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t做基坑放坡開挖方法及快速生成基坑
一、Revit做基坑放坡開挖方法
1、建立基坑頂與基坑底輪廓參照線,使用地形表面工具通過放置點創(chuàng)建原始平整場地過后的地形(有坐標點可以直接導入)。

2、修改原始地形名稱為:開挖前,階段化:現(xiàn)有類型。

3、使用平整區(qū)域,彈出提示,選擇第一種:創(chuàng)建與現(xiàn)有地形表面完全相同的新地形表面(這樣做的目的在于新創(chuàng)建的地形會在原有地形基礎上進行自動剪切)。

4、選中原有地形,修改此時地形名稱:開挖后,階段:新構(gòu)造(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區(qū)分兩個地形創(chuàng)建的階段化不同),然后通過放置足夠多高程點到基坑頂和基坑底(注意坑頂和坑底高程分別放,這里用高程0m放置到基坑頂四周邊線,高程-3m放置到基坑底四周邊線)

5、放置完基坑頂和基坑底高程點后,這時進入三維查看模型,坡度已經(jīng)形成,查看左邊屬性欄顯示凈剪切/填充:代表挖填方量差值。填充:代表填方。截面:代表挖方。 由于這里只有挖,所以凈剪切/填充=截面。

6、總結(jié):我們來對比下方法之一與方法之二,方法之一采用地形拆分、合并,再用體量計算了挖方,方法之二新建地形基于原始地形通過平整區(qū)域功能,再通過修改地形名稱、階段化,軟件自動給我們計算了兩個地形體積之差計算出了挖方。

7、方法之一采用地形拆分、合并,再用體量計算了挖方,V1=704.218m?

8、方法之二新建地形基于原始地形通過平整區(qū)域功能,再通過修改地形名稱、階段化,軟件自動給我們計算了兩個地形體積之差,計算出了挖方。V2=699.094m?

9、V1與V2作比較,不相等,原因在于通過第二種放置大量高程點的方法,在基坑轉(zhuǎn)角部位無法完美的形成圓滑坡度,造成扣減體積不是很準確。如下圖所示。


二、revit快速基坑開挖方法
使用建模助手【施工模塊】 → 基坑開挖,快速生成帶有斜坡的基坑。
在【管理模塊】的【功能管理】選擇【基坑開挖】功能添加到Revit界面。

使用【基坑開挖】功能,在地形表面上,快速生成帶有斜坡(或無坡度)的基坑。

1.使用【基坑開挖】功能前,需要先使用【生成場地】來生成“地形表面”。

2. 直接用線繪畫為閉合的輪廓線即可生成“地形表面”。

3.可以設置不同面對應的坡度系數(shù)。

4. 生成基坑,并獲得土方量。

BIM建模助手【施工】模塊還有:生成場地,圖轉(zhuǎn)樁基,圖轉(zhuǎn)承臺,基礎墊層,基礎平齊,地下連續(xù)墻,土釘支護,排樁支護,布置構(gòu)造柱,砌體排磚,快速擬建等等181個功能,8大模塊!
建模助手使用地址:https://www.zhbim.com/?source=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