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天天懟惠子,為什么他們還能是好基友?
文章已發(fā)布在知乎平臺??
軸心時代的原典,其實質(zhì)是一部問答史,《論語》是孔子對弟子問的回答,《道德經(jīng)》是老子回尹喜所問,《金剛經(jīng)》是佛陀答須菩提所問,西方思哲也是辯論、問答。為何選問答這種形式呢?這是因為“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惠子問莊子,則莊子愈明白,故惠子死,莊子無以為質(zhì)矣。
其實不光惠子和莊子互懟,歷史上很多政治家、思想家也在互懟,劉邦、項羽,曹操、劉備,諸葛亮、司馬懿,神秀、慧能,朱熹、陽明等,他們是互懟的大師,他們的互懟所展現(xiàn)的精彩讓人迷戀,也只有他們互懟,才能讓我們感受到玄妙,才能讓他們自己感覺到真正的喜悅。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顏回根機高,孔子所說皆能領(lǐng)悟,所以對孔子所說無所問,無所問就無所答,無所答則孔子良知無法隨物順應(yīng),生出萬法。所問有所答,不但對回答者的要求高,對提問的要求也很高,一個學神,做普通題沒有成就感,解出奧數(shù)難題會讓他快樂,惠子是莊子的奧數(shù)題,沒有惠子,做普通題索然無味,毫無樂趣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