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思考教育解讀:父母該如何避免孩子討好型人格?
一、過于懂事、不敢拒絕?
心思考家庭教育曾收到一位家長的哭訴:自己的女兒一直以來特別聽話、懂事,學(xué)習(xí)成績雖然不是特別拔尖,但是幾乎不怎么讓父母操心。因為家里條件不好,便向?qū)W校申請了貧困補助,但是在學(xué)校補助款發(fā)下來之后,女兒不僅騙父母補助款只有一半,還把另一半補助款藏了起來,用來請班上其他孩子喝飲料、吃零食,孩子父母還是在參加家長會之后才知道女兒的事,當(dāng)時孩子的父親怒不可遏,狠狠打了孩子。
事后母親問女兒為什么要這么做,女兒回答說“我想和他們做朋友,不給他們買吃的,他們就不和我玩了。”后面在母親的追問之下,才知道,女兒除了這次用零食、飲料去和其他孩子“交朋友”之外,在平時還會給他們跑腿,寫作業(yè),就是怕其他孩子不愿意當(dāng)自己的朋友。這位家長想不明白,為什么自己的女兒在和同齡人相處的過程中會這么卑微,她覺得自己的女兒似乎是討好型人格,有些心疼自己的女兒,卻不知道如何改變這種情況。
討好型人格,顧名思義,是指一味“討好”、“取悅”他人,卻唯獨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心思考教育今天就和大家來聊聊,如何判斷孩子是不是“討好型人格”以及如何避免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
二、討好型人格的4種跡象
1. 掩蓋自己,裝作自己與身邊的人一樣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不僅體現(xiàn)在外貌上,更體現(xiàn)在思維上,因此在生活中、工作中、學(xué)習(xí)上,群體中出現(xiàn)不同的意見或者行為是非常常見的行為。
但對于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而言,不同意味著異類,意味著不合群、不被接納,是一種會導(dǎo)致自己被拋棄的危險行為,在他們眼里,自己如果與他人不一樣,會讓他人覺得不舒服,當(dāng)孩子有討好型人格,即便出現(xiàn)了別人說的話自己并不認(rèn)同的情況,他也不會反駁,并且附和對方的想法,違背自己的意志去支持對方,甚至身邊的孩子如果說臟話,那自己也會學(xué)著說,顯得和大家一樣。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徹底忽略。
2. 總是道歉,無法說出“不”
總是過分在意他人的評價,以他人的看法作為評判自己事情做的好不好的標(biāo)準(zhǔn),對自己過于苛責(zé),總是害怕別人會責(zé)怪自己,從而頻繁道歉,或者“來者不拒”,對于別人提出的請求或者當(dāng)別人尋求幫助時,嘴里就是說不出“不”這個字,即使自己不想做、沒時間做也會答應(yīng)別人,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幫別人完成。
這是很強烈的一個警示信號。不能表達自己的真實所想,是很可悲的一個境況。我們需要告訴自己和孩子,我們做自己,沒有什么好“對不起”的。
3、缺乏安全感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往往是缺乏安全感的。這種安全感缺失可能是受家庭的影響,也可能是學(xué)校不健康的同輩關(guān)系造成的。因為缺乏安全感,孩子會擔(dān)心自己被拋棄,而在他們的認(rèn)知里,只有做個懂事、聽話的孩子,做一個讓大家滿意、喜歡的人,才可以“留住”別人。
4、只有被贊美的時候,才能感覺良好
被稱贊的時候,大家心里都是開心的,這樣的情況不論大人小孩都一樣。但是,自己開心的情緒如果只能靠他人的夸獎才能擁有,那就可能出現(xiàn)問題。這相當(dāng)于將對自我的認(rèn)可全部建立在了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上,那么為了讓自己感覺良好,讓自己覺得有價值,孩子會逐步走向取悅他人的道路,靠取悅他人來愉悅自己,獲得成就感。
三、怎樣防止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
擁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會無法準(zhǔn)確識別和表達自己的情緒,對自己的負(fù)面情緒無法接納,很難和他人坦誠溝通,在生活中無法學(xué)會真正的自尊、自愛、自信,在小時候容易被人欺負(fù),將來走上社會也特別容易吃虧,不受別人重視。
那么,父母要如何防止將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成“討好型人格”的人呢?
1、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自尊、自愛
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并加以贊賞和鼓勵,對于孩子做得好的要能給予正面回饋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審視自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并保持下去。當(dāng)孩子的自信心強大時,才會形成自我,才敢于反駁他人的意見,面對與他人意見不同的情況,依然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便是改變討好型人格的第一步。
2、不用情緒“勒索”孩子
有一些家長,為了能讓孩子聽話,總是會說出一些“危言聳聽”的話
“不是讓你不要亂跑嗎!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翅膀硬了,會頂嘴了啊,我們這些年辛辛苦苦白養(yǎng)你了”
“我們只喜歡懂事的孩子,你這么不懂事,我們都不喜歡你!”
這種用情緒勒索孩子的方法從表面上來看,特別好用,孩子為了不被拋棄、被父母喜歡都會選擇“聽話”、“懂事”,可是實際上,孩子并沒有真正的理解父母為什么要讓他這么做,他只是為了不讓父母不滿意而在盲目迎合父母而已,這不過是除了暴力之外,另一種粗暴的 逼迫孩子不得不服從的辦法而已。
在這樣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就容易形成一個思維慣性:我要聽爸爸媽媽的話,讓他們高興,我要聽同伴的話,聽話他們才會喜歡我。這樣我才不會被落下。
這樣的思維慣性會讓小孩子習(xí)慣為身邊每一個人的情緒負(fù)責(zé),小伙伴表情微微有點變化,他就覺得是不是自己說錯話了惹對方不高興了。
身邊氣氛一旦不對,他先檢討是不是自己哪里不對了,以他人的開心為己任……腦子里全都是別人怎么想怎么看,“自己”就漸漸消失不見了。
心思考提醒大家,父母應(yīng)該意識到靠“威脅”的話并不能讓孩子真正的“懂事”,只會讓它們變得唯唯諾諾。如果孩子不聽話, 你可以跟他講道理,做游戲、告訴他后果、或者讓他自己去承擔(dān)結(jié)果……有很多種理性的處理辦法,而不是用情緒勒索孩子。
3、幫助孩子遠(yuǎn)離不健康的同伴關(guān)系
在同輩群體中,孩子年齡比較小,也不知道和同齡人健康的相處方式是什么樣子的,可能自己在討好別人時也并沒有意識到,父母不能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那么在日常中就要對孩子的情緒狀態(tài)多加關(guān)注,在孩子分享與同齡人相處的故事的時候認(rèn)真傾聽,了解他們的相處模式。孩子如果意識到孩子有“討好”傾向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復(fù)盤,他們在和同伴相處時的心理感受
比如,孩子可能會說:
“我想和TA一起玩,但玩的時候總要聽TA的,我其實不太愿意?!?/p>
“我的吃的他每次都要分走一大半,不給的話他就說再也不和我玩了”
“每次都讓我給他們買東西,不給他們買他們就不理我”
......
我們要幫助孩子覺察到他們當(dāng)時的心理感受,并告訴他們,如果自己不舒服,首先應(yīng)該考慮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去迎合別人。
另外,父母可以在家里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故意對孩子提出一些不合情理的要求,然后讓孩子拒絕。當(dāng)孩子拒絕后,這些要求就不能再實施。通過這些有意識的培養(yǎng),就能讓孩子學(xué)會正確判斷他人要求的合理性,按照自己的價值觀來決定是否需要配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