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忌諱?

中國古代命名的忌諱
1、名字的避諱
、名字的避諱
名字避諱是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的普遍現(xiàn)象。美洲的印第安人、高加索地區(qū)的阿爾巴
尼亞人、巴拉圭的阿北波尼人、澳大利亞的土人、非洲的祖魯人等一些未開化的民族,古代
的印度、埃及等一些有較高文明程度的民族都有各自的名字避諱。
在原始氏族的觀念中,人名是一個人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一種具有某種超人力量的
符號。他們認(rèn)為,當(dāng)一個人獲知某一個人的名字時,他同時也將得到他一部分力量,這也許
就是避諱產(chǎn)生的根源,也就是說,避諱是在原始人對大自然、對人類自身不理解,并加以神
秘化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
在我國,名字避諱有著很悠久的歷史,并且連續(xù)不斷,代代相續(xù)。據(jù)學(xué)者們考證,漢
語名字的避諱起源于周代。
《左傳》記載魯桓公給太子命名時,向大臣們?nèi)逭髟円庖?,申?/p>
講述了起名不要用國名、山川名、官職名、疾病名、畜牲名、器幣名的道理,因為這些事物
與百姓的關(guān)系密切,用這些事物取名字,會給生活帶來不便。可見古代中國很可能在周代以
前的漫長的蒙昧歷史時期便已存在姓名避諱了。
"名魂相關(guān)"的迷信思想自那時起遺留下來,即便是中國封建時代的高度文明也沒有使
人們認(rèn)識到名字只不過是人的一種代號,
它與它所代表的人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
不應(yīng)該
對它有什么迷信思想。然而,在整個封建時代中,名字的避諱現(xiàn)象層出不窮,愈"避"愈多加
穩(wěn)固為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一部分,甚至被利用為政治上打擊異已的一種手段。
在我國歷史上,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過以下幾種名字避諱。
2、個人諱
、個人諱
個人諱,顧名思義,就是對自己名字的避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一些官僚自恃權(quán)勢,
命令手下人避其名諱,
這叫自諱其名。
這些封建官員,
他們一方面受君主和上級的控制管制,
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為封建帝王及上級諱名諱恥。另一方面,對其下屬、對百姓,他們又改換
成另外一副面孔,盛氣凌人,讓人為他避諱。
這種人,我們最熟悉的例子恐怕是那個"只準(zhǔn)州官放火,不準(zhǔn)百姓點燈"的田登了。由
于"登"和"燈"同音,元宵節(jié)放燈時,他出布告說:"本州島依例放火三日",而不說"放燈三日
",遺笑而今。
南宋的錢良臣也有諱其名,他的小兒子頗聰慧,凡經(jīng)史中有"良臣"二字的,讀時均改
為"爸爸"。一天讀《孟子》
,"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遂將其改讀為"今之所謂爸
爸,古之所謂民賊也。"原想尊敬,反成辱罵了。
還有一位老兄姓趙名宗漢,他把"漢"字據(jù)為已有,規(guī)定下屬及其家人遇到其它地方的"
漢"字,都要改為"兵士"。一天,他老婆去拜羅漢,他兒子正在跟老師學(xué)習(xí)《漢書》
,仆人向
他稟報時說:"夫人請和尚來家供奉十八羅兵士,公子請老師,在教《兵士書》"。
這種自諱其名,其實只是自抬身份罷了。
另一種個人諱是上級長官或有權(quán)有勢者并沒有要求,但一些下級官吏和身份低微的人
敬畏他們的權(quán)勢或為拍馬屁,而避其名諱。
五代時的馮道,歷朝為相。一天他的門客給他講老子的《道德經(jīng)》
,可書的第一句就是
"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話中竟有三處犯諱。為了避諱,門客靈機(jī)一動,將這句話改為"
