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中學2023屆高考適應性月考卷(五)
試卷解析及答案發(fā)布地址公告
①發(fā)布于微博:橙子輔導1(數(shù)字1)
②發(fā)布于微博:考試研究所 ·
請通過方式①或②快速獲取
以下均為復習備考資及相關練習題,以供使用









《談中國詩》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錢鐘書的生平經(jīng)歷、主要作品以及學術思想。
2.?從段落布局出發(fā),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明確文章大意。
3.?品析錢鐘書涉筆成趣的精妙比喻之文字特點。
4.?掌握中國詩歌的特征并在此前提下比較中西方詩歌異同。
5.?體味文章論證方式中的對比論證與例證法并以此為基礎提升學生寫作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問題探究方法,引導學生將文章劃分層級段落,整體把握作者觀點與主張。
2.?通過布置課堂任務,檢驗學生對于中國詩歌特征的理解程度。
3.?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解讀文章的論證方式,幫助學生學習并運用對比論證及例證法。
三、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1.?激發(fā)學生對于優(yōu)秀中國經(jīng)典詩歌的熱愛之情。
2.?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念,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學情分析】
《談中國詩》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五冊書中的內(nèi)容,因此學生在學習此文章前,已經(jīng)閱讀了一定的文學作品并具有了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引出并復習已學課文(例如《歸園田居》、《登高》)等篇目)的方式加深學生對于中國詩歌特征的理解。
此外,《談中國詩》所屬教學單元是以學習文藝評論和隨筆為主,其內(nèi)容多為理論闡述與論證,理解難度較大。因此,在課堂中除幫助學生掌握文章基本觀點外,還要鼓勵學生參照這些文章的寫法對已學課文進行分析與論說,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提升其文藝評論能力。
【教學重點】
1.由全篇結構入手,引導學生了解作者論證構思之巧妙與語言之精湛。
2.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中國詩的特征并將其與西方詩歌特征進行比較,從而使學生領略中國詩歌藝術的博大精深。
3.引導學生充分掌握并運用對比論證、例證法以及比喻手法等寫作技巧和方法,提升學生寫作能力。
【教學難點】
1.?品味作者比喻手法的運用及其背后所蘊含的言外之意。
2.?作者行文時旁征博引了大量的詩歌及文論,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較為冷僻且理解難度大,因此較難準確把握作者的文學觀點。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問題探究法。
3.?教師點撥法。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材料】
教科書與多媒體投影。
【教學安排】
2課時(本節(jié)課為第一課時。主要內(nèi)容為梳理文義后歸納作者觀點,掌握中國詩特征并在此基礎上與西方詩進行異同比較,以比喻手法為例品讀文章機智雋永之語言。第二課時的主要內(nèi)容是闡述本文行文特點,重點解釋對比論證和例證法并進行寫作練習。)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談起中國詩,相信大家在過去多年的語文學習中,對它已經(jīng)具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那么你們的記憶中還停留著多少中國詩呢?(請學生試著背誦三到四首)在幾位同學的背誦中,我們聽到了來自不同詩派甚至不同朝代的詩歌。我們的中國詩便恰是如此般浩如煙海,燦若星辰。于時代角度而言,有以高超熟練敘事技巧為特征的兩漢樂府詩,以含蘊深厚、形象玲瓏為特征的盛唐詩等;而于詩歌風格角度而言,則有以曹操為代表的古直悲涼、跌宕慷慨之詩風,以李白為代表的縱橫變幻,浪漫恣肆之詩風等。
那么大家在上述詩歌的學習與積累中,是否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中國詩都有著哪些共同的特征呢?(請三到四位學生自由發(fā)言)幾位同學的回答已經(jīng)說出了中國詩的部分特征,但觀點都較為分散,論據(jù)也不夠充分。為了進一步加深大家對于中國詩的理解與認識,就讓我們跟隨著具有“學貫中西”盛名的錢鐘書先生的腳步,一起來探究有關中國詩的諸多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