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萌外表下的“硬漢”!--智己LS6試駕體驗
感謝@大包子貍 帶我參加這次官方用心舉辦的試駕,我本人并不是智己的車主,這次算是走了包子哥的后門。
官方規(guī)劃的試駕很用心,上午道路,下午場地,場地中又分為“迷宮智駕”、“底盤性能”、“加速繞樁”三大區(qū)域,全方位呈現了這款車的特色。 我雖然不是智己車主,但是智己l7剛發(fā)布的時候,我就關注了這個品牌,并且非常欣賞他們對于“底盤”、“駕駛性”的關注,欣賞他們在智能電車時代,對機械素質“調教”的堅持。于是我也推薦我的好朋友成為了智己L7天使輪的車主,他足足等車等了16個月! 說回試駕體驗,總體而言智己ls6是一輛從配置到機械素質都很強的車,這樣的車居然售價不超過30,讓我懷疑他們到底賺不賺錢?下面具體說說各方面的感受、分析、信息匯總。 ? 車輛信息概況: 尺寸:4904*1988*1669。雖然是“6”系,但它可比小鵬G6足足大了一圈,其實尺寸上它更應該對應的是小鵬G9; 整備質量:從工信部的申報信息來看車系從2.15噸到2.43噸,不算輕; 車輪尺寸:前后不等寬車輪,低配20寸是前235/50后255/45;高配21寸是前235/45后265/40; 風阻0.237,這么大的車風阻達到了轎車的水平,非常出色。作為對比,小鵬P7老款的風阻大概是0.236,小鵬G6是0.248; 車機芯片是8155,智駕芯片是orinx,頂配是車頂單激光雷達; 高壓版最大電壓875v,電機峰值轉速21000轉,極速能達到252公里每小時(官方公布,現場工程師說其實試出了更快的數據)。這是頭一次我看到國內的電車極速達到了特斯拉的水平,也是我為什么這么關注這輛車的原因,電車的極速可以看作是電驅系統(tǒng)技術實力的一個直觀體現(之一); 分高壓平臺版和普通電壓平臺版,從公布的信息來看,普通平臺也有“準500V”的性能,后驅零百加速5.9s; 續(xù)航版本覆蓋560km到760km區(qū)間,數據上是目前市面的優(yōu)秀水平。 從參數上,這輛車可以稱之為目前市面上最強都不為過,你和我說這車頂配不超過30萬,這是什么成本壓縮魔術?
試駕感受:
我們試駕的是四驅頂配版,20寸輪轂,前電機200kw峰值功率,后電機379kw峰值功率(這是什么暴力參數!),零百可以干到3.48s(為什么不用這套做個跑車?)。沒有空懸,這次全系都不配,也沒有后輪轉向。 首先是上午的道路試駕,全程41公里,分三段,我后排坐了兩段,試駕了一段。 后排比較寬敞,座椅舒適這些就不多說了,我更關注能量回收、動力輸出的感受和底盤的濾震。
能量回收:
坐后排的時候,我沒感覺到回收的拖拽感,我就問回收強度現在是多少,回答是正常,給我的感覺我以為是關閉滑動回收的狀態(tài),這種線性的調教我給非常好評。實際上對回收更敏感的是乘客,如果乘客的感受都達到了無感的程度,那么駕駛感受只能是更好。 果然,我在開的時候,先是回收標準模式,松開踏板的一瞬間,前段是平順的滑行感,然后在某一個點逐漸回收增加,這種隨時間回收強度遞增的回收曲線,讓你對回收力度的把控非常得心應手,完全沒有突然變高或者變低的頓挫感,可見工程師調的很細膩。 之后我體驗了關閉滑動回收的狀態(tài),原來在智己L7上的時候,關閉回收抬腳的一剎那,會有明顯的“沖擊感”,回收有一段很反常的介入感,然后才進入滑行的狀態(tài),這一瞬間的介入會產生眩暈。自從某次ota之后,智己的關閉回收或者說所有回收的曲線,都變得及其絲滑,解決了原來的頓挫和眩暈感,我給超級好評。 可以說幾乎是我目前試過的電車中,回收調得最細膩最好的之一。
動力輸出:
評價一輛車的動力輸出調教的好不好、細不細膩,我喜歡參考“運動模式”的感受。如果我在運動模式之下,依然可以從容地控制車輛的加速度,能夠很輕松地人為地踩出“舒適模式”的輸出感受的話,那么我個人會覺得這個動力輸出調教是非常成功、非常細膩的,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 上一個給我這個感覺的車輛,是極氪001,他的運動模式及其跟腳并且隨踏板踩下深度曲線型遞增。輕踩則緩慢加速,重踩則全部爆發(fā),比那些“一踩就竄”的運動模式不知道高級到哪里去。 LS6的運動模式,也做出了同樣的線性,“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即使在3.45s零百的狂暴動力之下,我依然能從容地控制加速度,輕踩輕放依然舒適順滑。及其好評。
