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有定,虛實有間:對中國教育的一些思考

朋友,如果你還是學生,你是否覺得追求分數(shù)與標準答案,已經掩蓋過了學習本身,已經與“領悟”二字絲毫不再相關?
如果你已不是學生,是否覺得自己的青春年華,被動或主動的耗費了太多時間在排名的高低與各式樣證件的等級與數(shù)量上,而它們背后所真正代表的、一些自己曾經“習得”過的能力,要么根本沒有用、要么早已失去得一干二凈,或者兩個都占?
如果你還是青少年,你是否覺得自己有很多不是興趣愛好的“興趣愛好”,以及很多真正是興趣愛好的“壞習慣”?
如果你已為人父母,你又是否發(fā)現(xiàn),自己正在把曾經歷過、遭受過的一切,不知覺中轉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你是否對許多循環(huán)往復的現(xiàn)象,明明曾感到很厭惡,卻隨著時間流逝、或目標的轉移,而逐漸司空見慣,并在不知覺中感到麻木,最終放棄了去搭理它,或已將它忘記,甚至是…反過來開始支持它?
你活到現(xiàn)在,回顧往昔一生,不論成敗,究竟有幾件自己出于完全唯心的主觀意愿去選擇并堅持了的事?
作為一個人類,你都迭代到現(xiàn)在這個歲數(shù)了,你覺醒自主意識了嗎?
你…后悔嗎?
如果你愿意聽聽我的一些理解,就歡迎往下閱讀這篇文章吧。
諸位安好,我是泓燒鴨。
?
前言
這篇文章的靈感,來自嗶哩嗶哩一檔叫《確實該聊聊》的訪談節(jié)目中,up主席瑞采訪導演小策與戴建業(yè)老師、聊到“中國式教育”的一期。?

看完當期節(jié)目后,便催生了我許多靈感,也使我得以整合起了許多從前擱置的、似乎自己也早就想指明出來的話題。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一切問題都是教育問題。
有句話叫“未知全貌,不予置評”,也有句話叫“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那究竟是要怎樣才可以發(fā)表評論呢?
像我這樣經歷過了中國式教育,并已從中走出來、且尚未進入下一階段的人,總有這個資格說一說了吧?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畢生不曾出國見過世面的中國孩子,我可謂是已經飽受了各種形態(tài)中國式教育的“熏陶”。也許從小到大,有許多肺腑真言我是早就想、也早就該對這個制度說了,或是幾句感謝,或是滿口臟話。
不過我的感想是十分復雜的,而這個制度也把每一個經手的人類,培養(yǎng)得是同樣無比復雜。
當你以為千人千面時,放眼望去,似乎總是能千人一面。
但偏偏即便是這樣,又依然人生難得一知己,依然有許多人投身于虛擬的網絡中、耽溺在了不切實際的電子世界中,在網絡上釋壓抒懷,填補現(xiàn)實的空虛與抑郁。
以此導致的問題,除文章開頭提到的許多外,仍有許多。
熊孩子,校園霸凌,中小學生抑郁癥群體,網絡暴力…數(shù)不勝數(shù)。
這中國式教育究竟是神奇到了怎樣的程度,才以至于會有人做出《中國式家長》、《飛越13號房》、《黑羊》這類的游戲來去諷刺??

為何翻拍自寶萊塢的《誤殺》會被大部分觀眾呼吁希望按原作處理,不喜歡翻拍版最后增加的自首情節(jié)?
為何泰國電影《天才槍手》、日本電影《告白》、韓劇《黑暗榮耀》都能在中國廣受歡迎?
還無一例外、精準無誤的全都好評如潮?
再稍深刻些,我們生來本即是惡的人性,究竟需要怎樣的流程,才能較為順滑的馴服這一部分?
而不至于是,只要能戴上網絡的面具、獲得未成年保護的權利、身后站著溺愛自己的爹媽,就必然會把囤積了不知多少年的邪惡、或哪怕只是壓力釋放出來,去褫奪他人的快樂,甚至是生命?
是所謂的“知書達禮”嗎?
恐怕不是,因為我們早就見遍了足夠多的“衣冠禽獸”,聽過羅翔老師的名言:“很多時候人法律學多了就喪失人性了”,知道有句古話叫“負心多是讀書人”,知道“公知”在當下網絡環(huán)境已經成了個貶義詞…

