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島:少冰,半份火山不加糖
這,是一座暴烈的火山島。

亞歐大陸的另一端,北極圈的寒風之中,北大西洋的怒濤之上,那里是被稱為“世界盡頭”的國度冰島,(草帽山/Kirkjufell,冰島標志性的自然風光,形似草帽而得名,攝影師@高承)
▼

天地之間,杳無人跡的荒蕪仿佛被時間遺忘,
(請橫屏觀看,極光下的蝙蝠山/Vestrahorn,形似展翅的蝙蝠得名,攝影師@賀進一)
▼

世間繁華,與我無關,
(請橫屏觀看,索斯莫克山谷自然保護區(qū)/Tórsm?rk中的峽谷,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人世紛擾,與我無關,
(雷尼斯黑沙灘/Reynisfjara,圖片來源@Business Iceland)
▼

然而最荒蕪的土地上,卻誕生了世界上最讓旅行者向往的國度之一,它地處北極圈,冬季最冷月均溫卻不低于-3°C,比同緯度的許多地方都要更溫暖。(陽光直射冰洞,彷佛將冰點燃;對比我國,東北最冷月均溫維持在-2℃至-25℃,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它遠離世界,卻擁有高達6.8萬美元的人均GDP,被聯(lián)合國評為世界上人類發(fā)展指數(shù)最高的國家之一,(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近五年,冰島在人類發(fā)展指數(shù)排名中常居前三,攝影師@張力視覺)
▼

冰島,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
(冰島地理位置示意,冰島與北京的直線飛行距離約7800公里,制圖@松楠/星球研究所)
▼


01 烈焰冰川
冰島在歐洲曾是個神秘的傳說,公元9世紀,相傳有人在海上遇險,意外漂流到了一座無人島上,那里風雪交加、氣候極寒,土地像冰封了一樣,后世將其稱之為“冰島(Iceland)”,(瓦特納冰川,星際穿越中“冰之星球”拍攝地點,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然而,“冰島”并不僅僅是一座島,它的下方是峰巒重疊的海底山脈,
(冰島海底地形示意,海底山脈從北冰洋一直延伸到非洲南端,長達約16000公里,是為“大西洋中脊”,制圖@松楠/星球研究所)
▼

數(shù)千萬年前,北美板塊與歐亞板塊逐漸分離,巖漿沿著裂縫不斷上涌,直至沖破海面,冰島就此在烈焰中誕生。
(冰島的誕生,2500萬年前,巨型地幔柱對流至板塊下方形成巨量的巖漿,借助洋中脊不斷噴發(fā),制圖@杜睿&松楠&李三連/星球研究所)
▼

這,是一座暴烈的火山島,10.3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與江蘇省相當卻有30多座火山系統(tǒng)橫貫全島,共同組成全島地勢最高、最危險的地段,
(冰島火山分布示意,火山走向與洋中脊相當,呈西南-東北橫貫冰島,制圖@松楠/星球研究所)
▼

冰島最大的火山——巴達本加火山(Bardarbunga)海拔2009米,覆蓋面積高達2500平方公里相當于香港的總面積,
(2021年冰島雷克雅內斯半島的法格拉達爾火山/Fagradalsfjall爆發(fā),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然而誕生于烈焰的國度同樣也誕生于寒冰,冰島地處北極圈,寒冷的冰川是這里的另一個統(tǒng)治者,當冰遇上火一場戰(zhàn)爭勢必打響,
(請橫屏觀看,蝙蝠山,晚霞照亮了雨云若混沌初開,冰與火之歌即將奏響,攝影師@沈霖 )
▼

冰川以厚重的冰體“鎮(zhèn)壓”火山,并宣示自己的主權,面積高達8100平方公里、相當于半個北京市的冰島最大冰川瓦特納冰川(Vatnajokull),獨自力壓七座火山,冰體平均厚度380米。
(瓦特納冰川,冰舌張牙舞爪,攝影師@羅杰)
▼

