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真是復雜——荒落的讀書筆記(九十五)
書本只是思考的起點。 今天讀完了《理想國》的第三卷,里面主要討論了教育與教育環(huán)境問題。 書里面認為我們應當要給孩子們樹立一個純潔的、不被污染的、正確且積極向上的環(huán)境,在這個環(huán)境下,教育便能夠為統(tǒng)治階級提供各項專業(yè)人才,并保證了個人的“純潔性”。 舉例說明大概就是,一個孩子從小聽英雄史詩知曉正義、聽美好的音樂培養(yǎng)情操、通過體育來鍛煉身心,最后再學習專業(yè)知識來為社會服務。 我們從小到大教育理念,大約也是由此貫徹西方,再從西方人那里學來的。 這個思路不能算差,畢竟也被實踐證明了。 但盡管其具備一定的普適性,但顯然忽略了個體的差異。 他將每個人設定成了一張白紙,教育便是統(tǒng)治者手中的筆,將他們繪制成自己想要的模樣。然而當下的教育也證明了,人并非天生白紙,能在上面繪制的也不僅僅只有教育——還有階級、貧富、社會、媒體等等等等。 所以提出因材施教的孔子是偉大的,但很可惜這玩意不具有普適性,對教育者的要求太高了。 不過有一點盡管他沒有直接表明,但也確實是這么個想法——教育只是統(tǒng)治者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的工具罷了。 這大概便是馭民五策核心,也是焚書坑儒的理由,更是我們的應試教育成為“過濾器”的原因吧? 我們的社會真是復雜,一邊在尋求著教育帶來的直接收益,一邊又在發(fā)掘人性光輝的方向挪動。 盡管事實已經(jīng)證明,推動社會進步的唯一途徑是生產(chǎn)力的提升,但無論提升到哪一步我們又都在開歷史倒車。 在這樣不斷拉扯的過程中,我們還是進步的——這就是我看到想到的。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