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他人互動得越多,對方就越喜歡你丨《讓一切如你所愿》

【九吉讀書筆記】
?要判斷一個人是否心情不錯,一般很容易。但如果你有點兒拿不準,那就試著看看他的臉吧:
·如果他心情不錯,那么他在和你打招呼時很可能是滿臉笑容、睜大眼睛的。如果他向你致意時只是動動嘴唇、擠出一點兒笑容,而不是整張臉綻放笑容,那么這就是一個“強擠出來的禮貌性的微笑”,通常反映出此人當時心情不佳。
·眼神接觸也能明確地表明情緒。在我們心情不錯時,我們會和別人進行更多的眼神交流。相反,當我們心情不佳時,我們似乎會更多地低著腦袋,目光游移,盡量不去看正在和我們說話的人。
?無數(shù)研究證明,你和他人互動得越多,對方就越喜歡你。
?如果他真的一點都不喜歡我怎么辦?奇怪的是,已有多項研究證明:如果某個人一開始并不喜歡你,后來才逐漸改變想法,喜歡上了你,那么最后他會比從一開始就喜歡你的人更喜歡你。記住,如果你和對方的關(guān)系本來并不是特別好,那么一定不要突然來個180°大轉(zhuǎn)彎,直接把對方當成你最好的朋友來相處。已有的研究結(jié)果告訴我們,循序漸進地增加好感,比立刻與某個人成為好朋友更加可靠。因此,不要讓自己突然成為對方的頭號粉絲。把握好“互相喜歡”這一原則,漸漸地讓對方知道,你喜歡他。
?別人對你是什么樣的感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讓她對自己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感覺
?關(guān)于人性的研究告訴我們,人們在傷害了他人之后往往會更容易討厭對方。請注意:我并沒有說我們會傷害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盡管有的時候我們的確會這樣做。重點是,當我們傷害別人時,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我們都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加討厭對方。從心理學來說,這種傾向的內(nèi)在原因是減少行動與認知之間的不和諧。(根據(jù)認知失調(diào)理論,當我們采取某些與我們的自我認知不一致的行為時,我們會感到忐忑不安。因此,為了減少這樣的內(nèi)心矛盾,我們會給自己的行為找到一些合理的理由,以使我們的行為和自我認知能夠保持一致。)
?我們喜歡那些和我們相似的人。但這一法則有一個例外:沒人喜歡和一個喜怒無常、常常生氣、悲觀消極的人在一起。我們都會尋覓、喜歡并仰慕那些積極樂觀的人。為什么?因為那是我們每個人都向往的特質(zhì)??吹絼e人身上擁有這樣一種令人向往的精神狀態(tài),會讓我們更加喜歡他們。的確有一些人會覺得那些每天笑著醒來、一醒來就很開心的人讓人討厭,也許你就認識這樣的人。然而事實是,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總是會被那樣的態(tài)度、那樣的人吸引
◆盡量增加和對方相處的時間,因為熟悉能增進好感,而躲避只會起反作用!
