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文明織物間的一粒紐扣:拜占庭與圣索菲亞,從大教堂到清真寺
從地理位置上看,君士坦丁堡扼守黑海入愛琴海的咽喉,也是東方小亞細亞、阿拉伯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一個跳板;其中的圣索菲亞大教堂(清真寺),則是兩種文化交織下的一顆明珠,更像是鑲嵌在歐、亞大地之間兩片不同文明編織出衣飾中的一枚紐扣。
?
自打出生開始,她就不是一個順產(chǎn)的嬰兒——經(jīng)歷過兩次毀滅、數(shù)次坍塌和被洗劫,盡管命運多舛,卻難掩其光輝。
?

?
2020年7月10日,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通過決議,由總統(tǒng)宣布此前作為博物館的伊斯坦布爾圣索菲亞大教堂,于7月24日以清真寺的形式重新開放,并將其管理權移交給土耳其宗教事務國家委員會。
?
從神廟到教堂、從博物館再到清真寺——這座擁有1500年歷史的建筑物每一次發(fā)生功能性角色轉(zhuǎn)變,都會引發(fā)世人的高度關注,其原因在于這座建筑所擁有的雙重宗教、文化、政治與歷史的背景。
?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人士,都將其視作一種多元文化的象征與圖騰。
?
而且,在回顧整個中世紀所留下的藝術遺產(chǎn)時,她本身更是一件難以被忽視的杰作。
?
壹 拜占庭何來?
?
我們先從歷史與地理的經(jīng)緯度對這座建筑誕生的背景作一番了解。
?
早在公元四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前一個半世紀,君士坦丁一世(306年—337年在位)登上了帝國的權力之巔,這位皇帝不僅于313年頒布了米蘭敕令,給予基督教在帝國境內(nèi)的合法地位,并且當他于337年去世前接受了洗禮,成為羅馬帝國第一位基督徒皇帝。
?

?

?
在他的統(tǒng)治時期,為了向東拓展羅馬帝國的影響力,公元330年將帝國的首都從羅馬遷到拜占庭,改名為君士坦丁堡。
?
但這并沒有阻止羅馬帝國分裂的腳步,此后公元395年狄奧多西皇帝駕崩之后,帝國的版圖被正式劃分為東、西兩部分,西羅馬的依然以羅馬城為都城,而東羅馬則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由此開始了所謂的“拜占庭”帝國時期。
?
“拜占庭”帝國是歐洲歷史上最悠久的封建君主制政權,共歷經(jīng)12個朝代、93位皇帝,直到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陷,才宣告滅亡。
?
當這個跨越千年的王朝走向盡頭之際,其西部的意大利已經(jīng)拉開了文藝復興的大幕。一位名叫弗朗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 1420——1492年)的意大利畫家,在1455年完成了這幅杰出的濕壁畫——《君士坦丁之夢》。
?

?
作為文藝復興早期那些勇于探索的杰出畫家中的一員,弗朗西斯卡這幅濕壁畫采用了一套全新的透視、光線以及空間處理技術,讓整幅畫面具有神秘感,同時也有讓人信服的敘事細節(jié)。
?
他利用光線與陰影,營造了一種富有景深變換的舞臺式的效果,手執(zhí)武器的護衛(wèi)站立在帳篷兩側(cè)的陰影中,觀眾的視線自然地被引導于畫中央的主角——睡夢中的君士坦丁一世。
?
盡管他采用了全新的技法為我們呈現(xiàn)出這幕幻景,但卻敘述了一個老故事,故事與剛剛覆亡兩年的“拜占庭”帝國一樣古老:
?
在同敵軍交戰(zhàn)的前夜,君土坦丁夢見一位天使飛臨他的軍帳,展示了代表基督的十字架。此前的羅馬軍旗中的圖騰采用的是鷹的圖案,這來自古羅馬的傳統(tǒng),獲得啟示的君士坦丁在夢醒之后,讓士兵將軍旗以及盾牌上的鷹換作了十字架,并且贏得了勝利,不久后他便頒布了米蘭赦令。
?
君士坦丁一世所贏得的這場戰(zhàn)役名叫“米爾維安大橋之戰(zhàn)”,發(fā)生于公元312年的臺伯河上。他集結(jié)軍隊進攻由自封“奧古斯都”的馬克森提烏斯所守衛(wèi)的羅馬城,雙方都投入了10萬人參與戰(zhàn)斗,最終在通向羅馬城的米爾維安大橋上給后者以重創(chuàng)。
?

?

?
比弗朗西斯卡晚一個世紀的文藝復興盛期大師——拉斐爾也參與創(chuàng)作過類似的系列題材。在他于1520年英年早逝后,他的弟子繼續(xù)完成了這一系列畫作。
?
這些畫作如今保存在梵蒂岡博物館的拉斐爾房間(Raphael Rooms)內(nèi),其中這幅《米爾維安大橋之戰(zhàn)》(The Battleof the Milvian Bridge)便展示了上述戰(zhàn)斗的場面。
?
在同一大廳中,同樣由拉斐爾的弟子們最終完成的這幅《十字架的幻覺》(The Vision of the Cross),從另外一種風格敘述了君士坦丁于夢中受到啟示的故事。
?

?

