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它在哪?教練你是要我提肛嗎?
首發(fā)于公眾號:健身小食堂
我接觸過不少學員和客戶,他們普遍存在高低肩,長短腿,兩側肢體發(fā)力不均衡等等各種問題,在經(jīng)過詳細評估以后,我發(fā)現(xiàn),這其中大部分問題,只是表象,
根源則往往都指向骨盆,它的位置不正。
骨盆是我們身體平衡的中心,除了我們熟悉的骨盆前傾后傾以外,其實更常見的是骨盆側傾,旋轉,伴隨著骶髂關節(jié)紊亂和恥骨聯(lián)合錯位,
往下,會導致功能性的長短腿,異常的步態(tài),往上,
這會導致腰部疼痛,高低肩,

還有骨盆旋轉,也很常見,一側髂骨旋前另一側旋后,所以整個人的身體是“擰”著的,如果讓他做個深蹲的動作,你會明顯觀察到,身體擰向一側。

坦白說,用手法去給它推到正確的位置,并不困難,見效也很快,如上圖所示。
但手法是不可持續(xù)的,過段時間以后,往往它又歪回去了。
網(wǎng)上也有非常多的,“一招解決XX體態(tài)”,“五分鐘解決XX體態(tài)”,這種小把戲,有效嗎?當然,見效還很快,
但是都不可持續(xù),過個幾天,甚至幾小時后,一切打回原形。

原因是什么?
因為你要理解體態(tài)問題的本質,是你的身體,為了應對你的日常姿態(tài),以及發(fā)力模式習慣,所作出的適應性改變。
我們的骨骼,它是沒辦法靠自己的結構來維持姿勢和排列的,就像帆船上的桅桿,是豎直還是歪斜,取決于桅桿前后左右拉著它的纜繩(深層維持姿勢的肌肉)。
所以你短暫地把桅桿扶正,一段時間以后,它又會被那些緊張的,或者松弛無力的肌肉,給拉歪了。

那么,我們要從根本上解決體態(tài)問題,就必須從這里入手。
對于大多數(shù)維持骨盆姿態(tài)的肌肉來說,髂腰肌股直肌臀中肌腰方肌腘繩肌等等,解決起來都不難,教完學員對應的處理方法,或者放松,或者加強,他們很快就學會了。
然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盆底肌群,它的解決辦法,就沒那么快學會了,
它又太容易出問題了,男生的盆底肌往往僵硬,而女生的盆底肌,往往又容易松弛,這也是我們影響我們骨盆位置和姿態(tài)的重要原因。
盆底肌群是我們核心肌群的“底”,它就像一個吊床,兜住我們的膀胱和內臟,但是它太深了,我們無法像操縱臀腿胳膊這些淺層肌肉一樣,那么容易地操縱它,
所以當我要求學生去感受盆底肌,感受它如何用力時,包括一些需要做產(chǎn)后修復的女性朋友,他們往往會把它做成了
“提肛”
主要原因在哪?因為我們對盆底肌這種深層肌肉的運動,“本體感知”不足。
那要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

直到我看到,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這本《富蘭克林盆底療法》,這個問題才有了清晰的解決方案。
埃里克.富蘭克林開創(chuàng)了被叫做“富蘭克林方法”,它引導訓練者先在大腦內構建出運動圖像,建立身體意識,然后再控制身體來完成動作。
舉個例子,盆底肌基本上源自尾骨,富蘭克林把尾骨比喻成一個,岸邊栓船的錨樁,無數(shù)根繩子從這里出發(fā),牽引住停泊的船只,接下來我們只需要想象,這些船只緩慢移動,把繩子拉緊又放松,

通過一系列這樣的練習,去建立身體對骨骼、關節(jié)、肌肉的感知,從而通過一系列的訓練動作,重建盆底功能。
不得不說,高明的老師,都是表達藝術的大師,他們總是很擅長把一件很復雜的事情,解構為日常更容易理解的具象,從而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可以直接掃碼下單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