文
Q1:《赴你于回響之時》講述了體弱多病的少女,按照習俗在12歲最后一次“拜長輩”時與藏族少年不期而遇的故事,是一個融合了少數(shù)民族文化、地方習俗的非常唯美的作品。十分好奇整個故事的靈感最初是如何來的呢?
樊琳瑢:首先非常開心能接受這次的采訪!也很感謝學術趴給我這個可以分享創(chuàng)作過程的機會。?????
整個故事的創(chuàng)作靈感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一方面是關于在我的故鄉(xiāng)河南的一座小縣城里的童年回憶,另一方面是則是在遠方聽聞一些不同的信仰時的親身經(jīng)歷。
同簡介里介紹的背景一樣,在我的家鄉(xiāng)有著這樣一個非常常見的習俗:體弱多病的孩子,家長會為他/她在廟里認一顆百年老樹作為“長輩”,通俗來講是認“干爹”“干娘”。12歲之前每年都會去祭拜一次,許上愿望掛在枝頭,祈福孩童健康成長。我從小就經(jīng)常被父母帶去大大小小的廟里,見過許多掛著“愿望”的古樹,和圍在它身下嬉笑的同齡小孩。不過我的童年并不算“殘缺”,所以沒有像大家一樣擁有“干爹”。父母每次帶我到一顆顆古樹下,都會先摸摸樹身,再摸摸我的胳膊、肩膀,說:“這樣就是神樹在保佑著你,可以不累不痛,百歲無憂”。

于是走過童年,日后的每次旅行中,我都會特別留心當?shù)氐牧曀?,也非常喜愛這些進行著不同的祈福、卻同樣充滿生命力的人們的生活方式。記憶最深刻的就是2019年到青海寫生,藏族的朋友虔誠的信仰,讓我想起兒時經(jīng)歷的一切——古廟、神樹、掛在枝頭的紅絲綢。
不同的背影,傳遞出來的卻是相似的溫柔,像是撥開云霧,見到人們所想傳達的最初的愿望。這樣的感觸自從那次寫生后,再也無法忘懷。


而在畢設創(chuàng)作中牽引,并選擇使用這些靈感的契機,其實是源于一次與我的某位好朋友的交流。小時候的她,是一位典型的在12歲前,每年都會去祭拜“干爹”的體弱多病的孩子,她悄悄期許下的期望,就是挺過病痛、單純健康地成長。在那次聊天中,她邊回憶邊說:“我現(xiàn)在確實跨過12歲長大了,也很幸運地遇到了很多朋友,這可能就是樹爸爸在回應我的祈福呢?”。
仿佛是將童年與成長中所遇到的一切串聯(lián)了起來,一次次的迷失又尋找,一幕幕地見證與奔跑?!澳銜】档亻L大,也會奔向遠方,與他們相遇”,或許是自然與信仰對每次祈禱所回饋的祝福。純粹又溫柔,指引著我們與未來的自己、與未來的每一位“你”相逢在回響之時。傳達這樣的愿望,就是本次創(chuàng)作的初衷。
Q2:片中涉及到了很多少數(shù)民族或者地方的文化習俗,包括服裝、轉經(jīng)筒、打鐵花等等,為了在動畫中更好地還原這些元素請問您做了哪些努力?有什么特別印象深刻的難點或者回憶嗎?
樊琳瑢:是的,整片從人設到場景,再到轉場,都嘗試加入了非常多的習俗文化元素。有民族象征的轉經(jīng)輪、酥油燈、撒隆達、獻哈達,也有地方象征的古廟、古樹、打鐵花等等。這些靈感都來自于我所見的經(jīng)歷,以及童年的記憶。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難點就是如何將這些文化習俗于時間、情緒相結合起來,來牽引視線、場景的切換,從而貫穿整片。




就如今敏導演所說的“動畫都是有所為而為”,這些元素也是經(jīng)過篩選與規(guī)劃才決定的,可以說是在前期就遇到了很多挑戰(zhàn)。最后決定的方案,是為了重點突出每個人物的代表性。
例如藏族孩童手里拿的轉經(jīng)筒,是基于五色經(jīng)幡與轉經(jīng)筒相結合而設計的,長長的飄帶在風中飛揚,“風吹動一次就是對眾生的一次祝?!?,伴隨著轉動的轉經(jīng)輪,是藏族孩童這個角色的象征物件。也例如穿著白色棉麻裙的中原女孩,記憶中的廟宇、打鐵花、奶奶縫制的布老虎,都是代表著所的生活過的環(huán)境,影響著角色的心情與活動的變化。這些不同地區(qū)的習俗與物件進行碰撞、轉換,意在表達著相同的祈福,以及對未來共同的期望。
Q3: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是第一眼就被《赴你于回響之時》的精致唯美的畫面所吸引,想知道您當初是如何確定這樣的美術風格的呢?
樊琳瑢:感謝大家對這個風格的喜愛!其實在最開始的時候,并沒有以一個必須要呈現(xiàn)的畫面效果來定義、框住整個片子。最后的美術風格是根據(jù)故事背景、搜集的資料來決定的,同時也是基于我個人的畫畫習慣,以及一些畫面效果的嘗試來進行的加工。整個過程相比一個有目的性的動畫短片,更像一步步去完整的實驗性創(chuàng)作。
在畫風的形成過程中,為了還原舊時童年的感覺,使用了半透明水彩、巖彩紋理筆刷的上色方式來對人物及場景進行處理,在一些地方故意呈現(xiàn)了復古感。對一些畫面精細度參考了我非常喜歡的插畫師幸亮太的水彩畫。