狂傲的火山逐漸被冰川削出尖銳的棱角,山勢嶙峋。
(瓦特納冰川,攝影師@高承)
▼

冰川勢力最大時曾覆蓋冰島全境,海邊的陸地也被侵蝕出狹長的峽灣,
(西峽灣的其中一個觀景點Kambsnes,圖片來源@Business Iceland)
▼

但火山并不甘愿就此屈服,它們猶如一群瘋狂的炮手,通過一場又一場的火山爆發(fā),在冰封大地上打開了一座又一座的突破口,來自地心的大量熔巖自突破口一涌而上,迅速吞噬冰川?;鹕綅u開始展現(xiàn)自己真正的實力,
(2022年8月,梅拉達里爾火山爆發(fā),熔巖從300米長的裂縫中不斷涌出,攝影師@丁亦然)
▼

火山,還擅長突襲,它們潛伏在平靜的海面下,在敵人毫無防備之時突然爆發(fā),造出一座新的島嶼,開拓自己的新領地,
(赫馬島,1973年島上火山噴發(fā),持續(xù)爆發(fā)近半年后形成一個新的火山錐埃爾費爾Eldfell,冰島語直譯就是“火山”,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火山的兵器——熱能,使冰川最為畏懼厚實的冰體被融化成水,自山頂飛流直下,形成磅礴的瀑布景觀,
(春夏兩季的秘密瀑布/Gljufrabui,攝影師@劉白&李永男風光旅游攝影)
▼


冰川融水從火山的領地墜落,沿著地勢在山坡、平原淌流成河,形成密布的水網(wǎng),
(溪流在平原上流淌,像一條秋日“辮子”,攝影師@蘇鐵)
▼

還有的則與大氣降水一起,在火山口匯聚成湖,
(冰島東南部的火山口湖,攝影師@Henry Liu)
▼

至此,烈焰與冰川的博弈逐漸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在冰島留下了壯美的:
冰
冰冰冰
冰冰冰冰冰
火山火山火山火山
(請橫屏觀看,斯奈菲爾火山,典型的冰下火山,攝影師@劉白)
▼

冰火之戰(zhàn)逐漸停歇,冰島也開始露出它更多的狂野樣貌,數(shù)千萬年來巖漿噴出地表后經(jīng)冷卻與收縮形成了獨特的柱狀節(jié)理,
(斯瓦蒂瀑布,峭壁上多是六邊形柱狀節(jié)理,攝影師@賀進一)
▼

火山孕育的另一些巖石則暴露在海岸邊,經(jīng)流水磨蝕,破碎成細小的黑沙,鋪成少見的黑色沙灘,任由浪花肆意拍打。烈焰與冰川的爭斗最終在流水和碎沙中走向終曲之章。
(迪霍拉里海岬黑沙灘,攝影師@afun阿方)
▼

但是,這片如此暴烈的土地真的適合人類嗎?

02 極地生機
公元9世紀,一位住在挪威沿岸的酋長,殷格·亞納遜(Ingólfur Arnarson)由于殺害同胞被流放,在北歐無處容身,只得孤注一擲,率領親信揚帆遠航,期冀能找到傳說中的“冰島”,作為他新的家園,
(法羅群島,介于挪威海和北大西洋中間,很長時間被誤以為是傳說中的冰島,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公元874年,殷格在一座“冒煙的海灣”靠岸,“煙”實際上是水蒸汽,這座火山島全境分布800余處大型溫泉,炙熱的巖漿將水體加熱,四處冒著熱騰騰的蒸汽。而“冒煙的海灣”,音譯便是雷克雅未克,也即后來的冰島首都。
(史托克間歇泉/Strokkur,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然而,殷格發(fā)現(xiàn)“冰島”并不冰,從墨西哥灣北上的北大西洋暖流流經(jīng)冰島西南部,使其沿海一帶氣候相對溫暖,雷克雅未克甚至恰好是全境最暖的地區(qū)之一。
(北大西洋洋流示意,冰島屬于寒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季氣溫在3°C~-3°C之間,夏季則是15°C~8°C。制圖@松楠/星球研究所)
▼

