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憶故人今總老”,聊聊《中國奇譚·小滿》
小滿則盈,大滿則缺
“小滿者, 物致于此小得盈滿”,直譯過來就是在這個節(jié)氣里,萬物得以初步飽滿,正是從成長到成熟的懵懂階段。

導(dǎo)演以節(jié)氣來命名這集,講的也是關(guān)于成長的故事。叫做“小滿”的孩子跟伙伴在河里玩水時,被一只大鯰魚所驚嚇。而隨著“小滿”年齡的成長,看待周圍的事物也逐漸發(fā)生了變化。

在孩子眼里,普通的鯰魚成為了水怪,這個世界則是個等他去發(fā)掘探索的游樂場??傻人L大,發(fā)現(xiàn)水怪不過是稍大一點的魚;井中的大船不過是一堆廢墟;他撿到的“稀世珍寶”不過是印著畫的銅片。雖然他克服了年少的恐懼,但也失去了年少的純真。

如同我們再也不能撿到根趁手的樹枝,就為自己幻想出一場驚心動魄的冒險;披上家里的床單,就能在爸媽不在的下午獲得仙女的法力。
最終我們都慢慢地成熟長大,卻也都活成了那句古話里的樣子——小滿則盈,大滿則缺。


這種情緒在影片中,則直接表現(xiàn)成主人公走過由“五牛圖”、“斗茶圖”組成的古畫,反映時光的流轉(zhuǎn)和成長的過程。


當(dāng)主人公看到魚店里那條記憶中可怕的大魚被分成三段時,他終于意識到了成長的不可逆,所以才會求著母親不要買這條魚的肉。


最終主角“小滿”似乎意識到了成長的到來,他去看那座井中的大船,發(fā)現(xiàn)不過是一堆廢墟。那塊記憶中璀璨奪目的魚牌,也成為了普通的銅片,我們也成長為今天的我們。


這種對于“成長的遺憾”的表達,也體現(xiàn)在全片的音樂中。
動畫配樂里使用了唐代的各種樂器,尤其是孩子在幻想中的大船上打鬧嬉戲時。整個畫面動作和配樂風(fēng)格試圖營造出一種“雅樂”的效果,篳篥、箜篌、尺八,這些我們在唐詩和古籍中才會讀到的樂器,奏響了跨越千年的音律。

巧妙的是,無論是音樂風(fēng)格還是這些樂器,也都正好對應(yīng)了“小滿則盈,大滿則缺”的主題。就拿尺八來說,這個樂器的名字來自于它的尺寸。最早的尺八管長度是一尺八寸,所以就直接命名為尺八。它在唐代傳入日本,因為是來自天朝上國的樂器,自然理所當(dāng)然的成為了日本“宮廷雅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對于海對岸的中國來說,隨著政權(quán)中心的更迭,時代的發(fā)展。簫、洞簫、南簫等音域更廣,更好掌握的樂器,逐漸代替了尺八的地位。

同樣的故事并不少見,從“吳服”到“和服”,從“魚膾”到“生魚片”,從“角抵”到“相撲”,從“點茶”到“抹茶”。甚至象征日本的櫻花,在日本的《櫻大鑒》里也記載著是由中國傳到日本的。

英文中“China”是瓷器,而“Japan”是漆器,但漆器卻是由中國傳入日本。只是因為到了元明時期,漆器的利潤空間比不上瓷器。才逐漸“下游產(chǎn)業(yè)轉(zhuǎn)移”,成為日本的代表。

正如王安石《漁家傲》里的一句詞:“忽憶故人今總老。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故事中夢里的小滿,接到了水怪還來的球。水怪抽身而去,小滿拿到了球,也告別了童年時光。就像童年的紙飛機,再也飛不回你手里。

你在成長中一路向前探索新的世界,變得更強大更成熟。但你偶然回看,也會發(fā)現(xiàn)年輕時的“故人”已老。光記得少年時有一起玩的伙伴,記得那份開心與興奮。那時的伙伴叫什么,你們在哪玩,卻都如“邯鄲學(xué)步”般,早已想不起最初的樣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