?
在準備戰(zhàn)斗之前,天空中飛來了幾位護著十字架的天使,右邊飛舞著一條惡龍,其下的光線中有句希臘語銘文:“用這個,所向披靡”。
?
貳 圣索菲亞大教堂與其締造者們
?
從羅馬到君士坦丁堡,其間隔著1376公里的距離,早在君士坦丁一世遷都于此前10個世紀,這兒是古希臘人建立的一座名為拜占庭的小城鎮(zhèn)。
?
我們再從藝術史的角度來回顧下這段時期——公元前7世紀地中海地區(qū)最為發(fā)達的文化霸主,當屬希臘的各個城邦。那時期的古希臘正處于所謂“神話時期”,在藝術風格上處于“古風時期”;
?
而古羅馬人的祖先們,剛從特洛伊逃往亞平寧半島開始在那里定居,到了公元前753年建立了羅馬城。
?
在黑海與愛琴海間這片土地,那時正是古希臘人的勢力范圍。公元前658年,古希臘的一個小城邦——墨伽拉在馬爾馬拉海與博斯普魯斯海峽西面的地岬上,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小鎮(zhèn)——“拜占庭”。
?

?
實際上,無論是君士坦丁時代,還是此后的東羅馬帝國,都沒有使用“拜占庭”來稱呼自己,他們視自己為羅馬的正統(tǒng)繼承者,或者稱作“新羅馬”(Nova Rome),直到十七世紀后的史學家們在研究這段歷史時,開始使用“拜占庭”來稱呼,由此才有了我們所謂的“拜占庭”帝國,在藝術史上也將這一時期歸為“拜占庭風格”。
?
從地理位置上看,君士坦丁堡扼守黑海入愛琴海的咽喉,也是東方小亞細亞、阿拉伯世界與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一個跳板。
?
而其中的圣索菲亞大教堂(拉丁語:Sancta Sophia),則是兩種文化交織下的一顆明珠,也更像是鑲嵌在歐、亞大地之間兩片不同文明織就衣服上的一枚紐扣。
?
這座教堂建于“拜占庭”帝國最為輝煌的時期(第一次黃金時期)——查士丁尼一世時期(Justinian 483——565年,526——565在位),他在位期間阻擋了各個蠻族部隊的侵擾,其所控制的領土面積達到了356萬平方公里,人口最多時達到3400萬,成為當時歐洲經(jīng)濟最為發(fā)達的國家。
?
從其誕生之際,這座“教堂”便一波三折。根據(jù)后人記載,她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為供奉智慧之神索非亞所建的神廟,始建于公元325年,后來在公元五世紀初毀于叛亂;
?
此后皇帝狄奧多西二世下令興建第二所教堂,于415年10月10日落成,但一個多世紀后,依然在一場大火中被燒毀。
?
當?shù)诙烫糜?32年2月被毀后不久,查士丁尼一世就決定興建一所更大更宏偉的教堂。他任用了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和數(shù)學家安提莫斯為建筑師,動用了舉國之力到各處采集物料,其中包括埃及的斑巖、色薩利的綠色大理石、博斯普魯斯海峽地區(qū)的黑石及敘利亞的黃石,甚至,還從以弗所運來了阿耳忒彌斯神廟的古希臘圓柱。
?

?
最終這座教堂于537年12月建成,而其中內(nèi)部裝飾的鑲嵌畫是在查斯丁尼二世在位時(565年-578年)才最終完成。
?
她堪稱拜占庭帝國極盛時代的紀念碑,同時也是東正教的中心教堂。
?
盡管如此重要,但卻命運多舛。
?
726年,拜占庭皇帝利奧三世頒布一系列的詔令抵制偶像崇拜,在隨后展開的毀壞圣像運動中,圣索菲亞大教堂內(nèi)的所有宗教畫像及雕像被移除;
?
此后859年的大火對大教堂造成破壞,而869年1月8日的地震使她的一個半圓頂坍塌,對其修復完后一個世紀,989年10月25日因為強烈地震,破壞了教堂的大圓頂,這次修復持續(xù)了六年時間,才重新開放。
?
再后來,在十字軍東征時期,她又遭受過多次洗劫,在拉丁帝國的占領下,她一度成為了羅馬天主教會的主教座堂;
?
當奧斯曼土耳其人于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后,圣索菲亞大教堂隨即被轉(zhuǎn)換成阿亞索菲亞清真寺。此后到了1935年,第一任土耳其總統(tǒng)才宣布將其改變?yōu)椴┪镳^。
?
叁 拜占庭藝術的風格
?
圣索菲亞大教堂繼承了早期基督教建筑的傳統(tǒng),結(jié)合了西方巴西利卡式教堂和東方集中式圓頂?shù)臉?gòu)造。其東西長77.0米,南北長71.0米。正南入口處有二道門庭,末端有半圓神龕。
?

?
就其圓頂來說,明顯受到古羅馬萬神殿的影響,其中的中央大穹隆距離地面54.8米,直徑為32.6米,通過方拱支承在四個柱墩上。與萬神殿相比,其不同之處在于主圓頂前后,各有一個半圓形小圓頂;為了平衡穹頂?shù)臋M向推力,在南北兩側(cè)各建造了兩個大柱墩來承受其推力。
?
在教堂內(nèi)部,因為穹窿底部被設計了40個窗洞,這不僅減輕了穹頂?shù)闹亓浚覐囊曈X效果上看,從窗洞中涌入的光線為大穹頂制造出一種懸浮、夢幻的色彩,更加增添了教堂的神圣性和莊嚴感。
?
其中用彩色石塊和玻璃所裝飾的鑲嵌壁畫,也體現(xiàn)出拜占庭藝術的風格,這種風格的特點是在內(nèi)容上受到宗教教義的限制,主要描述圣經(jīng)故事,在表現(xiàn)手法上更富于裝飾性、抒情性和象征性。
?

?

?
從以上這幅意大利拉文納的馬賽克鑲嵌畫中,我們可以大致感受下這種風格。這不僅繼承了早期基督教繪畫的傳統(tǒng),而且也是在拜占庭時期,藝術家們將王權神話的一種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