◆當你想和對方交談時,試著實踐聯(lián)想定律,在對方心情不錯時與之交談。聊聊你們的共同興趣或共同經(jīng)歷,試著多聽少說。
◆實踐相互喜歡的定律,如果你因為什么事情而尊重或仰慕他,請務(wù)必讓他知道。
◆讓他幫你一個小忙,但前提是確保這種幫助不是出于義務(wù)或責任感。這種做法會觸發(fā)一種無意識的動機,促使對方更喜歡你。
◆嘗試模仿對方的手勢、語速和說話方式,達成步調(diào)一致,形成默契,在你們二人之間架起一座心靈的橋梁。
◆我們總是會被自信的人吸引。通過自嘲、不把自己太當回事的態(tài)度展現(xiàn)你的自信。
◆讓對方對自己感覺良好。做一個懂得贊美別人、真誠和藹、溫暖熱情的人。
◆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我們會被那些對生活和生命
◆充滿熱情和喜悅的人吸引。
?細節(jié)說明了一切。一個人在描述時說得越詳細,你就越能相信他的話。編造出來的謊言往往有很大的漏洞,并且往往是模糊而抽象的。因此,不妨看看他的故事有多具體
?客觀地觀察,客觀地聆聽——不僅要聽到別人說的話、用的詞,還要學會把握字面意思之外的所有信息。這些惡心的伎倆會干擾你消化、分析事實的能力。當這些情緒潛入你的思維中時,試著暫時擱置你內(nèi)心的各種情感,客觀地觀察帶來這些信息的人,客觀地分析信息的內(nèi)容。如果你聽到了這樣一些操縱性的話語,那么先趕緊停下來,重新分析一下局面。切莫倉促行事、感情用事。不妨先等一等,不帶感情色彩地收集相關(guān)事實,這樣你就不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成為他們手中的提線木偶了。
?只需留意對方試圖給出什么樣的表現(xiàn),你就能立刻發(fā)現(xiàn)對方是否在虛張聲勢。一個虛張聲勢的人往往會“過度補償”,以此讓別人對他產(chǎn)生他的確如此的錯覺
?對對方進行即時的心理測試。問對方一個問題,不要明確指責他做了什么,但要暗示到那件事情。隨后,只需觀測他的反應(yīng),你就能馬上發(fā)現(xiàn)他是否對你隱瞞了什么
?假如你想知道對方的想法,但她不愿意說別人的壞話,也不愿意指摘別人的工作,那么請注意,不要這樣詢問對方:“你不喜歡哪一點?”或“她是怎樣搞砸的?”你可以這樣問:“如果是你的話,你會怎么做?”或“如果讓你來做,會有什么不同?”用這種方式提問,其所凸顯的就不再是做錯事的人,而是對方打算如何做得更好。正如你看到的那樣,這兩種提問方式在理論上能夠換取的信息是相同的,但如果采用后面一種提問方式,對方更容易暢所欲言。
?先想辦法讓對方承認他喜歡某個點子、某個人或某件物品。然后只需要問她,如何能在原來的基礎(chǔ)上再改進一下即可。
?你能否擁有成功的人生,關(guān)鍵就在于你能否影響別人的態(tài)度、信念和想法。這不是通過操控別人而取得成功,而是通過運用一些特定的心理學策略掌握優(yōu)勢,兩者存在很大的區(qū)別
?音樂會影響我們行動的速度。米利曼的研究表明,雜貨店播放的慢節(jié)奏音樂能提高銷售額,因為購物者沿著購物通道行走的速度會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而放慢。相反,快節(jié)奏的音樂會讓人們不知不覺地加快行動速度。羅伯利等人發(fā)現(xiàn),在人們進食時播放快節(jié)奏的音樂,會讓他們每分鐘咀嚼食物的次數(shù)隨之增加。因此,可以的話,不妨在激勵他人行動時播放一些快節(jié)奏的背景音樂,這能渲染采取行動的氣氛,激發(fā)盡快采取行動的緊迫感。試著以更快的速度說話也能發(fā)揮這一法則的效用。你會發(fā)現(xiàn),如果你慢吞吞地問別人一個問題,對方也會同樣慢吞吞地回答你,反之亦然。別人的行為會隨著你所表現(xiàn)出來的緊迫感水平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而較快的語速增強了這種緊迫感。
?你所使用的語言也能觸發(fā)慣性定律?!凹热弧薄安蝗纭薄绊槺恪钡纫恍┛此茻o關(guān)緊要的詞語實際上具有非常強的激勵力量,因此也常常被用于催眠治療中。要知道,當一個人已經(jīng)處于某種行動狀態(tài)時(無論是其生理狀態(tài)還是心理狀態(tài)),那么讓他繼續(xù)保持這種狀態(tài)就會更容易一些。比如,如果你希望別人聽從你,那么你最好別這樣說:“我們出去時,你想不想拜訪一下吉姆?”你最好這樣說:“既然我們出門了,那不如我們?nèi)ゼ芳易脝幔俊卑l(fā)現(xiàn)了嗎,在表達“拜訪吉姆”這個觀點時,第二句話顯得尤其流暢自如!
