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府時代承認領地所有權的文件為什么叫“安堵狀”?
對接觸過日本戰(zhàn)國題材影視劇或游戲的朋友們來說,日本古代的政治名詞叫“安堵狀”應該不陌生?!鞍捕聽睢笔歉呒夘I主承認下屬領主領地所有權的文件,在日本古代(特別是幕府時代)是常見文件。

“安堵”本來自于中國,是安居的意思,比如“百姓安堵,四民反業(yè)”。不過日本的“安堵狀”中的“安堵”與中國的“安堵”有所不同。那么日本古代(幕府時代)承認領地所有權的文件為什么叫“安堵狀”呢?

在中國隋唐時代,日本開始全面向中國學習。大化二年(646年),日本模仿中國的“均田制”建立了“班田制”,即將國有土地按照戶籍分配。但到了奈良時代后期,日本的“班田制”逐漸衰落并瓦解。

到了平安時代初期,日本朝廷不得不改行“田堵制”。與班田制相比,田堵制不再平均分配土地,而是將土地租給有錢的貴族或者農(nóng)民?!疤锒轮啤币脖环Q為“負名制”,后來則逐漸演變?yōu)槿毡镜摹懊镏啤薄?/p>
而租地的人則在自己租來的土地四周修筑圍墻(堵),這種朝廷租給私人的土地就被稱為“田堵”。平安時代中期,“田堵”逐漸變成租地者的私有土地,,可以實習繼承,“田堵”也就像封建莊園轉(zhuǎn)變。

隨著“田堵”變成了封建莊園,“田堵制”也就變成了“名田制”,而擁有大量“田堵”的人也就被稱為“大名(封建領主)”。封建莊園出現(xiàn)后,原本只是土地邊上圍墻的“堵”也就逐漸演變?yōu)榇竺I地的代名詞。

正因如此,日本此后便將承認大名領地所有權的政治決定稱為“安堵”,即安定領地的意思,而承認領地所有權的文件也就被叫做“安堵狀”。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