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天目山(2023年3月26日)
為了早點到天目山,我定了5點55分的鬧鐘,但是聽到鬧鐘醒來時已經(jīng)6點24分了。

我家附近作為馬拉松的起點,每年都會有那么一天,交通受到管制。走不到馬路對面早點店的我不配吃早餐了。
選手們六點多就從四面八方趕過來,然后待會兒還需要劇烈運動,真不容易。

第一次來杭州汽車西站。玻璃的墻面上倒映著對面的建筑和藍天白云,氣派中又有幾分自然。

乘坐去於潛的大巴,上高架,結(jié)果遇到高架上出了什么事開得非常慢。

好不容易到了於潛。
經(jīng)過咨詢,車站里的工作人員用標(biāo)準(zhǔn)的普通話讓我這里等汽車,說是到了會通知的,放心等就可以。還好我多長了個心眼,并沒有全心全意地一邊做自己的事一邊等通知,不然我就是等到??菔癄€也等不到“tianmushan”方向的車的。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工作人員通知時,說的是方言“ティムセ(踢木塞)”。

坐了一個小時左右的大巴,終于到了天目山腳下。然后就開始登山了嗎?

不?然后我花了20元繼續(xù)做景交車上山。
(所以我覺得我這不是登山,而是坐車上山然后步行下山)
景交車開了二十幾分鐘,一路上都是彎彎繞繞的山路,師傅開得又很猛,坐在里面玩的就是心跳。
下了車,走進景區(qū)的后門。

映入眼簾的就是沒完沒了的樹林。
亂樹漸欲迷人眼?




天目山歷代名僧輩出,歷史上相繼建成48座廟宇庵堂,這個半月池就是其中一個叫做“東茅蓬”的廟前面的放生池,因為形似半月,所以叫做半月池。如今廟已不再,空留一池。

遇到一棵格外粗的樹。

正好又遇到五個人,于是我們六個人手拉手圍成一圈,剛剛好可以圍住這棵樹。

經(jīng)過一個建筑物——幻住山房。
幻住菴是元代高僧中峰禪師的坐禪草廬。

一路上能看到很多空洞的樹殼。

也能看到很多倒在地上的樹干。

九龍壁本來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照壁的一種,這里的九龍壁是樹根經(jīng)過千百年來盤根錯節(jié)、相互交織,然后又在雨水沖刷的作用之下形成的自然景觀,因為從橫交錯似九龍攀附,所以被稱為九龍壁。


九龍壁也被欄桿圍住保護起來了。



又經(jīng)過一個寺廟——開山老殿。
開山老殿的前身是元代的獅子正宗禪寺,元仁宗御賜“獅子正宗禪寺”額。當(dāng)時的獅子正宗禪寺香火極盛,名揚國內(nèi)外,印度、日本、高麗等國大批僧人來此參禪問法,拜為祖山。



寺廟門前是一個平臺,能供人休息,還能極目遠望。

有仙飄飄的感覺了。





繼續(xù)往山下走。





和這清澈的泉水在一起拍照留念。



中峰禪師的墓塔。


中峰禪師的墓。

這是草地嗎?

不是,是樹皮上長出來的。



為什么這棵樹叫做大樹王呢?

傳說乾隆皇帝南巡時駕臨天目山,賜封此樹為大樹王。大樹王已經(jīng)在上世紀(jì)三十年代衰亡了,但是至今屹立不倒。

離開大樹王,繼續(xù)往下走。
有一棵新大樹王,高達50米,不過沒辦法拍成照片。






道教大宗張道陵出生、修煉之地!

進去吸吸仙氣。






我不懂為什么有那么多樹枝撐著大石頭,是有什么說法嗎?



一棵樹倒成了直角。





這里是天目山歷代寺僧死后火化超生的地方。

兩棵銀杏樹在秀恩愛,已經(jīng)秀了350年了!



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曾經(jīng)在這里隱居,分《金剛經(jīng)》為32品,著《文集》20卷,撰《正序》10卷、《英華集》20卷,編輯先秦至梁代初期包括130位作者賦、詩、雜文三大類514篇的《文選》30卷。

山腳下有個禪源寺。

怕趕不上公交車,進去之后只是草草地拍了兩張照片就出去了。

在這里等車,等了一個多小時吧(⊙o⊙)…

這是我最后一次不借助任何外力爬山,下山下到一半感覺膝蓋有些痛。
回到家就收到了登山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