人類已經歷了百萬年的演化,承前啟后創(chuàng)造出了足夠多璀璨炫目的文化藝術,但人類真的變文明了嗎?
所以,其實就連這個制度本身,也是無比復雜,甚至可謂矛盾的。
以下,就由我來表達一些個人的淺知拙見吧。
?
現(xiàn)象:從鞭笞、壓抑到泯滅,從自卑、抑郁到變態(tài)

“中國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負教他的責任。雖然‘人口眾多’這一句話,很可以閉了眼睛自負,然而這許多人口,便只在塵土中輾轉,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p>
——魯迅《熱風》一九一八年隨感錄二十五
?
上文提到的許多現(xiàn)象,相信屏幕前的各位都有深切的共鳴。
對于熊孩子、校園霸凌、網絡暴力等這幾種單純在釋放邪惡,原理也簡單的無需贅述的現(xiàn)象,我就不多說了。
至于抑郁癥,則是需要稍微多提一提。
在近些年的中國青少年、尤其中小學生群體中,患上“抑郁癥”的群體都在越發(fā)增大(也不排除當中有些是假的)。我懶得再去查證具體的數(shù)據(jù),我也不需要,因為相信屏幕前的各位大多也已切身體會到了,包括我自己在內。
什么“‘抑郁癥’與‘抑郁情緒’不同”、“抑郁癥是有醫(yī)院確診及藥物控制的”、“不是笑一笑就行了那么簡單”等類老生常談,我就不贅述了。畢竟這是各位在討論這三個字之前,本來就要先搞清楚的基本概念。
在我小的時候,這個詞語幾乎從不像其它危及生死的知名病癥一樣,大有出現(xiàn)過在什么地方。
最多是聽說過,香港著名演員、歌手張國榮因抑郁癥發(fā)作墜樓自殺身亡。
但近些年,尤其在我上高中(2013年起)以后,這樣的群體卻越來越多,出現(xiàn)在我身邊。甚至包括我的一位表妹,都曾確診抑郁癥。我母親一位閨蜜、同時是我初中一位英語老師的兒子,至今仍處于中度抑郁中。
乃至于文藝市場近年來,也對抑郁癥群體增添了關注。
譬如今年才過去兩個多月,就已有兩部關注抑郁癥的電影上映了。其中一部是國產,另一部是引進。
一部是HE,一部是BE,這就很適合用來探討。


這便分別是春節(jié)檔(1月24日)上映的,由田曉鵬執(zhí)導,蘇鑫、王亭文等配音的國產動畫電影《深?!?。以及2月24日上映的,由佛羅萊恩·澤勒(Florian Zeller)執(zhí)導,休·杰克曼(Hugh Jackman)等主演,漢斯·季默(Hans Zimmer)配樂的《困在心緒里的兒子(The Son)》。
前者各位想必早已久聞大名,而后者則尚較冷清,不過在我看來都是令人動容、不可多得的佳片,在這篇文章發(fā)布時,影院估計還有放映,各位可以試著去看看。
相較于熊孩子、校園霸凌與網絡暴力三者而言,抑郁癥,或說即便只是抑郁,雖非它們唯一的“因”,但大多時候,往往都能成為它們的“果”。
在包容含蓄的中式或儒家式文化教育下熏陶出的家庭中、若長幼兩輩沒有任何一方選擇站出來,跨越代溝,進行過一場雙方都經過思考后、敞開心扉的交談,沒有及時排解、處理掉這一郁結的話,它就會因為這些長期的壓抑,逐漸把受害者帶往一個極端,也就是變態(tài)。
接著,成為下一代前三者出現(xiàn)的“因”,就此產生循環(huán)。
我想請問,各位是否有深刻思考過,從上述諸因到包括抑郁在內的諸果,究竟為何會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
各位,對此可有思考過,有自己的答案嗎?
?
雖如此問,可我是早已有了自己的答案,只是唯獨拖到了今年的今天,才終于湊成了一篇像樣的文章整理出來而已。
這個答案就回到了最開始,正是所謂的“中國式教育”。?

