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子時晚子時
明末清初顧炎武的《日知錄》說:“古無所謂‘時’,自漢以下,歷法漸密,于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蓋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用不廢。”古代沒有時辰的說法。東漢以后,歷法逐漸詳細,才把一日分為十二時辰。但不知道出自何人,至今沿用,興盛不衰。 清朝沈涂山的《星平大成》說:“余初不明一‘夜’字,詢諸監(jiān)中友人始知。子正者,今日之早,非昨日之晚也。夜子者,今日之夜,非今日之早也?!蔽以瓉砼磺宄耙埂弊值暮x,詢問監(jiān)中友人才知道:夜間23點之后,屬于當天夜里,而非次日凌晨;0點之后,屬于次日凌晨,就不屬于昨天夜里了。所以,當天0點之前稱昨夜,過了0點,屬于第二天,稱作晨。這段話說明清朝受到了24小時制的影響。 民國韋千里的《千里命稿》說:“俗有所謂‘早子時夜子時’之分別者,乃以晚間十二時前,為本日之夜子時,十二時后,為下日之早子時。此論歷法則或可,論命則萬萬不可。考歷書之稱夜子時,蓋表明節(jié)氣之交換,在夜子時之初(即十二點鐘之前)也,故只有夜子初幾刻幾分,從未言及夜子正幾刻幾分。子時既正,固無所謂夜矣??梢姟埂终撸瑑H包括子時之前段(亥時)耳。后人訛以夜子時為本日之子時,早子時為下一日之子時,且又憑之論命,無怪有毫厘千里之差矣?!边@段話表明,韋千里不認可夜子時與早子時的說法。 古俗今夜23點之后,即為次日,也就是次日的子時。明萬歷年間自鳴鐘開始傳入中國,隨著西方科技的進步,成熟的機械表在清康熙年間才正式出現(xiàn)。19世紀之后,中國出現(xiàn)了仿造西方機械表的行業(yè),說明在清朝中末期,24小時制便逐漸替代了12時辰制,為此,人們也開始爭論不休。按照24小時整齊劃分,午夜0點應(yīng)該就是兩日的交界點,這原本沒錯,但這都是為了人事活動而硬性劃分的時間。如果用于監(jiān)測五行的濃厚,那就不能一刀切,也無法一刀切。那么,今夜23點到0點之間,應(yīng)該算作何日何時?有人稱作昨夜子時和今早子時。正確與否,請往下看。 子午卯酉本是時空樞紐,子午是陰陽轉(zhuǎn)換樞紐,卯酉乃太陽出沒樞紐。夜半過子,陰轉(zhuǎn)陽,兩日節(jié)點;日中過午,陽轉(zhuǎn)陰,白晝節(jié)點;過卯破曉,東方發(fā)白,日出節(jié)點;過酉傍晚,西山映日,日落節(jié)點。 子時,乃一日之始,陰陽交接之樞紐,日與日的分界點。我們知道,日辰不同,時辰不同,日時之間的影響是有差異的。如果把23點至0點看作今夜子時,那就成了“今日之末”。按照12時辰制,今日之末應(yīng)是亥時。亥和子雖都屬水,但其屬性不同,再者,統(tǒng)領(lǐng)它們的日辰也不一樣,因此而產(chǎn)生的五行效應(yīng)更不相同。因此,一日只能有一個子時,且在一日之初。 兩日交界之時,日辰之氣漸次滲透,時辰之氣同樣漸次滲透,一消一息,消者漸失,息者漸長。舉例說明,2021年十月初一,丁巳日,深夜23點左右,巳火之氣越發(fā)微弱,亥水逐漸質(zhì)變,巳亥沖力也越發(fā)微弱。與此同時,次日午火之氣開始滲透進來,子水逐漸滲入,此時子午沖力幾乎可以忽略。23點30分之后,巳火滅,只留余煙。亥水轉(zhuǎn)子水,外在陰轉(zhuǎn)陽,內(nèi)在陽轉(zhuǎn)陰(壬轉(zhuǎn)癸)。與此同時,次日午火始有微光,子水漸強。0點左右,前日巳火灰飛煙滅,今日午火正式明亮。 由此可知,時間概念可以被人為地硬性劃分,但其蘊含的五行因素卻不能被整齊地分割。其實,這也正符合大自然規(guī)律,就像連續(xù)不斷的土壤一樣,土質(zhì)完全改變也需要一個過程,絕不可能戛然而止。那么,有人問了,如果生于十月初一夜里23點30分,是算作初一呢,還是初二?辦理身份證,平時過生日,屬于人事活動,當然應(yīng)該以普遍認可的初一為準。如果推算命運,那就繁瑣了,既要查看初一,也要查看初二。因為他具備了兩日之氣,需要把兩日的五行信息統(tǒng)一起來,才能給出最后的結(jié)論。 根據(jù)經(jīng)驗,凡是橫跨兩日交界點出生的人,不但八字很難算準,而且命運多有曲折。尤其出生在戌亥兩日交界點、子丑兩日交界點、卯辰兩日交界點。 凡是橫跨兩年兩月交界點的人(立春日出生),不但八字很難算準,而且,命運多有曲折,尤其婚姻。 凡是橫跨兩月交界點的人(除立春外,出生在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八字很難算準。至于命運如何,截至目前,我親眼看到的還不多,不能妄論。 轉(zhuǎn)載自:
貞吉網(wǎng)
???
論夜子時與早子時之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