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癥——放下執(zhí)著
放下執(zhí)著
?
所謂矛盾,是我認為應該如此,必須如此,而實際上卻和想象的結果相反,形成思想沖突。“事實為真”意味對現(xiàn)實的屈服,而不是一味地強求。
一位男性患者存在諸多癥狀,如,害怕異性,害怕被別人關注,擔心對視,也擔心自己會緊張、臉紅、手抖、余光。初中的時候他學習不錯,但有一天卻出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癥狀,突然不敢看語文老師的眼睛,擔心老師覺得他眼神不自然,眼睛發(fā)直,所以他就盡力回避與老師的目光接觸。開始他只是針對語文老師,但后來他發(fā)現(xiàn)和所有的老師在一起都會緊張,為了克服這個問題,他就逼著自己和老師對視,但這樣反倒讓他更加不自然,成績也一天不如一天了。
上大學后雖然學習壓力沒有那么大了,但他卻發(fā)現(xiàn)自己和異性接觸的時候容易緊張,越是喜歡的女孩就越放不開,之后他就想改變自己,他逼著自己多和異性接觸,讓自己多講話。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和異性交往的挫敗后,他更加恐懼和異性的交往。
后來他也做過心理輔導,咨詢師說他心理素質不好,他好像找到了方向,之后就想盡辦法提高自己心理素質,比如,他為了鍛煉自己的膽量,在公交車上朗讀過課文,也在學校的操場上大聲叫過,并且也騎自行車幾千里回老家。雖然這些努力暫時讓他好了一些,但最后他依然是老樣子,該絕望還是絕望,該抑郁還是抑郁。
他注定失敗,因為他尋找的依然是戰(zhàn)勝“癥狀”的方法,他依然沒有對癥狀,沒有對現(xiàn)實臣服。“歸順自然”的意義在于接受事物與自己本來的樣子,恐懼就恐懼,緊張就緊張,余光就余光,不自然就不自然。就好像天冷了要加衣服,水多了會漫出來,這一切都是自然反映,企圖和現(xiàn)實作對只會徒增煩惱。

??? 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很多患者對心理治療的理論了然于心,但依然無法從內(nèi)心掙扎中走出來,就是因為他無法放棄對消除癥狀的執(zhí)著。放下執(zhí)著,簡單來說就是“死了這條心”,但患者卻固執(zhí)地認為這是一種病,既然是病就可以治好。很多患者把癥狀當成病,殊不知,真正的病不在于癥狀,而在于對所謂“正?!钡膱?zhí)念。只有,也只有放棄對去除癥狀的執(zhí)著,才能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才能減輕思想矛盾,進而達到無所住心的目的。
??? 一位男性患者整天擔心自己會被別人害,被人下毒,因此在生活中小心翼翼,擔心得罪任何一個人。他來治療就是讓我?guī)退鉀Q這樣的焦慮。他認為自己就是運氣不好,但人還是很有能力的,如果不是因為癥狀他早就發(fā)財,早就找到漂亮妞了。但因為這個癥狀,他整日活在恐懼和焦慮之中。
??? “死了這條心”就是承認每個人都會死的,或早、或晚,或這樣、或那樣,總歸是無法避免的。因此焦慮是無法消除的,只能帶著“焦慮”去生活。
??? 但他卻依然心存幻想,幻想找到某種神奇的治療方法。所以他往往會對一些宣稱可以立竿見影、保證治愈的廣告很感興趣,或幻想可以用催眠及某種神奇的藥物和儀器可以幫他戰(zhàn)勝癥狀。想必,只有他對“治愈”死心,他才能好好反省自己,才有可能接受一個不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