◆縮小對方的選擇范圍,避免對方思來想去、反復糾結(jié)。給出的選項少一些,就意味著對方能更快地做出決定,并且事后不太可能會反復思量,懷疑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
◆定下行動的最后期限。最后期限限制了我們的自由,增強了我們渴望得到稀有事物的欲望,它大力驅(qū)動著我們向前進,立刻采取行動。
◆運用“一致性”法則:先設(shè)法讓對方答應(yīng)你一個較小的請求。當我們往某個方向邁出了一小步后,為了保持一致性,對方往往會答應(yīng)更大的請求。
◆好好發(fā)揮你言行的激勵作用,讓期望法則奏效。
◆充分利用慣性定律,將你希望對方去做的事情簡化成簡單易行的若干步驟,引導對方沿著你所期望的正確方向開始行動。
◆給對方一點點“額外的刺激”,讓對方立即行動起來。額外的利益能大大增加別人順從你的概率。
◆別忘了,決定別人是否愿意為你做事,甚至是否愿意和你在一起的心理學第一要義是:她必須已經(jīng)對你產(chǎn)生了好感,而且最好是信任你。
◆我們的決定有90%都是基于情感做出的,在做出決定之后,我們才會使用邏輯的力量來證明我們的行為是合理的。因此,在試圖說服別人時,你必須喚起對方的情感共鳴,動之以情。
◆提出具體可行的行動方案,列出清晰明確的行動步驟。
◆如果根據(jù)你的建議行動,對方應(yīng)該如何避免負面的或不愉快的結(jié)果呢?在提出建議時補充說明這一點,這比解釋采納你的建議之后對方能得到什么好處更為有效。
◆提示對方,從某個角度來說,這個點子是他先提出來的(如果事實果真如此)。
◆讓他知道某個新的思維方式或行動與他一向為人處世的原則是一致的。列出那些他曾做過的與你當前所提出的這項建議具有一致性的行動。
◆不要給人留下你是“萬事通”的印象,明確你了解和不了解的方面,這樣別人才會覺得你更可信、更誠懇。
◆記住,熱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如果你對自己的想法一點兒都不興奮,那么對方也不會感興趣。
?出于自愿的行為更容易讓人堅持下去
?“五步法”,你就能把模模糊糊的好意變成具體明確的承諾了。
五步法:
(1)讓對方主動提出來
你說出來是一碼事,但如果是他說出來的,那么他的承諾就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因此,你最好讓他主動給出肯定的答復。你可以這樣說:“你說的是真的嗎?”或者“此話當真?”那么很可能他會這樣回答:“是的,周六我來幫你?!?/p>
(2)確定具體時間
你得讓他確定具體什么時候過來幫你,以及(或者)他需要多長時間完成這項任務(wù)。比如在這個例子中,你可以說:“太棒了,你什么時候過來?”以及(或者)“你大概需要多長時間搞定?”
(3)激發(fā)對方的責任感
讓他知道,由于他答應(yīng)前來幫忙,你會因此改變自己原來的一些計劃,這一點很重要。讓他知道他答應(yīng)幫忙之事已被納入你的計劃。除此之外還應(yīng)讓他看到,如果他收回了之前的承諾,這個行為就會給你帶來麻煩。如果他食言了,不來幫忙了,也不會對你造成什么不良影響,他就會認為反正你現(xiàn)在的情況也并沒有變得比他答應(yīng)幫忙前更糟。在這種情況下,你必須讓他知道你已經(jīng)取消了其他的約會,為他特意修改了日程安排。
(4)喚起對方的良知你需要向他表達出你現(xiàn)在非常依賴于他的幫助。現(xiàn)在,是時候讓他知道他的幫忙對你來說是多么重要了。如果他沒有說到做到,這件事會對你產(chǎn)生什么不利影響,把這些事情向他簡單地提一提。比如在這個例子中,也許是你需要用電腦完成一份報告,如果沒有及時完成報告,你就會惹上麻煩,或者受到諸如此類的不利影響。
(5)“眼見為實”
房地產(chǎn)經(jīng)紀人深諳這一策略的威力。在帶客戶看房時,他們會引導客戶將這棟房屋想象成他們自己的家。將別人的房屋想象成自己的家,這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可視化策略。在帶客戶四處參觀房屋時,他們會問客戶這樣一些問題:“你會把電視機放在哪兒?”“你準備把沙發(fā)擺在哪兒?”在修電腦這個例子中,你可以詢問你的朋友:“到時你會先做什么?連接顯示屏還是瀏覽說明書?”你應(yīng)該想辦法讓他“看到”他自己正在做他準備答應(yīng)的這件事
?◆在最開始請人幫忙時,請盡可能提到以下5點:(1)讓對方主動提出幫忙;(2)確定具體時間;(3)激發(fā)對方的責任感;(4)喚起對方的良知;(5)讓他告訴你這件事具體會如何進行。
◆在結(jié)束對話前,用一個簡單的問句,來獲得對方的口頭承諾,比如“那么我們周六見,好嗎?”
