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科學-消化系統(tǒng)-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學
1.HAV:RNA病毒,早期產(chǎn)生IgM,為近期感染標志。IgG是既往感染和免疫接種的標志。抵抗力強。
2.HBV:
1)形態(tài):
(1)大球形顆粒:Dane顆粒,完整HBV顆粒,含包膜(有HBsAg)、核心(含雙股環(huán)形DNA,核心抗原HBcAg),是唯一具有傳染性的顆粒
(2)小球形顆粒:空心包膜,僅含HBsAg,無核酸,無感染性。
(3)絲狀、核狀顆粒:同小球形顆粒
2)基因組:不完全環(huán)狀雙鏈DNA
(1)S區(qū):編碼前S1蛋白、前S2蛋白、HBsAg。小分子蛋白(HBsAg)、中分子蛋白(前S2蛋白、HBsAg)、大分子蛋白(三者合稱)。HBV可分為8個基因型,我國常見B、C型。
(2)C區(qū):編碼HBeAg、HBcAg
(3)P區(qū):編碼DNA聚合酶
(4)X基因:編碼X蛋白,具有反式激活作用,在原發(fā)性肝癌的發(fā)生中也有作用。
(5)cccDNA:HBV DNA進入宿主細胞核,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兩條鏈的缺口被補上,形成共價、閉合、環(huán)狀DNA分子,是復制的模板。
(6)變異:有時變異會導致HBeAg無法表達,但檢測HBV DNA是可以檢測到的,因此沒有檢測到大三陽并不代表沒有HBV的復制,應注意仔細甄別,以免延誤抗病毒治療。
3)抗原抗體系統(tǒng):
(1)HBsAg和抗-HBs:HBsAg(+)代表HBV感染;抗-HBs(+)是保護性抗體,代表對HBV有免疫力。
(2)HBeAg和抗-HBe:HBeAg(+)代表傳染性強,病毒復制???HBe(+)代表傳染性低,見于小三陽。
(3)HBcAg和抗-HBc:HBcAg不易檢測,抗-HBc所有感染者均能檢出,IgM(+)代表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急性發(fā)作,IgG在感染后持續(xù)陽性。
3.HCV:RNA病毒。
1)基因組有異質(zhì)性:同一基因組不同區(qū)段變異程度有顯著差別,5’非編碼區(qū)最保守。
2)同一病例存在準種:HCV感染后在感染者體內(nèi)形成以一個優(yōu)勢毒株為主的相關突變株病毒群。
3)抗原抗體系統(tǒng):
(1)抗-HCV不是保護性抗體,是HCV感染的標志。
(2)HCV RNA:陽性是病毒感染復制的直接標志。
4.HDV:缺陷病毒,可與HBV同時感染或者重疊感染。
5.HEV:類似HAV
二、流行病學

三、發(fā)病機制
1.感染過程
1)甲肝:經(jīng)口→腸道→入血→病毒血癥→肝細胞內(nèi)復制→隨膽汁排出
2)乙肝: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復制期→再活躍期
※并非所有HBV感染者都經(jīng)過以上四個階段,青少年或成年期感染無免疫耐受期,直接進入免疫清除期
※前兩期HBeAg陽性,后兩期HBeAg陰性,抗-HBe陽性
(1)受體:?;悄懰徕c共轉(zhuǎn)運多肽NTCP——2022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李文輝
(2)三種狀態(tài):
①無癥狀攜帶者:機體免疫耐受
②急性肝炎:免疫正常,大部分可徹底清除病毒
③慢性肝炎:機體免疫低下,HBV基因突變逃避免疫
(3)肝衰竭:免疫損傷、缺血缺氧狀態(tài)、機體共存細菌內(nèi)毒素釋放
3)丙肝:很容易慢性化
4)丁肝:尚不明確
5)戊肝:類似甲肝
2.病理
1)肝細胞變性壞死:變性(氣球樣變、嗜酸性變)、壞死(點狀壞死、灶狀壞死、橋接壞死)
2)炎癥細胞浸潤:淋巴細胞為主
3)肝細胞再生:假小葉形成
3.病理生理
1)黃疸:肝細胞性黃疸
2)肝性腦病:血氨升高、支鏈/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調(diào)、假性神經(jīng)遞質(zhì)
3)出血:凝血因子合成減少
4)肝腎綜合征
5)肝肺綜合征
6)腹水:早期腹水原因(鈉潴留)、后期原因(門脈高壓、低蛋白血癥、肝淋巴液生成增多)
四、臨床表現(xiàn)
1.潛伏期:
1)甲肝:2-6w,平均4w
2)乙肝:1-6m,平均3m
3)丙肝:2w-6m,平均1m
4)丁肝:1-5m
5)戊肝:2-9w,平均6w
2.臨床表現(xiàn)