寒與暖,直接決定了人類生存的可能性,而在更大的氣候背景上,此時正逢中世紀暖期。巍峨的冰川,化作融水帶來大量的淡水資源,青草、灌木在島內各處肆意生長,植被覆蓋率高達60%以上,
(冰島可愛的生靈:羊、北極海鸚、北極狐,攝影師@請叫我安大俠&視覺中國&BusinessIceland)
▼



殷格看著眼前生機勃勃的景象,決定在此定居,人們砍伐樹木,建造房屋,又劈材燒火取暖,并將寬廣的草地劃成一片片牧場,飼養(yǎng)羊群、牛群。
(冰島中世紀草皮屋,一般由主屋、側屋、谷倉、農場構成,攝影師@高旭飛)
▼

冰島的事跡逐漸在歐洲傳開,不少北歐、愛爾蘭、蘇格蘭北部的居民,同樣渴望一片沒有紛亂的新家園,冰島成了最佳目標,他們紛紛遠渡重洋來到冰島,搶占最宜居的定居點。
(猜猜冰島哪里最宜居?末次冰期后冰島冰川退化,如今只占11%國土面積,制圖@松楠/星球研究所)
▼


沿海平原地區(qū)氣候溫暖,山坡平緩、河流密集,人們既能放牧,也能開拓農田,種植大麥、燕麥等谷物。
(請橫屏觀看,南部的維克/Vik,山坡可放牧,平原宜農耕,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峽灣地區(qū)平原較為狹小,卻有曲折的海岸線,人們依山而居、面朝大海,打漁為生。
(伊薩菲厄澤市/ísafjarearb?r,攝影師@羅杰)
▼

公元10至12世紀,人們逐步從沿海向內陸高原擴張,在陡峭的山地放牧養(yǎng)羊。
(菲約德勒姆冰河/J?kulsá á Fj?llum,冰島第二長河,受冰川洪水沖蝕形成的峽谷,攝影師@閉眼緘默)
▼

在動蕩的裂谷商議國事,
(辛格韋德利大裂谷/Thingvellir,公元930年起人們夏季在此聚集,組織議會,奠基了冰島的民主議會制度,攝影師@請叫我安大俠)
▼

短短兩個世紀,冰島從一座無人島變?yōu)橐蛔鶕碛袛?shù)萬人口的新興國度,然而公元13世紀一場毀滅性的天災從此將這座小島的命運推向另一個方向?!”谙矶鴣?。冰川自北極圈向低緯度地區(qū)擴張,冰島氣溫大幅度下降。
(請橫屏觀看,冰島南部Dyrhólaey海岬,如一片了無生機的冰封大地,攝影師@吳鄴霖)
▼

植物因低溫而生長緩慢,大面積的農田、草場在人們過度伐木與放牧后深陷水土流失的惡循環(huán),大量的牲口、人口在饑荒中死亡,
(冰島中部高原地區(qū),大面積的荒地,攝影師@羅杰)
▼

天災毫無預警地爆發(fā),這時人們才意識到人類從未真正擁有過這片土地,烈焰與冰川又帶來更沉重的一擊,冰島大部分的火山都被積壓在冰川之下,火山自內部將冰川融化,一旦火山爆發(fā)不僅觸發(fā)一系列的地震、滑坡、泥石流,還會造成冰湖潰決、冰河上漲。導致大規(guī)模洪水泛濫,
(冰川洪水內部結構示意,冰島稱這種災難為“冰川奔流(j?kulhlaups)”,洪荒進一步加劇水土流失問題,制圖@杜睿/星球研究所)
▼

兩個世紀構建起來的人類文明眼看即將走向消亡,冰島,前路何在?