◆最后,在他即將履行承諾之前,讓他知道你很欣賞他,因為他是一個言出必行的人,以及(或者)你很欣慰,因為他懂得友誼/責任/忠誠……的真正價值(找其中一個最合適的詞即可)
?當你和一個保守固執(zhí)的人打交道時,你要知道對方有這種態(tài)度的原因不外乎以下4點:
(1)此人習慣于否定一切。無論別人提出什么點子,他都會表示否定。只要是新的觀點,只要是令他害怕的、他不喜歡的想法,他都會一口拒絕。他的座右銘是:“改變一定是壞事?!?/p>
(2)此人對某些人有意見——在當前這種情況下就是對你有意見。你會發(fā)現(xiàn),無論你多么有說服力,無論你的觀點多么合情合理,只要是從你口中說出來的話,他就會斷然否定。
(3)此人剛在另一個場合吃了其他人的虧,他仍然陷在覺得自己被別人利用、操控了的狀態(tài)中,他的傷口還沒愈合,盡管這一切與你無關(guān)。此時,任何偏離他慣常思維的事物他都很難接受。他對自己做決定的能力喪失了信心,為了避免再次被別人左右,他寧可退回到安全地帶。
(4)此人厭惡某種情境,也就是說,這不是你這個人的問題,而是你提出的“整個想法”他不喜歡,“不是他的風格”。你所說的觀點與他的自我認知不一致
?人的生理狀態(tài)對人的情緒的影響大得讓人吃驚。你可以自己嘗試一下這個動作:弓著背、縮著腿坐著,低著腦袋,皺著眉頭,保持這個姿勢幾分鐘?,F(xiàn)在你感覺如何?很可能你會感覺糟透了!好,現(xiàn)在站起來四處走走,揮揮你的雙臂,搖晃一下你的身體。注意到了嗎,你的整個情緒狀態(tài)都發(fā)生了改變!活動身體能讓我們的思維變得更加靈活,更容易接受其他的觀點意見和思考方式。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年齡較大的人似乎總是比年輕人更加古板固執(zh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身體也變得越來越不敏銳、不靈活了。
◆運用“心理撬棍”測試,來判斷對方對某件事的態(tài)度到底有多固執(zhí)保守。
◆由于人類具有追求內(nèi)在一致性的強烈需求,因此讓對方認可某個與你的建議或請求類似的想法或思維方式,那么之后如果她再提出反對就會遇到很大的心理阻力。
◆如果你想讓對方做某件事,不妨試著以某種方式限制他做該事的能力。然后為他提供一個合適的機會,讓他來給出解決方案。
◆一個人的情緒狀態(tài)和他的生理狀態(tài)直接相關(guān)。改變你更容易改變的事,即對方的生理狀態(tài)。
◆如果缺乏新的信息,對方一定不愿輕易改變主意,因為這樣會讓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出爾反爾、反復無常的人。在讓對方再考慮一下之前,試著為其提供一些額外的信息。
◆讓對方知道,不久前你也曾受到她的觀點的影響而做出了改變。如果某人曾經(jīng)成功地說服別人,那么后者通常會“投桃報李”,因為前者的勸說而改變對某一事物的態(tài)度。
◆采取正反辯證法增加你的可信度,但務(wù)必先陳述那些對你的觀點有利的論據(jù)。
◆如果有可能,讓對方明白,從某種角度上說,這個觀點出自她。
◆配合使用第13節(jié)“在任何場合中,讓別人立即采取行動”中的策略。
◆如果你的觀點與對方的價值體系相違背,試著改變你所提出的請求的條件參數(shù),讓與之相關(guān)的行為能被對方接受。
◆如果你需要在近期之內(nèi)讓別人幫你做什么事情,你應(yīng)該在對方手頭沒有其他事情的時候提出請求。如果這件事情并不需要立刻完成,你最好早點提出來,越早越好。
