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劇透大討論!!我們第一時間看完了宮崎駿的新片??!


編輯/彼方
7月14日,日本傳奇動畫導演宮崎駿的新片《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終于在日本上映。
此前,制作人鈴木敏夫曾表示這部作品將采取類似于此前《灌籃高手 The First Slam Dunk》的宣發(fā)策略——直至上映前夕,該片也只公開了一張先導預告海報。這也使得本片在公眾眼中變得愈發(fā)神秘。

隨著影片的上映,更多的信息也得以公開,例如此次擔任配樂的,是宮崎駿的老搭檔久石讓。而主題曲《地球儀》則由人氣歌手米津玄師獻聲演唱等等。
而即便獲知了更多的相關(guān)消息,無法第一時間在日本觀影的我們,依舊會對這部作品抱有400%的好奇——這部大概率會真正成為宮崎駿導演最后一部作品的動畫電影,到底是一部怎樣的作品?
為了給我們以及各位讀者解解饞,我們特地邀請了多位此刻身處日本的小伙伴們,請他們在第一時間觀影后,為我們在不劇透或有極少劇透(不影響后續(xù)觀影)的前提下,分別撰寫了一段影評或觀后感。就讓我們先借他們的文字,來體會一下宮崎駿導演的新作,將可能給我們帶來的沖擊與情感吧。
(啊。。。求求內(nèi)地快引進吧,真的等不及了?。?/span>
KAKI
動畫專業(yè)學生
?“想再去一次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shù)館”
在首映日的晚上冒著被ddl追殺的風險去看了宮崎駿的新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我日語并不算是非常好,并沒有完全理解到全部內(nèi)容,所以我想從一些我自己的角度片面的分享一下我的觀看體驗。
在僅有一張海報的宣傳之下,大家在首映日蜂擁而至。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我越來越覺得這樣的宣傳方式其實是和電影非常適合的。我覺得,影片乍看之下的美術(shù)風格以及故事簡述——或者說是主旨一樣的東西,就算是直接拋給未看過電影的觀眾,他們也是無法理解這部電影的美妙之處的。在一無所知的狀態(tài)下走進電影院、從頭開始進行一場獨特的視聽體驗,這對于處于當下信息爆炸時代的我們而言,可以說是一次非常奢侈的體驗了。
但有趣的一點是,直到播到片尾的cast表時,我才發(fā)現(xiàn)其實電影也請到了一些日本人氣的明星和歌手來配音和制作、演唱片尾曲(菅田將暉,木村拓哉,愛繆,米津玄師等等),但是藝人在首映日之前完全沒有透露過任何信息。(大部分動畫電影邀請藝人參與大部分是為了借助藝人名氣,通過綜藝或者sns進行宣發(fā))
除了宣發(fā)之外,我覺得影片的作畫和演出也非常精彩。本次的作畫監(jiān)督是我一直以來學習原畫的偶像——本田雄(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知難而退了)。影片中試圖營造怪異氛圍的角色動畫演出,會比別的狀態(tài)下使用的幀率更高,給人一種動作更加順滑,綿密的感覺,原理有一些類似轉(zhuǎn)描動畫和恐怖谷效應給人帶來的不適感。
另外,關(guān)于交通工具的表演,我覺得也是非常驚艷的,因為近期我看到的動畫中關(guān)于交通工具的描寫,更多地是使用3D或者卡通化的方式。乍看之下是非常平常的鏡頭,但是其對物體重心的控制,以及汽車在運行中的變形處理,是既有真實感又富有二維動畫特性的。這樣的演出,我覺得是非常珍貴的。不過,很快我就找到了原因——cast表上的井上俊之。
總而言之,我覺得我應該會二刷,以及我也似乎產(chǎn)生了一個電影的后遺癥——最近想再去一次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shù)館了。
紅茶泡海苔
批評家
?"可貴的冷靜和徹底的自我中心"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其實是《我活出了這樣的人生》,這種有違期待本身或許體現(xiàn)了今時今日宮崎駿所面臨的消費環(huán)境的變化。雖然觀眾大抵是不喜歡說教的,但還是期望宮崎駿作為一個指點迷津的心中燈塔,在其人生的最后作品中來為自己進行一番說教,期望他能夠承擔起國民作家的責任,來為大眾指明方向。
在這種對國民作家欲望重燃的環(huán)境之中,特別是當新海誠獻上了一部《日本人就應該活出這樣的人生》的電影,擔起了為大眾說教的大任之后,曾經(jīng)的國民作家宮崎駿卻遠離了國民作家的誘惑,用摻雜個人體驗的筆觸描繪了少年在成長之中直面自身母控情節(jié)的作品,展現(xiàn)了《我活出了這樣的人生》。
這種難能可貴的冷靜和徹底的自我中心,或許才是在面對今時今日的環(huán)境之時,宮崎駿所體現(xiàn)的某種特色。
呂利
路過的熱心觀眾?