03 融入世界
冰島國土全境10.3萬平方公里,然而適宜發(fā)展農耕的土地只有3%,土地貧瘠像一場慢性病,在絕望中將人扼殺。
(小冰期期間尤其饑荒頻發(fā),攝影師@高旭飛)
▼

幸運的是,冰島還有海洋,全島4970公里的海岸線綿延,洋流將營養(yǎng)物質集中到淺海域吸引了大量的魚群,人們順應自然的變化,夏季草木生長旺盛時放牧,冬季隨魚群繁殖季出海打漁,19世紀,冰島靠著有限的自然資源,在一種自給自足的模式中生存了下來。
(西峽灣/Westfjords,攝影師@羅杰)
▼

然而,這樣的生存模式宛如身居“孤島”,這片土地的資源始終太有限,冰島知道自己必須將目光放得更遠,走入世界。海的另一端,有個國家與冰島同樣寒冷——挪威,冰島向其運送羊毛、紡織品、魚干,以交換糧食、木材、食鹽。
(魚干,冰島諾貝爾文學家拉克斯內斯曾感嘆,人生到頭來最重要的只有咸魚干,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往東,還有1000多海里外的英國,冰島向其運輸魚油作為燃料,英國人也偏愛將肥美白嫩的鱈魚做料理。魚,搖身一變,成了冰島最重要的商品,漁業(yè)自此成為冰島的支柱產業(yè)。
(胡薩維克觀鯨場景,1958年至1976年冰島曾三次為鱈魚捕撈權與英國發(fā)生戰(zhàn)爭,攝影師@高承)
▼

往西,近1萬海里外還有美國,二戰(zhàn)期間,隨著美英盟軍與德軍的海上爭霸,北大西洋航道的重要性也逐漸提高,冰島正處北大西洋北端。占領冰島相當于掌控部分制海權,交通優(yōu)勢逐漸凸顯,
(雷克雅未克國內機場,二戰(zhàn)時由英軍所建;英軍撤離后,美國在冰島駐扎至2006年,后簽訂協(xié)議承擔冰島的軍事防務責任,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當“孤島”選擇走入世界,冰島成功突破曾經(jīng)自給自足的模式,飛速趕上了一個全球化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一條冰島的魚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來自各地的商品也都可進口到冰島。
(美軍駐兵期間修筑大量的公路、橋梁,加強了冰島沿岸市鎮(zhèn)與首都的聯(lián)系,攝影師@Henry Liu)
▼

但與世界的聯(lián)結也將冰島置于一個新的困境,一旦世界的局勢發(fā)生變動,冰島也必然受到?jīng)_擊,1973年國際石油危機爆發(fā),狂飆的油價讓冰島意識到必須開拓屬于自己的資源,
(暴風雪中的大卡車,由于冬季漫長、天氣反復,20世紀冰島最大的進口依賴為化石燃料,攝影師@張力視覺)
▼

縱觀冰島全境,中央高原并不宜居。然而充沛的水流從山坡往低處傾泄,其高差形成了強大的水力利于發(fā)電。
(眾神瀑布/Godafoss,攝影師@高承)
▼

火山帶最為危險,然而其內部潛藏龐大的熱能足以推動發(fā)電機發(fā)電,熱水還能供人們作為日常用水,地熱大大改善了冰島人的生活空間。
(冰島地熱使用情況示意,制圖@杜睿/星球研究所)
▼

水力和地熱,兩者既不會破壞土地,又可再生循環(huán),為冰島帶來源源不絕的電力,從而成為20世紀冰島最重要的自然資源。
于是,冰島以豐富又低廉的能源供應,吸引跨國企業(yè)前來設廠,高耗能的電解鋁加工業(yè)尤其有優(yōu)勢,以冶煉為主的制造業(yè)逐漸成為冰島新興產業(yè),
(斯瓦新基地熱電站,目前冰島有三座電解鋁廠,每年生產約80萬噸的產量,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世界逐漸注意到冰島這個小國,這里既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經(jīng)濟潛力,還有壯美的自然風光。
昔日的荒蕪之地,如今被人們無處安放的幻想填滿,這里可以是外星、是末日、是世界盡頭,人們不惜漂洋過海只為一睹奇景。冰島的旅游業(yè)開始崛起。
(請橫屏觀看,洞穴極光,2019年疫情前冰島的游客總數(shù)達220萬,相當于冰島人口的6倍,攝影師@蘇鐵)
▼