這五個字就如同經由它出來的每個人一樣,看似是千人一面的簡單,實則是百轉千回的復雜。
每一個時間段的教育形式與制度,都能影響接下來十來二十年國家青年的發(fā)展狀態(tài),繼而影響到三五十年后整個國家的命運。
因果有定,如此承啟接續(xù)。
于是當然,也就能帶出上述許多的現(xiàn)象。
或許也就讓這五個字,成了一個不能輕易談論的、嚴重的話題。
能看到、正在看以及能看懂這篇文章的幾乎所有人,想必也都對這五個字有屬于自己的深刻體會或至少是理解的。
讓你來吐一吐它的槽點,或許你能說的并不比我少。
而要列數(shù)出它的優(yōu)點,對比國外似乎也挺多的。比如說在中國上學沒有種姓制度,你不需要投胎到猶太財團家庭才能正常難度開局,不需要背著防彈書包去學校、學著和犯罪分子斗智斗勇,不需要接受任何一個教會“神父的洗禮”,更不會上學上著上著性別就變了、不變還不行…
還比如每個刻苦勤奮的中國做題家,在國外直接都是卷王,卷到美國能專門提高大學對亞裔學生的各種分數(shù)線、只因太能做題等等…
這樣一想,貌似這優(yōu)點還不少吧?
不過,不論是吐槽還是夸贊,都要站在客觀立場上思考,都要保持克制以免滑向任何一個方向的極端。
因為教育問題不是經濟指標,它事關民生國運,是不能通過比爛來自我安慰的。
我們只有站在足夠多的角度,用足夠深刻的思考,才能足夠清晰的認識到這五個字的復雜程度。

優(yōu)劣俱存,讓人(至少是我)莫名其妙的既恨不起來也愛不起來(至少在各位走出這個制度后再回頭看),甚至最終都不知要從何說起、對它是何種看法,這便是它的復雜所在。
不過…既然上文說到了抑郁,我就從這里切入主題吧。
中國式教育,為何會導致“抑郁”呢?
?
在上文提到的當期《確實該聊聊》節(jié)目中,有一段內容被叫做“家庭教育讓我永遠不敢快樂”,我認為這句話說的很貼切。
我不知屏幕前的各位有多少對此有切實的體會而非是巴納姆效應,但至少我本人,絕對是籠罩在這種教育環(huán)境下長大的。
用一個詞概括這種教育方式,正是本段副標題的第一個詞——鞭笞。
“鞭笞型教育”按我的理解,簡單地說,即孩子若表現(xiàn)的不好,家長便會打罵、斥責或針對,可表現(xiàn)好了卻反而并沒有激勵獎賞,而是去吹毛求疵的找出你還有哪一點可以繼續(xù)糾結不放,即便你在某方面都能做到完美無瑕、無可指摘了,也要對著你的另一方面說。
甚至你全方位完美了,也會要求你下一次也保持,或是做得更好。
譬如節(jié)目里所說,當你考了99分的好成績,只會責問你為何丟了1分,而忽視前邊拿到的99分。
接下去,當你能滿分時,就要責問為何偏科,就會要求你下一次更好。
除校園課程學習外,你還該去培養(yǎng)些“興趣愛好”和“特長”,不論你自己是否真正想要,因為你的想法根本就不重要,這在縣鎮(zhèn)城市家長們群體當中尤然。大多數(shù)家長們都會完全不去思考花這些時間與金錢“讓”孩子去學,除了考級考證以及將來往這方面就業(yè)再讓別的小孩也不開心外還能有任何什么實際的作用,也都會照樣去這么做。
壓抑、摧殘并泯滅孩子的個性思想,選擇性忽視掉他們靈魂的遍體鱗傷甚至死亡,用自己工作的辛苦來欺騙與說服自己…
一步一步用自己的童年與青少年時期遭受過、或甚至都沒遭受過的力度,鞭笞著孩子們往他們自己心中的完美去邁進。
這當中只要有一個環(huán)節(jié)失誤、讓他們抓住了可指責點,那循環(huán)便又要開始了。
眼熟嗎?
說得高情商些我們叫鞭笞型教育,可若說得真實些,這不就是通過精神上打壓以操控心智而被人詬病的“PUA”技術嗎??

