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對王牌》汪峰Battle華晨宇,兩代歌手對比,何以越來越弱?
最新一期的《王牌對王牌》,幾乎成了汪峰和華晨宇的一對一Battle了。在新老兩代歌手較量的過程中,看到了他們彼此之間的不同之處。

節(jié)目中的Battle
單純比拼游戲的話,顯然是華晨宇贏了。包括耐力、肺活量,汪峰都明顯不及華晨宇。但有一點要注意,華晨宇才剛剛31歲,而1971年出生的汪峰馬上年滿50歲了。人老不以筋骨為能,汪峰在身體機能方面弱于華晨宇也在情理之中。

但汪峰也是有過人之處的,像莫扎特的《G小調(diào)第四十號交響曲》這種音樂都能一聽便知,不得不讓人佩服??梢哉f在音樂理論知識方面,汪峰還是略勝一籌的。在如今的華語樂壇中,能有如此音樂素養(yǎng)的歌手真的不多了。

節(jié)目外的Battle
以上只是兩人在節(jié)目中的對比,那么在節(jié)目之外呢?客觀而言,汪峰擁有著壓倒性的優(yōu)勢。起碼在歌曲的傳唱度方面,現(xiàn)在的華晨宇絕對是望塵莫及。比如說《怒放的生命》、《飛得更高》、《春天里》這些經(jīng)典的歌曲,即便不是汪峰的歌迷,在70后、80后以及90后中也有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shù)摹?/p>
相比之下,華晨宇的歌曲就不那么有傳唱度了。除了粉絲之外,大多數(shù)人幾乎都不太清楚華晨宇到底有什么作品。典型的人紅歌不紅,說起華晨宇這個人,大家都知道。但要問起華晨宇的代表作,相信不少人都會一臉懵,一時間還真想不出來。

汪峰摸爬滾打,華晨宇事半功倍
究其原因,并不是華晨宇的錯,也不是某一位歌手的錯。個人認為是我們的音樂市場出了問題,不知道從什么開始,變得為了追求利益而不擇手段了。
回顧汪峰的成名之路,1994年就組建了“鮑家街43號”樂隊,到了2000年前后才小有名氣。此時的汪峰已經(jīng)快30歲了,是經(jīng)過了多年的摸爬滾打,而后才在華語樂壇有了一席之地。至于后來的大紅大紫,更是幾年之后的事情了。

反觀華晨宇,2013年參加了《快樂男聲》,自此之后人氣一直居高不下。近幾年更是被稱之為華語樂壇的中堅力量,多次在選秀節(jié)目中擔任導師??梢赃@么說,汪峰用十幾年,甚至是二十幾年才得到的地位。華晨宇只用了幾年就拿到了,大概只能用事半功倍來形容了。

大市場與“飯圈”
至于為什么會這樣,道理也很簡單。汪峰能有今天,是經(jīng)過了大市場的檢驗。何為大市場,就是面向整個社會的市場。說實話想被大市場認可并不容易,所以花費的時間也就更久一些。華晨宇就不同了,其也被市場認可了,但這個市場是“飯圈”?!帮埲Α本拖喈斢诂F(xiàn)在的偶像養(yǎng)成類節(jié)目,實力并不是唯一上位的途徑,往往討喜的人設比實力更管用。一旦聚集了一定數(shù)量的粉絲,作品自然就有了市場。因為在粉絲的認知中,偶像的作品就是精品,值得花錢去購買。

但“飯圈”畢竟是一個小圈子,即便粉絲人手一張偶像的專輯,數(shù)量也是相對有限的。于是乎“打投”就應運而生了,“打投”不僅僅是刷榜,還囊括了集資購買明星的周邊產(chǎn)品。當“打投”在“飯圈”大行其道之后,很多粉絲為了支持自己的偶像,便開始“超買”了。說白了,原本一人買一張專輯足矣,但現(xiàn)如今已經(jīng)變成一人買幾張、幾十張、幾百張了。平臺限制個人購買專輯的數(shù)量,就集資雇傭“水軍”購買??偠灾?,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繼而演變成了一條充滿著暴利的產(chǎn)業(yè)鏈。

這樣一來,那些偶像歌手的專輯是大賣了,但真正聽過其歌曲的人卻極少。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對華語樂壇的傷害無疑是巨大的,所以才會有今天的局面。同時也對整個社會也產(chǎn)生了負面的影響,使得大批的青少年沉迷于追星,而且是為了追星瘋狂“氪金”。前兩年有這樣一則新聞,一名粉絲為了追星而債臺高筑。為了還債和繼續(xù)追星,居然從另一名粉絲手中騙取了18萬元,導致被騙粉絲選擇了輕生。
“戲子”成了偶像,但更應該成為榜樣
說句實話,明星這個群體的收入已經(jīng)遠超國民平均所得了,同時還擁有著極高的社會地位。理應成為社會的榜樣,但眼下這種為了經(jīng)濟利益不顧社會責任的行為,確實令人心寒。尤其是明星背后的經(jīng)紀公司,估計眼里只剩下爭名逐利了。

在舊社會,藝人被稱為“戲子”,是一個包含貶義的稱呼。原因是舊社會物資匱乏,而藝人又不參與生產(chǎn)生活的必需品,因此被人看不起。如今藝人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根本原因還是物資充足了,可物資為什么會變得充足了呢?在人類的需求中,物質(zhì)需求是基礎,而精神需求是上層建筑。說白了,人只有吃得飽、穿得暖,才會有心思去聽歌、看戲。在馮小剛的電影《一九四二》中,逃荒的難民為了填飽肚子不惜賣兒賣女。在這種情況下,誰還會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呢?那么吃的、穿的從何來,自然是由各行各業(yè)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因此藝人及其經(jīng)紀公司應該有一顆感恩之心,而不是只認利益,不懂得用正能量去回饋社會。

說華晨宇跟汪峰比是一代不如一代,根本原因并非個人,而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