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清雍正帝朱批奏折的風格為什么如此另類?
清朝的雍正帝這幾年在網上有個梗叫“朕就是這樣的漢子”,來自于雍正帝在奏折上的朱批:“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有意思的是,在現(xiàn)存的雍正朱批中,“朕就是這樣的漢子”這樣風格的朱批還不止一道。

比如雍正帝在李衛(wèi)奏折的朱批上寫了:“好事好事!此等事覽而不嘉悅者除非呆皇帝也!”,在給石文焯奏折的朱批則寫了:“喜也憑你,笑也任你,氣也隨你,愧也由你,感也在你,惱也從你,朕從來不會心口相異”,不勝枚舉。那清雍正帝朱批奏折的風格為什么如此另類呢?

在清朝的十二個皇帝(包括關外兩個)中,清雍正帝確實是比較有個性的。但個人的性格只是雍正帝朱批奏折的風格另類的次要原因,因為雍正帝的明發(fā)上諭和正式詔書都是非常正常的,風格一點都不另類。雍正帝奏折朱批的風格如此另類的主要原因是奏折朱批的特殊性。

在明清官員呈遞給皇帝的文書中,數量最多的種類是題奏本章。但題奏本章有兩個讓皇帝感到不爽的特點:第一,題奏本章的內容要以邸報的形式向朝廷公開,這就意味著題奏本章會讓皇帝間接受到輿論的制約。另外,題奏本章的公開性也讓底下官員應對皇帝變得更容易。

第二,題奏本章是由內閣呈送皇帝的,而內閣會先審閱題奏本章的內容并寫出處理草案(票擬),然后將題奏本章和票擬一起送交皇帝。對于題奏本章和內閣的票擬,皇帝只有同意、反對、留中三個選擇。這導致皇帝變相受制于內閣,對外交流的信息渠道也被內閣控制了。

正因如此,明清兩朝的皇帝都會想辦法在題奏本章之外另建獲取信息和命令官員的渠道。明朝皇帝使用的主要辦法是扶持宦官集團和廠衛(wèi),但這個辦法的副作用實在太大,間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清朝的康熙帝在吸取明朝的教訓之后使用了一種辦法——奏折(密折)制度。

奏折制度是指清朝皇帝會授予某些官員“直達天聽”的密奏特權,密奏的奏折既不在朝廷上公開也不經內閣呈遞,奏折的內容只有寫密奏的官員和皇帝知道。皇帝對奏折的處理也不再只有“同意、反對、留中”三個選擇,而是可以詳細充分地寫明自己的看法或下命令,即“朱批”。

因為皇帝對奏折的朱批是不公開的,再加上皇帝在朱批奏折時可以幾乎不受制約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所以清朝皇帝能在對奏折的朱批中充分展現(xiàn)個性。雍正帝是奏折朱批數量最多的清朝皇帝,自然風格也就最為另類。而康熙帝和乾隆帝的朱批風格也不比雍正帝端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