絕大多數(shù)孩子只想要或只需要的很簡單的一句表揚或鼓勵,終生都等不到。時間一久便爛在了心里,不想也不需要再等了,而后,要么是像我一樣釋然放下,要么是像《困在心緒里的兒子》里客串飆臟話的安東尼·霍普金斯一樣與兒子互相麻痹…
要么,便是最終走向抑郁。
然后,在這個問題始終未曾與自己的家長挑明、解決的情況下,自己成為家長,再不小心的或是故意的把這個“優(yōu)良傳統(tǒng)”給延續(xù)下去。
如天道恒在,往復循環(huán),不曾更改。
寫到這里,再回想魯迅先生所言,不禁感到無比諷刺…
每個在這種教育形式下成長的孩子,到底是一個有生命有思想的新生人類,還是被上一代家長用來彌補自己青春遺憾、追求自己永遠錯過了的完美素質的實驗體呢?
想不到已過去百年,居然還能如此應景,呵呵。
?
說了這么多,家庭教育的失策及其它原因,使孩子失去了最基本的安全感與歸屬感,形成的各位想必早已在許多地方聽膩了的“原生家庭傷害”,卻也只是中國式教育的其中一面而已。若要湊成這完整的五個字,家庭教育還只是其中一半,另一半就要說到校園教育,亦即所謂的“絕對應試教育”了。
絕對應試教育,并非中國獨有,但它使校園成了中國孩子們除了家庭外的另一個修羅煉獄。
但凡家庭和校園其中能有一邊是可排解之處,都絕對培養(yǎng)不出一個抑郁癥或哪怕只是抑郁出來。
再加上人性使然,導致并非中國獨有,根本難以杜絕干凈,也應該永遠預防不了、只能設法面對的“熊孩子”、“校園霸凌”與“網絡暴力”等現(xiàn)象…
這些中小學生的抑郁癥與抑郁,就仿佛熬煮中藥般,在“精準”而“正確”的時機、湊齊了所有的原因,以很注定的形式、出現(xiàn)了這個果。
這,便是“因果有定”。
那么,應試教育體制究竟都有哪些神奇之處,居然能與家庭教育一起完美配合,打成了一套名為“中國式教育”的組合拳,造就了這個“果”呢?
知名作家、導演、賽車手韓寒早在他二十年前的作品《通稿2003》里,在比如今的我還小的年紀,就已經簡單表達過了——
?
原因:尊崇理性、實際、客觀唯物與統(tǒng)一標準,排斥感性、虛擬、主觀唯心與發(fā)散思維

“一個人,沒有資格判定甲的文章是優(yōu)秀,而乙的文章不及格。只能說我喜歡甲的文章不喜歡乙的文章,或者說,甲的文章和教學大綱上要求的差不多,乙的差的有點遠。所以建議以后的作文評分取消優(yōu)良中差,改成‘正合我意’、‘相差不遠’、‘參考大綱’、‘逆我者亡’四種得了?!?/p>
——韓寒《通稿2003》
?
雖然近兩年韓寒因出品電影《四?!范柺芘u,時代的風向回顧其此前幾部電影也發(fā)現(xiàn)了極其明顯“不知民間疾苦”的典型城市青年小資文藝范,然對于中國教育制度的這番批判,韓寒這段話我還是很認同、覺得很實在的。
而且,這類問題還并不止出現(xiàn)在作文評分中,而是以作文評分為最明顯的范例,深耕在整個應試教育體制的方方面面…
總結而言,其實就與家長的教育形式是一個原理,即標題所述:
尊崇理性、實際、客觀唯物與統(tǒng)一標準,排斥感性、虛擬、主觀唯心與發(fā)散思維。
正如文章開篇所言,忽視掉學習、思考與領悟本身的意義,只完全追求標準答案、分數(shù)、排名與證件帶來的效用。
嘴上說著過程比結果重要,實則全都在強調唯一的結果,以至于越來越忽視追求結果的過程,只推崇追求結果。