◆讓互惠原則發(fā)揮作用,試著幫對方做點什么。你送給他的“禮物”可以是你的時間、你的關(guān)注,甚至是你的一個加油手勢或一句贊美。
◆盡可能避免旁觀者效應(yīng)發(fā)揮作用,從而讓對方無動于衷。讓對方知道,唯有他能幫助你,這種做法能增加對方的責任感。
◆你的請求應(yīng)該包括三個要素:(1)你需要對方做什么;(2)幫助你如何讓他心情愉悅;(3)完成這一任務(wù)對他來說是比較容易的。
◆如果你的困境是因為自己無能,那么對方就會漠然視之,而不是對你產(chǎn)生同情。向?qū)Ψ秸f明,讓你陷入困境的原因并不是你自找的。
◆重塑對方的自我認知,讓他認為幫助你這個行為與他自己一貫的為人處世之道是一致的。
◆知道別人做了好事,會讓人們在某種潛意識的驅(qū)使之下做同樣的事。讓對方親眼看見他人提供幫助的行為,或轉(zhuǎn)告對方在類似情境下別人曾予以幫助。
◆研究表明,如果對方覺得你的成功對他造成了威脅,他就不太可能會出手相助。試著將情況描述為你們在為達成共同的目標而合作的雙贏局面。
◆最重要的是,堅持不懈地請求對方幫忙。很多時候別人拒絕你,是因為拒絕比應(yīng)允容易,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了拒絕別人。在不違背上述這些法則的情況下,不要放棄提出請求,這種做法最終總能讓你有機會贏得別人的協(xié)助。最后,一旦對方答應(yīng)幫忙,很重要的一點是讓他幫你到底。因此,可以配合使用第15節(jié)“讓別人履行對你的承諾”中的策略,確保對方履行承諾,幫你到底。
◆領(lǐng)導者應(yīng)通過與他人取得身份認同,獲得人們的信任和支持。切莫脫離團隊,而應(yīng)融入團隊之中。
◆謙遜是有助于實現(xiàn)高效領(lǐng)導的最強有力的人格特征。強烈的自我意識會在領(lǐng)導和團隊之間豎起一道屏障。
◆你提出的設(shè)想必須清晰、簡單、有條理。沒人喜歡遵循復雜、混亂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
◆不要混淆“激情”和“威信”。行為言語過于煽情的領(lǐng)導也許能夠得到團隊成員的信賴,但很少有人愿意追隨他們。
◆不要對任何人大呼小叫或公開責罵,這樣做會讓你失去別人對你的尊重。
◆讓別人感到自己很重要、很特別,能立即賦予你非凡的領(lǐng)導者魅力。這種魅力常常是不可捉摸的,但永遠都是非常重要的。人們愿意追隨那些讓他們自我感覺不錯的人。
◆了解領(lǐng)導行為的運作機制,明白何時適合征求別人的意見,何時適合自己做出決斷
◆先讓對方了解事物的全貌、全局,隨后再解釋細節(jié)。這樣有助于將新的信息放在一個可以更容易理解的背景框架之中。
◆靈活運用預期效應(yīng)。只需表明你期待這些信息能夠被對方快速而容易地理解,如此,你就能大幅提高對方理解、記憶信息的能力。
【書名】讓一切如你所愿
【作者】[美]大衛(wèi)·J. 利伯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21年出版
【副標題】如何在任何情況下?lián)碛锌刂屏陀绊懥?br>【原作名】Get Anyone to Do Anything and Never Feel Powerless
??謝謝你??我愛你??感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