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界的工作方式

引子
什么是結界?我想,曾今住在的各位——甚至是各代博麗的巫女都不能準確回答。放眼幻想鄉(xiāng)之中,雖然可以自由出入結界之境者至少有數(shù)十位,但在其中,能真正說明結界具體工作方式的,可能只有一位。
那就是博麗大結界、虛幻與現(xiàn)實的境界的創(chuàng)建者,八云紫。
幸運的是,鄙人因為某種原因得到了結界工作方式的具體流程——或者是說相當直觀的解釋?,F(xiàn)在幻想鄉(xiāng)勢力已然垂暮,因此我決定將這工作方式寫出來,以作留念。且讓目前仍然存活在幻想鄉(xiāng)的各位能夠享受到自己應得的獲知權。在本文中,我將解釋以下問題:
幻想鄉(xiāng)的結界是如何工作的
幻想鄉(xiāng)本身與外界的聯(lián)系
其他子空間的入口
這些概念我會在后文一一介紹。
正文
幻想鄉(xiāng)有兩個出入口:博麗神社和西部邊境,兩者相距大概6千米左右。目前看來,我們有理由將地球表面的局部看做是一個平面,博麗神社和西部邊境幻想鄉(xiāng)入口的位置如圖所示:

當然,這個圖是大多數(shù)人心中認為的——雖然實際上并不是這樣子,不過我依然可以憑借這幅圖來說明一些事實:
幻想鄉(xiāng)有兩個出入口——事實上月都不止兩個,后戶之國,夢世界也不止兩個,但都是雙數(shù),且平時都是關閉的。(就像幻想鄉(xiāng)一樣)
當入口是關閉的時候,我們在入口附近徘徊,并不會有什么事發(fā)生,但是如果入口是開啟的話,在入口附近徘徊可能可以實現(xiàn)幻想鄉(xiāng)和外界的穿越。
這兩個事實除了一些細節(jié)之外都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到底是怎么樣的徘徊才會導致普通人到幻想鄉(xiāng)的穿越呢?或者說是幻想入者的現(xiàn)代入呢?事實上,有相當大一部分時間,特別是在大結界創(chuàng)建之前,神社的入口是始終存在的,但是真正有緣能夠幻想入的外界人不多,依靠稗田家族的記載,當時的神社附近長這個樣子:

其中這條奇怪的圍道狀記號是人們開辟的小路??梢钥吹揭话闳藗兘涍^博麗神社一般是從東邊經過的——因為博麗神社在外界的西面是斷崖,再西邊就是陡峭的山嶺,即使以現(xiàn)在的人力依然難以通過。但是——如果僅僅只在博麗神社的東面徘徊的話——離進入幻想鄉(xiāng)仍然后一段距離,況且,大多數(shù)人來到幻想鄉(xiāng)的地點都是森林,與博麗神社的位置可是相差了好幾千米。
所以,到底什么是進入幻想鄉(xiāng)的重要條件,兩個大結界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說到大結界,我們印象中肯定會是這個場景——

這個結界模型符合所有人對結界/幻想鄉(xiāng)的認知,無論是博麗的巫女還是紅魔館的當家,又或者是外界好猜測之人,都服從他們的認知。在一段時間以前,曾經有過幻想入文學題材作品在外界流行,有極少數(shù)作品甚至出現(xiàn)了“幻想鄉(xiāng)”一詞,但是他們對大結界工作方式的描寫全都是錯誤的。上面這個圖,并不是結界的樣子。虛幻與現(xiàn)實的境界真正的樣子應該如下圖所示:

這圖上寫的“幻想鄉(xiāng)”指的是在1884年之前的廣義幻想鄉(xiāng)。虛幻與現(xiàn)實的境界實際上的確連接了博麗神社和西部邊境,但只有一邊,而不是像人們想象的圍成一個封閉的圈,另外一點,由于結界沒有另外一邊,因此幻想鄉(xiāng)可以變得非常大——這一切都是發(fā)生在博麗大結界建立之前。
看上去幻想鄉(xiāng)好像有很大一部分和外界重合了,但實際上并不是,幻想鄉(xiāng)和外界共同屬于一個連續(xù)的空間,只不過,這個空間有分支點,博麗神社和西部邊境都是分支點。至于進入幻想鄉(xiāng)的方法很簡單——只需要單獨圍繞博麗神社繞一圈就可以了,或者說,只需要在幻想鄉(xiāng)入口開啟的時候,穿過“大結界”就行了。
事實上,在原本沒有大結界的時候,對于博麗神社/西部邊境這些分支點,通過單獨繞其中一個一圈就可以實現(xiàn)外界到幻想鄉(xiāng)的穿越,而大結界就是阻止人們繞分支點一圈的。這當然并不是以一堵墻的方式,而是當你在觸碰大結界的下岸的時候,大結界會把你傳送到其上岸,這樣你實際上并沒有繞分支點一圈,可以理解為離繞一圈還剩下的時候就被大結界傳送回原處。這也是大結界為何能夠阻止幻想鄉(xiāng)和外界的對流。
在地球平面上審視虛幻與現(xiàn)實的境界,正如前文所言,其連接了兩個空間的分支點,這實際上是平面上的一條割線——將空間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外界,另外一個被稱為“廣義幻想鄉(xiāng)”。
此時容易注意到,如果我們把空間分為兩部分,那么1884年之前的幻想鄉(xiāng)是與外界“重合”這件事也并不是無法接受——
如圖所示,這是一個不嚴謹?shù)侵庇^的示意圖,其中我們看到幻想鄉(xiāng)和外界分別是整個空間的兩個分支其中繞過大結界就可以從外界來到幻想鄉(xiāng)或者從幻想鄉(xiāng)去往外界,而博麗神社就是中間的分支點。

這個不容易得到的事實解釋了很多神秘的現(xiàn)象:在以前,針對外界人們幻想入后的位置一般是森林總是引人遐想,但是上原因非常簡單——

如圖,大多數(shù)外界人都是按照圖示圓圈轉圈的,從原本的外界(虛線)轉到了幻想鄉(xiāng)(實線),其中轉變發(fā)生在跨越割線的時候。至于大多數(shù)神隱者都是這樣子的原因主要是由博麗神社附近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在外界的博麗神社附近是陡峭的山崖,在幻想鄉(xiāng)對應的空間的另外一個分支即外界中,最容易來到山谷之中的路線就是圖示圓圈路線。因此不難認為許多外界人很有可能在探險或者閑逛的時候被神隱入幻想鄉(xiāng)——而且這大多數(shù)并不是發(fā)生在博麗神社附近。因此即使博麗神社附近有分支點,但是因為入口開放時間太短,地理位置復雜的原因,使得外界人對博麗神社的研究進程緩慢,其中深入山谷的探險者的失蹤在外界已成為了一個謎團。在外界政府封閉所有探險入口之后,就基本沒有外界人被神隱到幻想鄉(xiāng)中來了。
分支點是一種空間扭曲結的入口,空間的扭曲原本就是空間的性質,至于保留大結界的存在這件事則一般都是由結界妖怪八云紫來完成的。事實上,單單依靠維護一條割線的魔力消耗遠遠要比將這片空間單獨從原來的空間中分離出來要小得多。但即便如此,僅僅依靠八云紫的魔力是仍然不夠的,再加上村落里的人們需要連續(xù)的好奇心消耗,因此每到一定時間八云紫就會開放結界——也即是在分支點存在的前提下關閉割線,這樣子所有在結界開放的時間內穿越割線的不幸者也會被來到幻想鄉(xiāng)內——只要發(fā)生這件事,大結界就會重新閉合以免其離開。幾乎所有的神隱者都是這樣不小心地進來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結界都是保留這這樣的特征的,證據表明,月之都的結界在月球表面上的分布也是同理,但是分支點要復雜得多:

其中不僅與分支點的個數(shù)有關,也和分支點的重數(shù)有關,有些分支點繞兩圈同樣也不能回到原來的位置,必須要繞更多圈才行。當然也有一些分支點可能存在無論繞多少圈都不能回到原點的情況,這種分支點的存在性暫且存疑。
除此之外,前文中表明,如果沒有博麗大結界,廣義的幻想鄉(xiāng)其實是非常大(與這一片子空間即地球表面一樣大),比如說在幻想鄉(xiāng)的東北部(博麗大結界外)就有一片廣袤的大荒漠。不過另外有趣的是,博麗大結界是極少數(shù)的實體大結界——為了限制幻想鄉(xiāng)中的妖怪和人類離開博麗神社太遠而設置的。因此如果再畫出博麗大結界的話那么將會是這樣:

博麗大結界和虛幻與現(xiàn)實的境界兩者共同割出了幻想鄉(xiāng),前者利用的是對空間原本的扭曲設置入口,后者則是類似一堵墻的形式。但是,空間的扭曲又是為什么會存在呢?
設想一下,空間原本是三維的——在正常的認知范圍內,我們可以用三個坐標來表示位置。但是同樣我們可以用球坐標系來表示位置:
其中我們想當然地默認有這些規(guī)則:
看上去雖然好像是相當顯然的,但是空間本身的扭曲也是因為如此,如果放到平面上來說,繞分支點旋轉一圈會讓你的某個坐標增加或減少,雖然在認知中應該是回到原點,但是面對某些特殊的空間則不然,空間的扭曲性因此而來。
歸根到底,并不是說空間本身有扭曲,而是因為我們想當然地認為,所以我們才會在看到“特殊情況”時認為這是空間的扭曲。換句話說,空間本身就是多重的。但是有一些部分是非多重的,恰恰的是,在地球上絕大多數(shù)地方都是非多重的空間,因此人們會把這樣想當然的常識深深扎根到自己的潛意識當中。
另外還有一個比較出名的現(xiàn)象,那就是在球面子空間中,如果有分支點,那么圍繞所有這些分支點轉一圈是能夠回到原位置的,考慮到地球上僅有的兩個分支點都位于日本,相隔僅僅6千米,要只單獨圍繞其中一個支點轉圈的幾率很低,而且沒有大結界的話也可以很容易繞回去,因此在幻想鄉(xiāng)存在之前也許真的沒有人發(fā)現(xiàn)過幻想鄉(xiāng)的存在。
到此,我已經回答了幻想鄉(xiāng)的結界如何工作以及幻想鄉(xiāng)和外界的聯(lián)系這兩個問題,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幻想鄉(xiāng)和其他子空間的聯(lián)系。
以月都為例,在20世紀初,時任博麗巫女前往月都,原因暫且不論,我僅僅討論幻想鄉(xiāng)成員是怎么去往月都的。經史料記載,當時幻想鄉(xiāng)成員借助了一條名為“第四槐安通道”的捷徑前往月都,這條通道原屬夢世界,但在當時夢世界連通幻想鄉(xiāng)的入口被打開,因此幻想鄉(xiāng)成員才有機會來到第四槐安通道。
事實上,這個入口并不是所謂的支點——地球上的支點只有兩個,而是空間的破裂點。夢世界和地球分別屬于兩個不同的子空間,通過破裂點可以存在從地球到夢世界的映射或者逆映射。但當幻想鄉(xiāng)眾離破裂點越來越近的時候,事實上并沒有離夢世界越來越近,而是在觸摸破裂點是才來到夢世界,如圖所示:

這個圖貌似是比較符合外界人對穿越的認知的,但事實上,幻想鄉(xiāng)眾從幻想鄉(xiāng)直來到月都并沒有穿越任何大結界,而是通過空間破裂點的映射來到夢世界。當幻想鄉(xiāng)眾來到夢世界的時候,自然地也就脫離博麗大結界的范圍了。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人認為這樣是空間破裂點的屬性將其稱為“蟲洞”,但事實上這是不正確的,這種破裂點是破裂點中的一個例子,事實上,破裂點有三種:
P1型破裂點如上圖所示,可以理解為我們所說的“蟲洞”。
P2型破裂點:接近P2型破裂點是會因為方向的不同而到達兩個不同的地方,這兩個地方分別位于不同的子空間。
E型破裂點:接近E型破裂點是也會因為方向的不同而到達不同的地方,但更具體的,沿著不同的路徑會到達上域中的各個地方,事實上,如果子空間內只有這一個破裂點且沒有支點,那么在整個上域中最多只有一個點位置是不能到達的。
這三種破裂點涵蓋了空間中所有的破裂點,與支點一起并稱為“特異點”。事實上,有另外一種對特異點的分類,其依據就是。
勞倫斯系數(shù)可以用來形容特意點,其中,P1型破裂點的勞倫斯系數(shù)都是正偶數(shù),P2型破裂點則是正奇數(shù),而E型破裂點的勞倫斯系數(shù)是正無窮,分支點(B型特異點)的勞倫斯則是小數(shù)
。另外平坦空間的勞倫斯系數(shù)是負整數(shù)或者0。測量勞倫斯系數(shù)需要用非常精密的儀器來測量特異點周圍空間的變化,兩個勞倫斯系數(shù)相同的特異點周圍空間的變化是相似的。
一片空間,如果內部沒有特異點,我們就認為它是平坦的,平坦空間的勞倫斯系數(shù)是負數(shù)或者0。這也就意味著,在這片空間內無論做什么都是符合認知的。
我們繞支點旋轉一周并不會回到原來的位置,那么繞其他的破裂點呢?事實上也是不會的,但是并不會像繞支點那樣進入子空間的另外一個分支,而是類似與“理論上繞圈是100m但實際上走了90m就到達原點”這樣子。雖然也是會有不合常理的地方,但事實上比起支點可以回到原點這件事對于不幸進入幻想鄉(xiāng)的人來說應該是非常和善的,雖然在地球上一般不會有破裂點。
事實上,支點和破裂點都是繞一圈不會回到原位,但是支點會讓你來到其他子空間,破裂點不會,而且對于破裂點,繞一圈理論上走過的距離與實際走過的距離的差是一個常數(shù),這個常數(shù)被稱為,目前暫時不知道其和勞倫斯常數(shù)的關系。
這兩種特異點的機制都是結界作用的基礎,一些結界的作用是作為割線阻礙人們繞支點一周,但是還有另外一些結界是來控制妖怪/人類和破裂點的范圍的,夢世界就是如此。
到目前為止,我已經解釋了關于結界工作方式的各個問題,但是相對于幻想鄉(xiāng)和月都這種僅僅有分支點孤立出來的分支,夢世界和后戶之國的結界顯然更加復雜,其中后戶之國有數(shù)十個P2型破裂點和P1型破裂點,而夢世界除了■■■■■■■■■■■■■■■■■
■■■■■■■■■■■■■■■■■■■■■■■■■■■■■■■■■■■■■■■■■■■■■■■■■■■■■■■■■■■■■■■■■■■■■■■■■■■■■■■■■■■■■■■■■■■■■■■■■■■■■■■■■■■■■■■■■■■■■■■■■■■■■■■■■■■■■■■■■■■■■■■■■■■■■■■■■■■■■■■■■■■■■■■■■■■■■■■■■
這基本是我掌握的所有信息了,結界原本就并非是妖怪單獨開創(chuàng),只是在原本空間的非平坦狀態(tài)下利用一下自己的魔力而已。當然,有些結界的功能還不止于此,比如博麗大結界可以區(qū)分常識與非常識等等。但一般結界都是用以自保為主,而并不是表明張揚地自身對空間的操縱能力。
但如今,這用以自保的能力就要消失了,雖然說原本必然如此,僅僅依靠對空間扭曲的直接利用還遠遠不夠,也希望以后的妖怪們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吧。以此結束。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