抄作業(yè)、作弊、代考、買賣假證,大學混學歷、代簽到等現(xiàn)象便由此油然而生。
這個問題延伸到進入社會,到了求職簡歷上,簡短幾行的教育經歷、工作經歷與個人證書就足以概括此人的一生,他個人有多少主觀思想、有多少作品根本不重要,他是什么意識形態(tài)、政治立場也不重要,甚至到了就連他經歷與證書下有多少能力都不再重要…
最終就成了仿佛這個制度本身就是在為龐大的社會機器批量生產著螺絲釘,而不是真正在培養(yǎng)能區(qū)別于機器與禽獸的、擁有獨立思想的人類。
如此再延伸到文藝市場上,也就繼而導致文藝作品現(xiàn)世成了“生產制造”而非“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
從一旦要做什么方案,只需直接在網上下載各式樣模板修改填充、再由甲方任性改上幾次就能交上去,領到工資養(yǎng)家糊口;
各式樣文藝作品,可以從國外購買版權或甚至是直接盜取、上車補票,改成中式風格或只翻譯成中文,就可以推出進入市場;
各種網站罔顧質而只管量,開始大批量的支持或生產出短、平、快的快節(jié)奏低級趣味商品,表面上打著人民喜聞樂見的幌子,實際上在反復不斷裹挾拉低著人民的審美、以降低自己掙取利益的難度。
從教育開始,帶出了遠多于什么熊孩子、校園霸凌、網絡暴力、中小學生抑郁等的現(xiàn)象與問題,一直往上、往后腐蝕進整個社會里。
這樣的教育便是如此,和家長一起,從形式到體系上泯滅掉幾乎所有的個性思想(之所以說“幾乎”是因為還有本性就是做題家的情況),要求甚至強迫你去達到他們所規(guī)定的那個標準,他們所設置的那個模板…
這就是引發(fā)了許多社會問題與現(xiàn)象的,源于整個教育制度的原理。
?
可這樣的制度,是好是壞呢?
從秦始皇掃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到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華民族兩千年來就對“統(tǒng)一”抱有著其他民族根本難以理解的、也完全不可能追得上的熱誠,包括思想在內。
我不認為這是件壞事,因為往大了看,從各方面、尤其是思想上維持統(tǒng)一可以保證政權內部的穩(wěn)固,往小了看,絕對理性的應試教育,也使得國家在培養(yǎng)理科從業(yè)者如科學家與工程師等人才上更占優(yōu)勢、更具效率。
而這些都能成為提升國家硬實力的基礎,也是法家思想留給我們的寶藏,是中華文化能傳承幾千年而不斷絕的重要基石。
但…這可能也不是件好事。
在2012年由李安執(zhí)導,蘇拉·沙瑪、拉菲·斯波、伊爾凡·可汗等主演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就借演員塔布(在影片中飾演派的母親)之口說出了這樣一句臺詞:

“科學能教我們認識外在世界,而非內在心靈?!?/p>
這句話就如同上文摘抄的、韓寒在《通稿2003》里的那段發(fā)言一樣,稍顯片面,但也頗有意味、值得深思。
而更為全面些的詮釋,我就要說到一種最為當代中國式家長所詬病的文化藝術形式“游戲”來舉例說明了。
在由日本光榮株式會社開發(fā)的游戲《大航海時代ol》里,玩家可以選擇學習的幾大冒險類技能當中,幾樣學科被劃分為了兩大類別,即“自然”與“人文”兩種:
在該游戲里,氣象現(xiàn)象、地理學、生物學與天文學被歸為“自然”,而財寶鑒定、考古學、宗教學與美術則被歸為“人文”。
如此,各位是否有領悟到什么呢?
是的,這就回到了本章的副標題。在被鞭笞型教育與應試教育體系裹挾著成長的環(huán)境下,我們就如過分的去追求結果、而忽視掉了過程一樣,過度的去追求統(tǒng)一標準、去尋求各式樣的外部證明,而忽視了如何向內尋求力量,忽視了認真思考與總結的重要性。
當我們從不曾把心肺腸子翻出來曬一曬、洗一洗、拾掇拾掇的時候,這些生而有之的惡、七欲、唯利是圖等本性,也就不曾得到過任何良好的疏導凈化。再經由各個方向鋪天蓋地、密不透風襲來的壓抑與逼迫,最終走向三個極端:
停跳的靈魂、麻木的極端,失去了表達、溝通、解決問題的欲望甚至是能力,完全淪為螺絲釘狀態(tài),失去一切精神欲望,保持著直到生命的最后,再毫無意義、仿佛從未來過人間一趟的平靜離去。
墮落的靈魂、邪惡的極端,個性中的表達欲開始被欲望本身以及邪念支配,一切的惡行、罪行乃至獸行,在戴上面具、有了仰仗后,便能如自己的家長老師一樣罔顧他人后果,肆意釋放。
收縮的靈魂、腐霉的極端,這是處在上兩種之間的另一個極端,其思想既沒有被湮滅,也沒有向外釋放,于是不自覺的自我抑制,而囤積、郁結在了心里,在固定體積下無限增加質量與密度,形成如同黑洞般吞噬著包括自己在內的周圍一切…