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令人啼笑皆非。
這種個人諱,在封建社會中并沒有得到禮法的承認(rèn),而且這些官吏的權(quán)勢也有限,并
不像皇帝那樣至高無上。
所以國諱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而這種個人諱的屁股還是可以摸一摸
的,尤其是碰上一些不畏權(quán)勢,敢于犯上的人。
宋朝宣和年間,有一個人名叫徐申干,任常州知府,自諱其名。州屬某邑的一位縣令
一日來稟報,說某事已經(jīng)三次申報州府,未見施行。因為話里出現(xiàn)了一個"申"字,于是除知
府暴跳如雷,大聲喝斥說:"作為縣令,你難道不知道上級知州的名字嗎?是不是想故意侮
辱我?"誰知這位縣令是一位不畏權(quán)勢的人,他馬上大聲回答說:"如果這事申報州夜而不予
答復(fù),我再日報監(jiān)司,如果仍不見批復(fù),我再申報戶部,申報尚書臺,申報中書省,申來申
去,直到身死,我才罷休"。他不管犯不犯諱,雄赳赳地說了一連串的"申"字,這才揚長而
去。這位知州雖然氣得不得了,但也無法定他的罪。
但在封建時代那種等級森嚴(yán)的社會,"為尊者諱"的緊箍咒緊緊鉗住了人們的思想,像
這位縣令的人畢竟是少之又少的,
有些人就因為犯了這些有權(quán)有勢的人的名諱,
而受到了處
罰。
宋代的楊萬里任監(jiān)司,一次出巡察某州,州府的歌妓為他唱"賀新郎"詞。其中有"萬里
云帆何日到",楊萬里聽后馬上插話說:"萬里昨日到"。這使當(dāng)?shù)靥馗械胶芾仟N,便下令
將這位歌妓送往監(jiān)獄。當(dāng)時像這位歌妓一樣命運的人一定數(shù)不勝數(shù)的。
3、家諱
、家諱
家諱,是家族內(nèi)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須在言行、作文章時
避開以此為名的事物。
它其實是國諱的一種延伸,
同好諱一樣是封建等級、
論理觀念的體現(xiàn)。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家族的血親祖先是最重要、最該供奉的。因為這個社會的倫理是
以"已身"為基點,并由此構(gòu)筑社會關(guān)系的。中國人對神、宗教不那么熱烈、虔誠,只是用時
方信,不用時就扔到一邊,但對祖先則懷有十分現(xiàn)實又深厚的感情,有無限的敬仰和本能的
內(nèi)心折服和歸附感。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喜歡打聽對方父母的身份、職業(yè)、地位等,如果
父母身份高、地位高,別人會感到羨慕,自己也會很自豪。如果父母的社會地位低,名望不
好,便會被人瞧不起,自己也常常會有一種自卑感。因此,人人都希望"光完耀祖",不要"
給祖宗臉上抹灰",時時想著"衣錦還鄉(xiāng)",不要讓人罵"忘了祖宗"。
正是出于這種敬祖的思想意識,中國人的家諱思想根深蒂固,即使是現(xiàn)在封建制度早
已推翻的新社會,
我們?nèi)钥山?jīng)常耳聞目睹這樣的現(xiàn)象,
像現(xiàn)在全國各地罵人的詞幾乎不外是
"他媽的","去你媽的",罵別人是兒子、孫子、八代灰孫子。而這些咒罵是最陰損惡毒,為
世人所不齒的,常常會引起對方拳頭相向,甚至拔刀相見,決一生死。
古代時的家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封建禮法的承認(rèn)。
《禮記﹒曲記》
上說"入門而問諱",
就是說到別人家做客之前一定要探明人家避諱什么,
如果你去朋友家作客不小心犯了主人的
諱,好朋友很可能也會反目為仇了。
南齊謝靈超的父親叫鳳。有一次他去拜訪王僧虔,然后又去看他的兒子王慈。王慈正
在練毛筆字。當(dāng)時王氏子都以書法見稱于世。謝靈超看到王慈練字,隨口問道:"你的書法
和虔公比怎么樣啊?"王慈因為他觸犯了家諱,毫不客氣地回敬道:"我和父親相比,猶如以
雞比鳳"。謝靈超因此狼狽而退。
晉朝有個叫王忱的人,一天去看望桓玄,桓玄用酒招待他,王忱因為剛因過藥忌冷酒,
因此叫仆人去"溫酒",誰知桓玄聽后突然不哭起來,原來他的父親叫桓溫,一聽"溫"字就要
痛抽水流涕,王忱討了個沒趣,只好匆匆告辭。
今天的人,恐怕沒有誰因為聽到與父母名字相同的字就痛哭流涕的,在我國古代,這
種事情卻屢見不鮮,這樣的人也因此會獲得別人的尊敬呢?