旅游業(yè)、制造業(yè),與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支柱漁業(yè)共同組成冰島三大產業(yè),冰島成功在有限的自然條件中找到自身的經(jīng)濟發(fā)展模式。
(冰島主要貨物出口金額,制圖@杜睿/星球研究所)
▼

如今,冰島將眼光望向北極圈,龐大的海冰底下藏著,全球18%的石油及30%的天然氣極具工業(yè)、商貿發(fā)展?jié)摿Α?/p>
(北極海豹,如今北極已有旅游團定期觀光,攝影師@陳彬彬)
▼

曾經(jīng)北冰洋大面積冰封,然而隨著全球變暖海冰逐漸融化,一條更快、更短、更便捷的北極航道即將全面通航,冰島有望成為重要的中轉據(jù)點。
(歐亞航道與北極航道對比示意,中國與歐洲的航運最大的堵塞點在蘇伊士運河,往北取道北冰洋將是更快捷的選擇,制圖@松楠/星球研究所)
▼

似乎一切向好,但事物總有另一面。
全球變暖導致冰川大規(guī)模融化,冰島的海平面每年正在以3mm的速度上升,海洋生態(tài)平衡也開始受到影響。
(斯奈山半島的格倫達菲厄澤/Grundarfj?reur,冰川融化直接受影響的將是最宜居的沿海平原,攝影師@丁亦然)
▼

在更美好的未來到來以前,冰島似乎還需要面對更多的危機,未來,冰島會更好嗎?

04 冷暖人間
2023年冰島人口總數(shù)為37萬,其中有24萬人集中居住在首都區(qū),人口分布極不均衡,
(凱德靈加火山/Kerlingarfj?ll,地廣人稀也成了典型的冰島印象,攝影師@Henry Liu)
▼

19世紀起,冰島發(fā)展出相對完善的福利體系讓冰島人在一生中,無論面對疾病、失業(yè)、養(yǎng)老都有所保障,
(冰島政府財政支出結構示意,國民福利占了最大的比重,制圖@杜睿/星球研究所)
▼

但作為一個自然災害極其頻繁的國家,冰島能做的始終有限,這座小島自誕生起,注定要受極地的規(guī)律所支配。
由于地處北極圈,每年秋分后冰島的白晝隨之縮短,取而代之的是漫長的冬夜。
(請橫屏觀看,雙月虹、極光、北斗七星一同點亮冰島夜空,攝影師@蘇鐵)
▼

相反的,春分以后,冰島的白晝逐漸長于夜晚,6月份有若干天日照長達21小時,甚至到了午夜還是陽光普照。
(午夜陽光中的黃金瀑布/Gullfoss,攝影師@李永男風光旅游攝影)
▼

冰島人的生活,如同游離于光影之間。12月冰島的白晝,只有短短的4個半小時,如今,3月份,冰島的白晝開始變長,早上9點東部最先被陽光照亮。
(冰島南部Stapafell雪山下小房子,攝影師@劉白)
▼

上午11點,正是忙碌的時刻,每年1月下旬至5月份,魚群沿著洋流來到南海岸產卵,再往西邊游動,自然的規(guī)律貫穿古今,冰島人的生活也一如既往。
(阿庫雷里/Akureyri,冰島北部最大的城市,攝影師@張銘?。?/p>
▼