繼而又從自卑走向抑郁,或是走向虛榮心膨脹的自負,或是最終與第二種結合、轉化成為所謂的“變態(tài)”。
不論男女老幼,不論貧富貴賤,人性、人心與思想是向來一直都存在的。從出生起直到十五六歲直至二十左右的思維定型,教育起著最重要的引導作用,經歷怎樣的教育環(huán)境,將從根本上,改變這個人的靈魂形狀。
因此教育問題,不容輕視。
《大航海時代ol》并沒有通過將自然與人文分類來將這個來向我傳達或灌輸什么,而只是我通過玩游戲,從中取得了發(fā)現(xiàn)。再結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與畢生經歷的絕對應試教育,我便終于總結出了自己的感悟——
?
方法: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學會求同存異,學會思考總結

“人類觀察這個世界,即人類的世界觀,本就該有兩種方向?!?/p>
——泓燒鴨《因果有定、虛實有間:對中國教育的一些思考》
?
文學、藝術、宗教、歷史等這些同樣是由古往今來的人類創(chuàng)造出的、發(fā)自每個不同人類內心思想的文明精華,憑什么要與天地間自帶有的地理、天文、生物、宇宙一樣,居然也得有一個標準答案呢?
是誰有資格來這樣定義這個標準?是地球當前的主人,還是人類的祖先,還是造物之主和創(chuàng)世神?
所以我的主張與建議是兩種方向,即向外的同時須有向內,理性的同時須有感性,客觀唯物的同時須有主觀唯心,統(tǒng)一標準的同時須有發(fā)散思維。
二者,應當求同存異的共存。
從形式方面,我所希望的很簡單,老生常談。那便是正在做家長的、準備做家長的,以及因為各種緣故導致目前或將來已經不想做家長了的,都能在教育上真正做到傾聽與溝通,做到把“都是為你好”及相似字眼當成伏地魔的名字一樣不要再提。
自己從不曾做到的事,不要強迫孩子去做,身教大于言傳。
自己已經做了的事,也不要指望孩子會看不到或記不住,孩子是小,不是瞎。
盡力如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飾演父親的阿迪勒·侯賽因的那句話般去實踐自己的教育,至少我將來一定會對我的孩子說出這句話(當然前提是我得能有孩子):
“我寧愿你相信我不認同的事,也不要盲目的接受一切?!?/span>
當然,這樣教育會讓你失去對他的操縱感,失去你身為他生命的創(chuàng)造者的優(yōu)越感,失去你在這個社會上大概也并不多的尊貴感,找回你曾被自己父母傷害并剝奪去的單純的快樂…
但至少,你不會成為孩子的“仇人”,不會成為一個全自動劣質人型機器工程師,不會成為悲哀現(xiàn)象繼續(xù)循環(huán)下去的幫兇。
而是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長輩、一個會被他感謝與銘記的父母恩師,一個為人類社會帶來美好光明、為國家與世界帶來優(yōu)秀人才的功勛者。
如此,即便只是碌碌無為的過完一生,只是不聲不響的來、波瀾不驚的走,可只要進行過哪怕只有一次的良好的教育,能給人類文明的未來帶來的影響與貢獻,也都將是超凡而無可限量的。
反之,若成為了幫兇甚至禍首之一,也將是爽在當代自己、禍在千秋文明的。