濾震:
沒有了cdc,沒有了空懸,機械的濾震不能說超過智己L7和LS7。尤其是后排,智己L7提車早期,懸架選擇舒適模式,后排體驗,過坎就和飛過去一樣。LS6則沒有這樣的驚艷感,后排相對來說要更加顛簸、晃動一些,好的地方是這些晃動會被很快地抑制,而且顛簸也不是硬邦邦地傳導過來,而是有韌性的觸感。對于機械懸架本身,我覺得是達到了合格的水平。 而在駕駛位,對于濾震的感受要比后排好得多的多,你能明顯感覺到車輛震動的“重心”并不在前排,感受到的顛簸、晃動都要小很多。所以這輛車應該更多地照顧了駕駛位的體感,雖然表面是個家用suv,但內心是個“駕駛者之車”。
零百加速:
我試駕的時候在一個直道踩了一腳,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加速度有多快,而是前后扭矩的分配。你能明顯感覺到這是一個以后驅為主的車輛,在中段扭矩爆發(fā)的時候,這輛會有明顯的“抬頭”感。雖然前驅也分配了很多的扭矩,但你還是明顯感覺這車是被后輪在推著走的。
場地試駕:
下午是場地試駕,印象深刻的是交叉軸和模擬雪地脫困,展示了動態(tài)的前后驅動力分配性能,ls6在這些模擬路段都通過得很輕松,意味著一些越野的、雪地的場景,也可以搞得定。
智能體驗:
這車有視覺紅綠燈識別,展示在儀表上; 這車還有紅綠燈倒數,是中控高德地圖的信息; 這車的紅綠燈識別還能區(qū)分左轉和直行,會分別呈現分開識別; 這車有完備、強大、好用、實用的盲區(qū)影像功能,幾乎是我體驗過的最貼心的盲區(qū)影像功能。 打轉向燈,會分別出現那個方向斜后方盲區(qū)的視野; 在時速20公里以下,打左轉向燈,會出現a柱盲區(qū)的視野; 方向盤右側滾軸往上撥,會出現后視視野,這車的車內后視鏡一般是折疊收起來的,后窗也不算大,用后視攝像頭更能看到完整清晰的后方視野; 所有的盲區(qū)視野,都會以“小卡片”的形式,實時出現在儀表和中控上,非常直觀地呈現給駕駛員,并且清晰度很不錯。 實用的智能,才是好智能,有些智能,只是炫技的智能。 另外還體驗了“一鍵脫困”、“一鍵貼邊”功能,我個人印象深刻的是這套“泊車輔助”膽子很大,怎么個大呢,在超聲波雷達測距顯示不到30cm的時候,它居然還敢往后貼,這種自信不知道真的在遇到有旁車的時候,各位敢不敢把風險交給它。
缺點:
其實我更想體驗這輛車的高壓平臺的實力,比如充電速度和續(xù)航,但是短暫的試駕中這些并沒有體驗到。從儀表顯示的能耗來看,暫時還看不出額定750v帶來的能耗改善。 由于沒有后輪轉向,這輛車在開得過程中,你還是會感覺到這是一輛大車,除了尺寸大,轉向也不能算靈巧。還是那句話,你得把這車當做是一個“中大型”suv來看待,雖然它的配色和線條,都想表現得軟萌。
這次試駕,選擇的車輛的配色都是青色和粉紅色,我個人覺得真的不適合這輛車的性格。這么兇猛的配置和參數,如果能配上簡潔的線條和硬朗的顏色,很容易成為一個合格的“西裝暴徒”。Babyblue和粉色,加上這車線條比較柔和,加上花瓣輪轂,會讓人誤以為這是個“歐拉”蘿莉,但蘿莉的外表下,實際是個“硬漢”。外表和內在不統(tǒng)一,不知道會不會影響到很多硬核車主的決策。 內外統(tǒng)一這一點,我還是要夸一下小鵬G6,它是個直男,但直得坦坦蕩蕩,內外一致,難看也難看得風格統(tǒng)一,外表和內在門當戶對。LS6從側面線條來看,其實整體是非常凌厲的,是一個犀利的轎跑造型。但不知道為什么,在這種凌厲的整體線條之下,所有邊邊角角又做了軟化,配上軟色,反而有一種別扭、糾結的感覺。 就像一個武林高手,在擂臺上可以獲得習武之人的叫好,但它不滿足于此,穿了一套“hellokitty”想吸引“這種偏好”的觀眾,反而會讓那些本來在叫好的武林人士不愿意把他的海報掛在家里。。。。。。。 這車的顏色選購,我強烈推薦黑色或者灰色,這樣看起來就內外統(tǒng)一了。
總結來說,這車從配置和駕駛性和機械素質來說,真挑不出什么毛病,一定要說不如特斯拉的地方那就是車重和大小,還做不到特斯拉那么“精煉”。但尺寸自然也帶來了空間感和舒適度,是一款合格的家用suv。強大的高電壓平臺和電驅,讓這輛車在家用取向的基礎上,又有了一些“兇猛”的成色,能滿足一些想要在家用基礎上兼顧性能的人士。這車頂配定價在30以內,真的賺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