Q4:片中的光影效果非常漂亮,除了手繪的部分還有后期加的燈光效果讓整部作品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懷舊、溫暖的感覺,請問關于作品中的光影效果您最初是如何考量的?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制作經(jīng)驗嗎。
樊琳瑢:在前期的資料、設定等準備完善后,就是步入正軌的正式制作,而光影從正式開始就是如何制作的一個思考重點。
全片里有很多光的呈現(xiàn)工作:室內夾縫中閃爍的光、夏天外景里灼眼的光、列車駛過時乍現(xiàn)的光……而在起初,這些光都是停留在“插畫”層面的,在放到時間與空間的交錯上時,就必須考慮靜態(tài)的光如何變?yōu)檐S動的光。所以在制作上使用了兩層:第一層在動畫上色時就已經(jīng)調整好泛光的躍動狀態(tài),第二層在后期攝影中完善光與環(huán)境的融合。


在這里特別感謝我的一位幫忙修整后期的小伙伴九方闕行(b站@九方闕行),在她的幫助下,后期光效的概念在我的腦海中逐漸清晰起來,而我也根據(jù)著預估的后期,來調整著動畫中光的效果,把控出來一個平衡“度”,一邊學習一邊推進制作。最后一遍遍的前后協(xié)調,才把躍動的光呈現(xiàn)了出來。整個過程除了看到完整的效果外,也在技術上受益匪淺。
Q5:我個人非常喜歡您作品中線稿的那個片段,這段中的動畫、分鏡、音效結合得非常棒,情緒渲染相當?shù)轿唬胫滥敵跏侨绾慰剂亢驮O計這段演出的呢?
樊琳瑢:中間這段時長一分鐘的線稿,雖然看似加工不多,但確實是整片中最耗時、最耗腦細胞的~因為抓住瞬間的東西,比呈現(xiàn)一段時間的東西要更加困難。這段線稿在去年12月份,和今年4月份共改過兩版方案,每一版都是完整的。最后確定下來的是在前半段即將完成的時候,結合前后修改出來的終版。在這段運鏡里每一場轉變都與時間、情緒相掛鉤。
降落后看到的舞燈人群,是兒時與健康歡快的人們共同娛樂的寶貴記憶,猶如閃耀的流星,沖進眼前,開啟記憶的長河。

打鐵花是我的故鄉(xiāng)每逢新春都會表演的一個傳統(tǒng)習俗,同樣是承載童年的一份回憶,而把它安排在這里,是因為從小便知道,在整個表演中,無論是打鐵花的傳承之人,還是想要近距離觀看的觀眾,想要都要冒著被滾燙的鐵水星火灼燒的危險。猶如萬丈星辰瀉下的瞬間,永遠是耀眼又危險的,成長路上所邂逅的美麗的東西都是要付出努力和代價,即便迷失在星海,即便被淹沒。