而從制度方面,則如韓寒所言“作文評分應取消優(yōu)良中差”般,說得詳細些,我認為是就不該在寫文章這件事上規(guī)定出各種套路與得分點。而是有至少一位改卷老師閱卷后批示出自己的讀后感,并僅僅是感想,而不能是評價與分數(shù)。
否則,機器就可以取代老師改卷了,那還要老師做什么?
如果有老師看到這里認為太累了的話,那我覺得教育工作還是必須嚴謹且不可輕視的,就像我寧愿寫得慢、寫得不掙錢也不愿意寫得爛一樣。如果老師們覺得發(fā)表學生作文的讀后感太累了,那我就建議直接在語文科目里取消作文及其它所有閱讀理解,只保留選擇與一些常識的填空即可。
魯迅先生的門前為何有兩棵棗樹,只有他自己知道,只有他本人有最高的唯一解釋權,而這個真正的標準答案,已經被永遠埋葬了。
不論我們后世的誰再怎么說,都只是我們自己的看法。
引導思想有必要,控制思想不可取。
延伸擴展開來也一樣,不止是語文的作文與閱讀理解,而是包括英語作文與閱讀理解,及歷史與政治等科目里,所有一切需要回答內容的核心思想本身大于格式的問答題里,全部取消標準答案、取消評分。
學生只需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并解釋得清楚自己為何要這樣答、自圓其說,就能有分。
減少題目的數(shù)量,增加題目對思想的拓展性。
再大膽暢想一些,我希望現(xiàn)行的大學體制能盡早在中小學階段就實現(xiàn),必修課與選修課,同一個班級但并不完全相同的課程安排與時間,更為自由的興趣愛好與社團選擇,能以一場答辯、一篇重復率低的論文來作為結業(yè)的依據(jù),而非是永無止境的考試。
至少文科和藝術類等“人文”方面,更適合以這樣的體系來教育。
?
當每個人的思想都沒有遭到壓抑、都從小開始就是被當人看了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不會再顯得單調而恐怖。
越來越多的孩子會走上光明的康莊大道,不會反因教育而誤入歧途。
我們的孩子們將來再遇到任何困難,就都可以學會去用思辨解決,學會去傾訴表達,而不是走向三條死胡同,帶出這樣多而雜的社會現(xiàn)象與問題、影響到國力國運。
每個乙方再遇到任何形式的項目需求,都能提出各自多如繁星的創(chuàng)意,從中抉擇出更適合或優(yōu)秀的方案,每個甲方也更能體諒創(chuàng)作者、更精準的表達自己需求,提高工作效率。
各式樣的文藝作品,我們不再需要從國外買一堆版權回來翻拍、照搬或改編,而是自己就能創(chuàng)作出夠優(yōu)秀的作品,輸出到國外。
各種網站也會從受眾到作者都開始相繼思想覺醒,在盡情表達自己思想的同時,與受眾一起相互進步、擺脫低級趣味,成為一群引領潮流的頭雁、而非爭食腐糜的野狗。
我們的文化軟實力,以及綜合硬實力,也就終于能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至少…我希望能看到這樣的未來,我才會寫出這樣一篇文章。
?
結語
回過神來,當我想起我所描述的一切都只是未來的暢想、美好的虛擬,我所舉出的一切都是過去的遺憾、現(xiàn)實的殘酷時…
我看著這一切,還是無比痛心。
痛心到以至于總有一天我如果沒能寫出這樣一篇文章來,我便是死也難以瞑目。
思考吧,各位,我真心希望各位可以保持思考。
保持邏輯堅定與視角多樣化的思考,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將所學、所知與所感能嘗試著去以任意形式總結出來,能去嘗試表達。
唯有表達而非迎合,才配稱之為創(chuàng)作。
唯有進行過符合本心思想的表達或是創(chuàng)作,你才真正的作為一個人類活過,而不是作為形狀唯一的螺絲釘,生來即注定是用完即棄,像不可回收垃圾一樣最終被焚毀埋藏。
我是泓燒鴨。
敬斗志,敬生命,敬夢想,敬自己。
——泓燒鴨
——完成于2023年3月8日星期三晚上21時10分,聚銀龍網吧11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