中午12點,也許會有一場風雪不期而遇,孩子歡樂地在雪地里玩耍。
(冰島天氣變化無常,暴風雪、陰雨已是司空見慣,攝影師@丁亦然)
▼

下午2點的陽光明媚,多變的天氣讓人們更懂得把握當下,旅人們喜歡在這個時段開車環(huán)島,泡溫泉、逛冰洞,盡情享受陽光。
(冰島冰洞,攝影師@李永男風光旅游攝影)
▼

下午4點鐘,高聳的山崖無人打擾,冰島將大面積脆弱的土地,劃為自然保護區(qū),任由萬物自由生長。
(請橫屏觀看,彩云下的草帽山,屬于斯奈菲爾冰川國家公園的一部分,攝影師@郭家豪)
▼

傍晚5點,人們陸續(xù)下班回家,當工作結束,生活正要開始,街道、商店逐漸熱鬧起來,餐廳也開始傳出嘈雜的聲響。
(雷克雅未克街景,遠處高塔般的建筑為哈爾格林姆斯大教堂,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黑夜來的很快,冰島的“夜”生活也來的很早,晚上8點,無論是聚餐、泡吧、演唱會,或是宅在家,冰島人有漫長的冬夜能夠盡情揮灑。
(雷克雅未克的圣誕節(jié),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城市,正值喧鬧的時刻,遙遠的中部山地早已萬籟俱寂。晚上10點鐘,只剩流水發(fā)出輕微的聲響,
(斯科加瀑布/Skógafoss,攝影師@劉白)
▼

午夜時分,人們把燈一一關上,當冰島再度陷入黑夜,一場天籟之光正將夜空點亮。
1.5億公里外“吹來”的太陽風被地球磁場引入南北兩極,與大氣碰撞產生了極光,那瞬息間迸發(fā)的閃光,或許就如每一個冰島人所能擁有的瞬息的當下。
(極光“眾神舞動”,攝影師@蘇鐵)
▼


本文創(chuàng)作團隊
撰文:夏加爾編輯:所長
圖片:龍世杰設計:杜睿&李三連
地圖:松楠
審校:云舞空城&清流&吳昕恬
封面攝影師:高承&張銘琛
審核專家
復旦大學北歐中心研究員 陳靚教授
特別鳴謝
冰島駐華大使館
注:
[1] 本文地名采用冰島語音譯,圖注名稱以中文優(yōu)先,其次是英語、冰島語。
[2] 本文第二章古代相關的內容分別參考冰島史書The Book of Icelanders(íslendingabók)及The Book of Settlement(Landnámabók),神話部分無明確年代記載。
【參考文獻】
[1]Denk, T. (2011) “ Introduction to the Nature and Geology of Iceland,” in Late Cainozoic Floras of Iceland: 15 million years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e history in the northern North Atlantic. Dordrecht: Springer Netherland.
[2]Karlsson, G. (2003) The history of Iceland. Minneapolis: Univ. of Minnesota Press.
[3]Celli, N.L. et al. (2021) “The tilted iceland plume and its effect on the North Atlantic Evolution and magmatism,”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569, p. 117048. Available at: https://doi.org/10.1016/j.epsl.2021.117048.
[4]Bj?rnsson, Helgi & Pálsson, Finnur. (2008). Icelandic glaciers. J?kull. 58.
[5]“Man against volcano : The eruption on Heimaey, Vestmannaeyjar, Iceland” (1983). Available at: https://doi.org/10.3133/7000025.
[6]Jóhannesson, T. (2010) Agriculture in Iceland Cond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Iceland.
[7]劉立群.列國志:冰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05).
[8]Iceland Land Cover Country Fact Sheet 2012 (2021)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9]Soil erosion in Iceland (2001).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10]Soil erosion in Iceland (2001).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11]Júlíusson, á.D. (2020) “Agricultural growth in a cold climate: The case of iceland in 1800–1850,” Scandinav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69(3), pp. 217–232. Available at: https://doi.org/10.1080/03585522.2020.1788985.
[12]Trade POLICY REVIEW mechanism Iceland report by the Government (1994).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星球研究所
以地理的視角,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