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劇《模仿犯》:一次超越原版的本土化改編?


導語
《模仿犯》改編自日本推理女王宮部美雪的同名小說,最初的宣傳看點是《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由吳慷仁、柯佳嬿、林心如等實力派聯(lián)手演繹,耗時3年打造,試圖借一場連環(huán)殺人案,反映社會體制的弊病和人性之惡。在本土化改編的過程中,懸疑氛圍烘托到位,制作精良,但邏輯無法自洽,后半段劇情逐漸崩塌。此外,對“惡”過于專注的探究,反而使人物片面刻板,缺乏深度,無法讓觀眾共情。
——聲視Voisual

《模仿犯》絕對是一流的推理小說,且不說它獲獎無數(shù),有溫暖的底蘊和對社會的批判、反省,單是它獨特的敘事手法,便給讀者驚喜,重復閱讀依然趣味十足。

作為社會派推理小說,它的重點不在于犯罪手法、推理解密的過程,甚至不過多展示犯罪者的心理和目的,而是把犯罪純粹化,罪犯殺人只是為了單純的高興。所以才會在案件曝光后,囂張地喊話媒體,自爆是兇手,狂妄地透露犯案細節(jié),嘲弄警方,甚至大膽做出殺人預告......
犯罪者就像一個演員,受害者是他隨機挑中的對手戲演員,大眾則是看客,他對受害者不會有絲毫愧疚心理。這在講究前因后果的影視作品里是非常規(guī)的,但很符合社會現(xiàn)實。有的犯罪者殺人,就是隨機,不講道理,這點和東野圭吾的《惡意》有異曲同工之處。
2002年,日本首次將《模仿犯》影視化,由中居正廣、木村佳乃主演。原著有1000多頁的文字,描寫了43個各行各業(yè)的人,再加上時間和地點跨度大,整體敘事很龐大,細節(jié)點很多。壓縮成100多分鐘的電影,不僅還原整個事件,還再現(xiàn)了小說里幾乎所有的主要人物,使得整體冗雜,敘述不清,主線單薄、沖突弱化,看得人不明所以。據(jù)說宮部美雪看完很不滿意,首映式?jīng)]看完便提前離場。

2016年,日本再次翻拍《模仿犯》,兩集短劇時長近四小時,宛如一場加長版電影。吸取前作的經(jīng)驗,砍掉了許多支線人物和事件,整體節(jié)奏加強,敘事也更完整??上?,中谷美紀和坂口健太郎兩位主演的演技被詬病,反派罪犯的刻畫也很空泛,尤其是最后將主題落在反派“我是誰”式的自我尋找上,有點過于雞湯。

臺劇《模仿犯》由Netflix出品,制作團隊不可謂不豪華。由《誰是被害者》的制作人曾瀚賢、湯升榮聯(lián)合操刀,并由以《下半場》榮獲臺北電影獎最佳導演的張榮吉和以《噬罪者》入圍金鐘獎6項大獎的張亨如共同執(zhí)導,把控劇本、視覺及美學。再加上吳慷仁、柯佳嬿、林心如這樣的王牌演員陣容,野心直指大獎。
臺版一共10集,對于連環(huán)殺人案的故事主線基本保留。開場就是公園斷掌案,緊接著引出三年前的拋尸案,兇手身份成謎,“模仿犯”的概念呼之欲出。十位女性受害者,八位慘死,紅色的指甲、被綁架的裸尸、滾落的頭顱......畫面血腥,尺度非常大。既營造了兇殺案的慘烈,迎合大眾的獵奇窺探欲,也符合了近年來臺灣懸疑劇一貫的重口味。以視覺的殘忍,映襯社會環(huán)境的黑暗、無序,有點韓劇現(xiàn)實主義反諷那味兒。

另外,臺版遵從原著,以案件為引子,重點還是對人物的塑造。比如由吳慷仁飾演的檢察官郭曉其,是改編后新增的原創(chuàng)角色。原作主視角是一名女記者,和女受害者形成女性主義自我救贖的故事底色。而男性執(zhí)法者形象的加入,尤其是心懷正義,不肯尸位素餐的理想主義者的加入,則彰顯了政法體系在加害者和受害者之間不作為,是對官僚體系的嘲諷。
而林心如飾演的媒體人姚雅慈,則是對原著女記者的補位,她雖然沒有郭曉其那么偉光正,時而游走于灰色地帶,利用輿論掌握流量和公義的雙刃劍,卻仍然守住底線。

當然,臺版《模仿犯》豆瓣評分從8跌至7.4足以說明,它的缺點同樣很明顯。對于喜歡重推理、盤邏輯的觀眾來說,《模仿犯》節(jié)奏緩慢,時而邏輯在線,BUG不斷。前幾集,劇情著重于營造反轉,一只斷掌牽扯出十起連環(huán)殺人案,監(jiān)獄里伏法的犯人并非真兇又為什么自首?真兇究竟是誰?女孩為什么成為受害者?是誰在模仿誰?疑點重重,觀眾的好奇心被高高吊起。
但是導演沒能一鼓作氣,兇手很快亮明身份,卻不是被警察抓到疑點,而是自爆。且在自爆后,直接選擇自殺,這比爛尾劇還要讓觀眾難以接受。反觀原著,女主利用媒體手段,給罪犯引以為傲的殺人手法戴上模仿犯的帽子,逼迫罪犯為了維護“聲譽”不得不自爆。后者在戲劇性和沖突感上,都遠比臺版高明。

本可以有更好的方法處理兇手的暴露和下線,導演為什么選擇如此簡單粗暴?可能是為了更好地迎合本劇的主題,“惡是力量”?!赌7路浮菲鋵嵕褪且粓鲇Э兀瑦合癫《韭釉诔鞘械倪^程。兇手死后,每個人的秘密逐一浮出水面,更多女性尸體接二連三的出現(xiàn)。真正的“模仿犯”并不是一個特定的人,而是那個所有人都是同謀的社會。為什么受害者都是女性?因為她們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她們被傷害,得到的不是憐惜拯救,而是批判和言語上的二次傷害??此剖且粯哆B環(huán)殺人案,實則是對社會冷漠,人性之惡的集體控訴。
這樣的創(chuàng)作理念,在近年來的臺劇里并不少見,比如《我們與惡的距離》和《她和她的她》??上?,主創(chuàng)過于執(zhí)著于丈量人性善惡,原生家庭、輿論操縱、女性地位、法律失聲......什么都想包括,卻什么都沒深挖、聚焦。
作? 者

洋蔥
時常emo
偶爾快樂
主編:栗子
排版:央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