“《一生》一炮炸掉了《風之谷》和《風之谷》所代表的、迄今為止屬于宮崎駿的一切?!?/span>
對這樣一部片子不表示一些質(zhì)疑或者保留態(tài)度會顯得不客觀不專業(yè),但作為一個一向認為宮崎駿有資格成為20世紀末的卡羅爾、C.S.劉易斯乃至托爾金的人對著鍵盤斟酌推敲了很久,還是沒想出能怎么才足夠“客觀”“專業(yè)”地評價它。
的確,宮崎駿的自我中心主義已經(jīng)連制作委員會都摁不住了,可工作日的星期五下午還能撥冗來電影院把放映廳坐滿的觀眾諸君,誰不是沖著宮崎駿這碟醋來吃的餃子呢?等演職人員表放完、米津玄師的《地球儀》曲終的時候,全場沒有人鼓掌也沒有人說話。走出來的時候在想,應該怎么向還沒看過的人描述自己剛才到底看了個什么東西?結(jié)果一看散場之后所有人都像在新宿站換乘一樣低著頭、排著隊、捧著手機,感覺大家都在想同樣的事。
一向不喜歡把宮崎動畫和反戰(zhàn)、環(huán)保、特別是日本文化之類的標簽簡單掛鉤,但首日看完《一生》,首先想到的反而是八十歲那年的葛飾北齋——當然,這次的《一生》肯定不是浮世繪,即便作畫監(jiān)督換了本田雄,風格上也是不折不扣的宮崎動畫。很多人評價《一生》的時候都會把宮崎的舊作當例子,但個人感覺這部片子既可以視作《起風了》的精神完全體(而不是續(xù)作、后傳),又是《風之谷》的精神完結(jié)篇,仿佛一張紙條翻個面首尾相接黏在一起,把動畫監(jiān)督宮崎駿的生涯扣成一個莫比斯環(huán)。
而在視覺上,宮崎動畫兩個最大的殺手锏——動作戲和空間感這次全都回來了,看的時候不止一次在想,1983年第一次進電影院看《風之谷》片頭掛毯切換到沙漠滑翔遠景的那個瞬間、或者1997年在電影院看《幽靈公主》首映的時候,觀眾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感覺?
《龍貓》的遷居鄉(xiāng)鄙有之、《幽靈公主》的森林有之、《千與千尋》的海中電車亦有之,從匪夷所思的爬墻、飛行到史萊姆一樣成群的動物,甚至1969年《穿靴子的貓》里的高塔劍斗,自我指涉花團錦簇,但越往后走就越是戲謔,到最后直接把玩笑開到了多魯美奇亞頭上。如果說《風之谷》的結(jié)局是象征毀滅的永恒女性一炮炸掉了人類世界的種子,《一生》就是一炮炸掉了《風之谷》和《風之谷》所代表的、迄今為止屬于宮崎駿的一切。就像《天空之城》里西塔被打掉了辮子才正式成為女主角、喊出了巴魯斯,宮崎駿在82歲做的也正是對自己的辮子打了一槍。
一點個人體會:如果有機會觀影,可搭配黑澤明的《夢》(不是說這兩部有多么大的可比性)、《風之谷》漫畫版沒有動畫化的幾個著名段落(騎兵軍的突圍戰(zhàn)、庭院和陵墓)與夏目漱石的《夢十夜》服用,尤其是《夢十夜》的第一夜。
王俊捷
動畫人?
“這的確是我們最最熟悉的宮崎駿。"
趕著最早的場次看了宮崎駿的新作,這一次日本上映真的是做了到“零宣傳”,上映當天在影院里是看不到任何宣傳pv和場刊販賣的。甚至片尾曲都是在全國上映第一場結(jié)束后由米津玄師本人透露,保密工作可謂做得非常好。因此第一場的人數(shù)也沒有影院的大熱來得多,我的那一場大概1/3不到的上座率。(晚上二刷時則是幾乎滿員的狀態(tài))吉卜力團隊徹徹底底地實踐了零宣傳運作,唯一看到的東西,只有那張海報和作品本身。
說到作品,在《起風了》這部人物傳記式的電影之后,宮崎駿又回歸了奇妙的幻想世界。作品里主人公的設計有著宮崎駿自己的影子,但在看下去后會發(fā)現(xiàn)其他角色也有著宮崎駿的身影,使作品形成了一種奇妙的自傳體結(jié)構(gòu)。如果了解吉卜力,了解宮崎駿的生平,感受會更加深刻。(很想劇透細說,但不行呀!)