慢性肝炎嚴重程度區(qū)分:

五、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guī):合并脾亢時有三系減低
2.尿常規(guī):尿膽紅素、尿膽原(肝細胞性:均升高;溶血性:尿膽原↑;梗阻性:尿膽紅素↑)
3.肝功:

4.病原學:
1)甲肝:
(1)抗HAV IgM:新近感染
(2)抗HAV IgG:保護性抗體
2)乙肝:
(1)HBV DNA:病毒復制和傳染性的直接標志
(2)大三陽:HBsAg(+),HBeAg(+),抗-HBc(+)——現(xiàn)癥感染、病毒復制活躍,傳染性強
(3)小三陽:HBsAg(+),抗-HBe(+),抗-HBc(+)——①慢性感染,復制少;②前C區(qū)編碼HBeAg的變異,仍有較強傳染性
(4)抗-HBc IgM鑒別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急性發(fā)作
3)丙肝:
(1)抗HCV IgG不是保護性抗體,是HCV感染的標志
(2)HCV RNA:病毒復制和傳染性的直接標志
4)丁肝:同上
5)戊肝
5.影像學:肝臟超聲
六、并發(fā)癥
1.肝性腦病

2.上消化道出血
3.肝腎綜合征
4.感染
七、診斷:流行病學+臨床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
格式如:
病毒性肝炎 乙型
?????? 急性無黃疸型
?
病毒性肝炎 丙型
?????? 慢性 中度
?
病毒性肝炎 乙型
?????? 慢性重型
?
肝功能異常
?????? 原因待查
?
八、治療
1.急性肝炎
1)對癥支持治療為主
2)乙肝:肝功能異常者進行抗病毒治療,肝功能正常者,持續(xù)監(jiān)測隨訪即可
3)丙肝:發(fā)現(xiàn)之日起開始抗病毒治療
2.慢性肝炎:
1)一般治療:休息,合理飲食,心理平衡
2)藥物:
(1)恢復肝功能:非特異性護肝藥(維生素、谷胱甘肽)、降酶藥、退黃藥(丹參)
(2)免疫調(diào)節(jié):胸腺素
(3)抗病毒:
①干擾素:可以清除病毒,但效率低
②核苷類似物:替諾福韋、恩替卡韋、丙酚替諾福韋都是一線用藥
3.重型肝炎:
1)對癥支持:休息等一般治療
2)抗病毒
3)免疫調(diào)節(jié)
4)促進肝細胞再生
5)人工肝:包括血漿置換
6)肝移植
7)并發(fā)癥的治療:
(1)肝性腦病:低蛋白飲食、乳果糖酸化腸道
(2)上消化道出血:奧美拉唑,加壓素、生長抑素
(3)繼發(fā)感染:三代頭孢
(4)肝腎綜合征:避免腎損藥物
九、預防
1.管理傳染源
2.切斷傳播途徑
3.疫苗接種:甲肝、乙肝(預防乙肝和丁肝)、戊肝。丙肝尚無有效疫苗
參考:傳染病學(第九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本文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能作為診斷、治療的依據(jù),請謹慎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