這種方式也會成為排擠異已、打擊仇敵的一種手段。南朝梁時的殷均,因恬靜好學(xué),
官至國子祭酒。武帝命他聚了永興公主,但永興公主很不喜歡他,每次召入,都命人在墻壁
上寫上地父親的名字,而在古代,這樣的人也是層出不窮的,并以此為榮。
袁德師因為父親名高,便不吃糕這種食物;徐積父因為父親名石,從來不用石器,不
踩石子遇上非過不可的石橋,便讓人背著他跑過去;北宋純市殺純因為父親名公著,便不斷
著作郎;劉溫搜因為父親名岳,便終身不聽音樂,不到嵩月、華山等五岳游玩;韋冀的父親
名樂,由于樂是個多音字,即可讀作音樂的樂,又可讀作快樂的樂,因此韋冀一生中不僅不
聽音樂,不游高山大岳,不飲酒做樂,甚至不參加可以使之"快樂"的活動,真是不可理喻。
最令人惋惜的怕要算唐朝號稱"詩鬼"的李賀了,就因為他父親名叫晉肅,便不能參加
進(jìn)士考試,縱然他才華橫溢,也終無用武之地,終生不得志,27歲便郁郁寡歡而死。韓愈
因此憤而作《諱辯》
,質(zhì)問道:"父親叫晉肅,兒子就不能考進(jìn)士;那如果父親叫仁,兒子豈
不是不能作人了嗎?"但他的這篇文章,卻遭到了士大夫們的攻擊詆毀。
家諱并不全是避父親的諱,也包含避母親的諱,唐代大詩人杜甫被稱為詩圣,一生共
寫了近三千首詩,各種題材十分廣泛,但據(jù)說因其母親名叫海棠,所以他雖寓居海棠頗負(fù)盛
名的四川多年,卻從未寫過海棠詩。
子輩需要避長輩的諱,奴仆也要避開所有主子的諱。北齊的熊安全,一次去見和士開、
徐之才。徐父名熊,和父名安,他因為自己的名字和他們犯講諱,于是將自己的姓,名的第
一個字都改了,自稱為觫觫生。為了討好主子,也不怕自己觸霉頭了。
《紅樓夢》中這樣例子很多。林之孝的女兒原名紅玉,因為犯了寶玉的諱,只好改為
小紅。薜蟠的老婆叫夏金桂,更是厲害。"她在家時,不許人口中帶出'金桂'兩字來,凡人有
不留心,誤道一字者,他便定要苦打重罰才罷。"一日她與香菱說話,香菱不小心忘了忌諱,
金桂的丫環(huán)便說:"你可要死!你怎么叫起姑娘的名字來?"