相比于千與千尋和幽靈公主這類幻想世界觀,新作沿襲《起風了》中直接引用現(xiàn)實時間的描述,使在作品在前1/3部分深刻地貼近了現(xiàn)實。這也使得這部分的情感無比真摯、熱烈。我自己便是在這個部分第一次落淚。
而在這之后,我們看到的世界,是花草、天空、海洋,是我們曾經(jīng)在宮崎駿作品中都見到過的那童話的世界。由此,現(xiàn)實與幻想在這一部里形成了明確的對立。同時,作品通篇其實有很明顯的長輩與晚輩的關(guān)系對立。這兩種關(guān)系拉大了故事的張力,讓人每一個情節(jié)后,都會期待著接下來的發(fā)展。
上述的兩種對立可能都是宮崎駿一直在反思的事情,即由他們那一代人創(chuàng)作出的幻想世界,影響了我們這一代,卻慢慢地使我們這一代脫離了當下的現(xiàn)實。
正如片名所示,毫無疑問宮崎駿先生是深刻地看著我們這一代和我們的下一代的,擔憂而又期待。
片中吉卜力作品的影子在不斷出現(xiàn),它奔跑于屋檐之上,漫步于城堡之中。翅膀劃過水面,海浪將少年少女帶往星空下的原野。這的確是我們最最熟悉的宮崎駿。
如《幽靈公主》一般深邃,如《千與千尋》那樣的溫柔。以《紅豬》的姿態(tài),將自己長達半個世紀的思考與經(jīng)歷向下一代的“琪琪們”娓娓道來。
甚誰
輕文學愛好者?
“比起空泛的‘感動日本’,也更容易走進每個觀眾的內(nèi)心”
少年宮崎駿的奇幻漂流,在生死須臾之間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不是誰搭建而成的烏托邦,而是就這樣活出自己的人生。比起“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更接近于“即使是這樣的人生,也要試著去活”。
事前大張旗鼓的“零宣發(fā)”策略讓人以為是老爺子的收官之作,但是除了風格一如既往之外,內(nèi)容卻并不是預想之中的宮崎駿總集篇。比起瑰麗奇異的想象與揮之不去的戰(zhàn)爭記憶,故事的重心更多落在少年的心境與成長之上。獨特的女主角選擇更像是宮崎駿作品的新起點。
在庵野秀明和新海誠都爭當宮崎駿的現(xiàn)在,宮崎駿就母親-年上情結(jié)交出了一份質(zhì)量上乘的成長故事。在畫面效果與節(jié)奏感上與之前的多部名作相比略顯平庸,一些情節(jié)也更加晦澀,但也是輕而易舉就做到了新海誠在《鈴芽之旅》中想呈現(xiàn)的理想效果。而且比起空泛的“感動日本”,也更容易走進每個觀眾的內(nèi)心。這可能也正是宮崎駿的視野與底蘊所在。
菠蘿的檸檬
撰稿人
?“看似任性的做法,卻精準地把握了過去和當下的時代脈搏”
和《起風了》不同,這次宮崎駿選擇了更加主觀和夢幻的視角,講述宏大的歷史事件下個體修復創(chuàng)傷和記憶的故事??此迫涡缘淖龇ǎ瑓s精準地把握了過去和當下的時代脈搏,也做到了讓海外觀眾能夠產(chǎn)生共鳴的普遍性。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如同一部宮崎駿的童年自傳,沒有像標題一樣流于催淚彈式的說教和鼓勵。鏡頭隱含了眾多大時代背景下導演親身體驗的情感真實,在故事的起承轉(zhuǎn)合與主人公沉默不語的表情的錯位中,追問各種各樣細思極恐的”為什么”。
奇幻的冒險世界里,過往宮崎駿電影里自由飛行的演出相當克制,取而代之的是對人類和動物的腳部的細致描寫。這些冒險的情節(jié)或許會喚起觀眾的美好回憶,但細節(jié)演出的變化讓故事與《追逐繁星的孩子》這類同時代電影的主題有不少共通性。吞食和液化的物質(zhì)性、夢境和現(xiàn)實的交錯、自我輪回的老人流派……即使有類似的共通性,宮崎駿在電影里堅持自我意義的生產(chǎn)和變化而拒絕給出某種確定的范式。不同時代的疊加和文本的開放式呈現(xiàn)讓”第二個宮崎駿”和”后宮崎駿時代”這類概念的討論失去意義。
和庵野秀明的《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終》一樣,與象征子宮的母性告別構(gòu)成了戰(zhàn)后日本的社會和現(xiàn)實的反射:等待在主人公前面的,是變化多端的現(xiàn)實世界。最終,藝術(shù)家如何在具體的歷史時空里回應社會現(xiàn)實,成為了衡量作品價值的終極標準。
本文來自「動畫學術(shù)趴」,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