踏過挫折與辛苦,可能會遺忘很多,像遺忘了后來把奶奶曾親手做的布老虎掛在了哪里。但永遠無法忘記的是那一瞬間的喜悅,是在被愛著、被祝福著健康長大,是兒時寫在紅絲綢上最純粹又溫柔的愿望,于是帶著這份心情選擇繼續(xù)向前,直到面前的身影逐漸清晰,來到“你”身邊。
幸運的是,“你”也是同樣的心情,用自己表達熱情的方式,手捧著純白的哈達,迎接著遠方的來客。所以這一整段線稿都在描述著這樣的一個過程——懷揣著祝福,“我”正在向“你”奔來。
而為什么選擇純線稿,其實是因為想要畫出一些“只有用動畫才可以傳達到的東西”。模糊卻又深刻的回憶,不記得具體哪天,亦不記得面前是誰的臉頰的模樣,但是那份掙扎與追逐的激動,像是五彩斑斕的線,在記憶中貫穿、牽引與迸發(fā)。由此,奔跑、并與“你”相遇。
Q6:片中的配樂、音效可以說給整部作品增色不少,想知道您當初是如何考慮配樂、音效的?以及和配樂老師是如何進行溝通的呢?
樊琳瑢:配樂的風格與節(jié)奏,是在開題故事確定下來的同時就已經(jīng)確定好的。在完成動態(tài)分鏡與部分終稿畫面的時候,我找到配樂的清玖老師(網(wǎng)易云@Rosylia清玖離蕪)制作了完整的原創(chuàng)配樂。
配樂與音效在最開始定下的需求就是:與動作轉場合拍、鋪墊與高潮的情緒節(jié)奏分明。在與清玖老師溝通時,我提供了關鍵詞、故事背景、動態(tài)分鏡,以及按整片時間段劃分清晰的節(jié)奏需求。
清玖老師的配樂風格與我的畫風也非常合拍,甚至說當我給到這些要求之后制作出的第一版配樂,就已經(jīng)很接近最終效果了。而同整片的繪制相同,配樂上最重要的、最難的就是中間線稿部分的處理,所以主要根據(jù)情緒起伏的變動,在與清玖老師交流后,對中間部分的配樂改動了兩次,最后選擇了最切合的一版作為終版。
我個人認為配樂是動畫情緒表達中的靈魂所在,所以能夠順利完成配樂的接軌也是最令人安心的,再次感謝清玖老師在配樂上的幫助!
Q7:我有注意到目前作品與學校畢設展的版本有不少改進和補充,能和我們詳細說說中間經(jīng)歷了什么困難嗎?以及最后是如何克服的?
樊琳瑢:從五月份畢設版公開開始,到現(xiàn)在的完整版,確實經(jīng)歷了一段非??简灥臅r間。最大的原因是工作量,雖然已經(jīng)規(guī)劃了嚴密的時間表,連續(xù)每天只睡四個小時,吃飯當做畫累了的片刻放松,但畢竟是個人創(chuàng)作,仍然無法在畢設展上提交完整版。
盡管盡力在畢設展上提交了一份已經(jīng)剪好的3分半時長版本,但我并沒有把提交時間視為制作結束的時間。在征求了導師的同意與支持后,5月25號畢設展開始到6月6號,又繼續(xù)做了十天,把剪掉的鏡頭全部補充完整。之后因一些事需要處理,在7月底終于把堅持到最后完成的完整版展示了出來。
一切結束的時刻終于可以呼出一口氣,現(xiàn)在回想,畢設展到完整版公開的這段時間應該是最考驗心態(tài)與決心的,大概會成為永遠都無法忘記的經(jīng)歷吧。???????




Q8:看到完成度如此高的一部畢設作品,讓我非常好奇您平時都看一些什么動畫作品呢?有對自己影響特別深的作品或者動畫人嗎?
樊琳瑢:其實我個人對動畫并沒有非常固定的風格偏好~基本什么都會看。我的繪畫啟蒙是兒時美影廠的動畫,上了初中才開始逐漸深入接觸除了國產動畫之外的動畫作品。雖然現(xiàn)在喜歡著各國的動畫,但也還是會時不時翻看小時候幼稚又簡陋的涂鴉和當時喜歡的動畫,因為我認為最初的熱愛,與那份環(huán)境留給人的印象,永遠是向往的方向與動力。
我個人近幾年非常喜歡的一位動畫師是久野遙子。久野遙子的手繪逐幀動畫個人作品是我對獨立動畫新的憧憬。此外平岡政展的變形動畫也非常喜歡,像詩一樣流動又熱情。永遠對新穎的動畫呈現(xiàn)方式心動并向往著。


Q9:我看到很多網(wǎng)上的評論和彈幕都在說“出電影吧!”,其實很能體會大家覺得“不滿足”的感覺。想問問您在畢業(yè)后未來有什么打算呢?還會繼續(xù)創(chuàng)作自己的動畫作品嗎?
樊琳瑢:非常感謝大家對這份作品的喜愛!其實這部畢設也是我的第一份完整的嘗試,盡力地去呈現(xiàn)了所想呈現(xiàn)的畫面,盡力地去傳達了所想傳達的感情,但同很多動畫老師們說的那樣,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個人畢設中的呈現(xiàn)的段落,想要把這條路走的完整,還需要有很多籌劃與準備。
在畫動畫中,我個人一直不覺得“缺”什么,也一直不覺得什么已經(jīng)“趨于飽和”,比起填補空缺,每個過程更像是在尋找并遇見幾片分散許久拼圖。所以畢業(yè)之后,我也會一邊畫著動畫,一邊去嘗試更多想去嘗試的表達,去尋找更多在學生時代沒有尋找到的感受,一直畫下去。
Q10:目前正值畢業(yè)季,關于畢設方面您有什么建議或者說寄語想傳達給后輩們嗎?
樊琳瑢:整個畢設下來,我印象里最重要的首先是時間方案的規(guī)劃,要清楚自己的精力與作品工作量時間的協(xié)調,其次才是創(chuàng)作的內容、技法、創(chuàng)新。希望我的個人的經(jīng)歷可以給未來將要面臨畢業(yè)創(chuàng)作,尤其是個人創(chuàng)作的大家一點參考和幫助。
每個人對畢設的寄托都有所不同,它可能是一份起點,也可能是一份終點,可能是對自己能力的一份檢驗,也可能跨過某個跳板的一份機會,但無論是哪種心態(tài),都希望并祝福著畢業(yè)季的大家,可以收到初衷的自己所期待的那份寶貴的“回響”,永遠開心、自由地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學術趴現(xiàn)已入駐各大平臺,歡迎在微博、B站、YouTube搜索“動畫學術趴”。
*本文來自「動畫學術趴」,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