凡避諱者,都須找一個意義相同的字來代替。司馬遷的父親諱談,
《史記》中因此無一
"談"字,連趙談都改成了趙同,廢棄了編著書字應(yīng)求完備的宗旨。宋代大文學(xué)家蘇東坡因為
諱"申序",向來不為別人作序,如果必須作這類文字,則改為"敘",后覺不妥,又改為"引"。
這種辦法雖然勉強(qiáng)可行,但已經(jīng)明顯地妨礙了文字的準(zhǔn)確性。如避諱"長"字及同"長"相同的
音,琴的長短還可勉強(qiáng)稱為"修短",而腎腸則不能改為"腎修"了。因此那時的人們在避諱問
題上真是費盡了心思。
中國民間流行著這樣一個巧媳婦的故事:有一個巧媳婦的公公叫王九。有一天王九的
朋友張九、李九,一個提著一壺酒,一個拿著韭菜來請他喝酒。因為王九不在家,請這個兒
媳婦代為傳話。等王九回來,兒媳婦對他說:"張三三,李四五,一個提著連盅數(shù),一個拿
著馬蓮菜,來請公公赴宴席。"
好在是個巧媳婦,倒也拐彎抹角地把話傳清楚了。若是遇上一個笨點的媳婦,結(jié)果會
怎樣?傳說一個女人的丈夫親屬中有叫羊、狼、河、蘆等名字的。一次她告訴丈夫在河的對
岸的蘆葦叢中有狼在竊羊時說道:"看呀!在潺潺者的那邊的索索者當(dāng)中,一只嗥號者正在
拖走一只咩咩者。"這恐怕是避家諱的極致了。
家諱也是受法律保護(hù)的。
《唐律》中規(guī)定:凡是官職名稱或府號犯了父祖的諱,不得"
冒榮居之",例如父祖中有叫安的,不得在長安縣任職;父祖名中有"常"的,不得任太常寺
中的官職。如果本人不提出更改而接受了官職,一經(jīng)查出后削去官職,并判一年的刑罰,無
怪乎古時的人對諱咿恐避之不及呢。但比起國諱,家諱中寄寓著對長輩們的親敬、崇仰與懷
念之情,帶有更多的自發(fā)生。
4、圣人諱
、圣人諱
圣諱,指為圣人避諱。圣諱并不像國諱、家諱那樣嚴(yán)格、那樣廣泛。在封建時代,既
有朝廷規(guī)定的圣人諱,又有人們自發(fā)的為圣賢避諱。
有關(guān)朝廷所規(guī)定的圣人諱,最早大概是在宋代,而且這時所說的圣人的范圍大大擴(kuò)大。
它包括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宋代帝王賜封的"至圣先師"孔子以及亞圣孟子,甚至還有周公
等也列入避諱之列。以"道君皇帝"自稱的宋徽宗,迷戀道教,因此把老子也列入避諱之列。
宋大觀四年,為避孔子諱,朝廷規(guī)定改瑕丘縣為瑕縣,龔丘縣為龔縣。因老子名耳,
字伯陽,謚號聃,為避老子名諱,規(guī)定百姓不能用這些字做名字。清朝雍正時也規(guī)定:"孔
孟之名必須回避",凡古書中有此字,必改為缺筆字,甚至,連孔子的母親的名"征在",在
列入避諱之列。統(tǒng)治者如此推崇圣人,無非是想借助其學(xué)說來加強(qiáng)對人民的統(tǒng)治。
在所有的圣人當(dāng)中,其名諱避得最廣泛、時間最久的要數(shù)鼎鼎有名的孔丘了。從宋代
一直到清代,從皇帝表平民百姓,從和面到口頭,無不對這個"丘"字避而遠(yuǎn)之。寫起來或缺
一筆成"斤",或?qū)懽?#34;某",或用朱筆圈之。讀起來或讀為"區(qū)",或讀作"休",不一而足。
雖然孟子說過"諱名不諱姓",因為"姓所同也,名所獨也"。但在實際生活中卻不是這么
一回事了。從宋代起,姓丘的就因為犯了孔子的諱而被迫多掛了一個耳朵,寫作"邱",一直
到五四運動以后,在"打倒孔家店"的呼聲中,一些姓"邱"的學(xué)者才憤憤不平地把這個掛了近
千年的耳朵去掉,重新姓了"丘"。
在民間也有自發(fā)地對圣賢避諱的現(xiàn)象。
宋人鄭誠非常敬仰詩圣孟浩然,有一次他經(jīng)過郢州浩然亭時,感慨地說:"對賢者怎么
能夠直呼其名呢?"于是把浩然亭改為孟亭。
揚州人直到現(xiàn)在還習(xí)慣把蜂蜜叫"蜂糖",原來唐朝時楊密曾在揚州擔(dān)任過地方官,為
了避他的諱而將蜂蜜說成"蜂糖"。
不過這些只是在名諱盛行的封建時代,一些文人雅士的湊熱鬧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