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大致推測?EXTRA【額外篇】
一?耶穌的圣徒與偉大使命【基督教末日】
一、異鄉(xiāng)造訪此世之星—伯利恒之星【Star of Bethlehem】
1.伯利恒之星
《圣經(jīng)?新約?馬太福音?第二章》記載了耶穌誕生之時被東方三賢者所目擊的異常天象,這顆星也標志了耶穌傳說的開始。傳說伯利恒之星是圣誕樹頂端的明亮孤星,大約在兩千年前的希律王當政時期,救世主—耶穌在馬廄里降生之時,這顆星照亮了整個伯利恒的早晨。后世便將伯利恒之星視為耶穌的象征,也被視為耶穌本人
目前,學界對于圣經(jīng)里的伯利恒之星的形成眾說紛紜,因此在學術(shù)界主要的假設(shè)大致分為三種:彗星、行星匯合或超新星爆炸。目前按照圣經(jīng)里面的解釋,一部分學者認為伯恒利之星其實是超新星爆炸。但絕大多數(shù)學者更傾向于是巨大的彗星撞擊地球的大氣層時所產(chǎn)生的耀眼閃光
但也有部分學者質(zhì)疑了伯恒利之星的記載與耶穌出生時期的不對稱性。因此,部分人結(jié)合了中國西漢時期對于公元前6年的一次關(guān)于摩羯座α星的彗星記載,認為耶穌實際的出生時期應是公元前6年左右。但也有學者決定再次縮短相應的時間。公元前二年是傳說羅馬建城750周年,也是奧古斯都統(tǒng)治羅馬二十五周年的紀念日。因此,羅馬統(tǒng)治下的百姓都回到原籍去報戶口。所以,耶穌基督的誕生應在公元前6年—公元前2年
有趣的是,與其同名的花也被稱為伯利恒之星,這是因為花朵形狀像猶太教的標志六芒星:大衛(wèi)之盾(Shield of David)。其別稱為圣約瑟夫(耶穌養(yǎng)父)之花,廣泛生長于歐洲、中東、北非以及美洲地區(qū),花名為敏感。在FGO系列中,小王子以及莫里亞蒂教授的身上也有著這樣的【伯利恒之星】的標志,比如說教授在1.5.1構(gòu)思的小隕石撞擊并毀滅地球的終局犯罪設(shè)想(即上帝對索多瑪與蛾摩拉降下的天火)。
而小王子展現(xiàn)的則是與蛇的特殊關(guān)系(FR里的他還是蠻怕蛇的)。在《小王子》里,它是小王子在地球遇到的第一個人物,也是他最終咬了小王子,把小王子送回天堂。象征著死亡與智慧的蛇告訴小王子自己在人間很孤獨,使小王子認為蛇非常弱小,但蛇告訴小王子自己掌握著生命的謎
其中,獅子與雄鷹一般在基督教里隱喻為耶穌,后來獅鷲(力量與智慧)也成為了耶穌基督的標志。獅子(永世不換的王權(quán))、神牛(自我犧牲的美德)與雄鷹(超越性質(zhì)的神性)這三個動物都象征著耶穌。例如,在《納尼亞傳奇》里的阿斯蘭獅子就是代指圣子耶穌
【因此,一般亞瑟王傳說里出現(xiàn)了獅與蛇所爭斗的異象,那基本上就是隱喻耶穌(基督教圓桌)和撒旦(德魯伊教)爭斗】
而蛇寓意著魔鬼—撒旦,即《舊約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里面的古蛇,它通過話術(shù)引誘亞當夏娃吃了知善惡樹的果實。而在《小王子》里偏向智者面,它寓意著煉金術(shù)系統(tǒng)里面的銜尾蛇【生死的循環(huán)對立與統(tǒng)一】,最后它通過咬了小王子把他送回了“天堂”
那么放到圣經(jīng)與FR的隱喻里,這個蛇恐怕就很明顯地有這象征性的暗示,即引誘亞當夏娃去吞食知善惡樹的果實的古蛇—魔鬼撒旦(明顯的基督教反派)。而FGO的小王子也很明顯也有著耶穌(神性—超脫?)和凡人(探索欲—探索者號)的寓意在里面,也就是側(cè)面暗示Fate系列里的小王子身上同時具有人性的光輝與神性的偉大
2.六芒星【Star of David】
又被稱為所羅門封印,也稱六芒星、大衛(wèi)之星、大衛(wèi)星、猶太星,是猶太教和猶太文化的標志。以色列建國后將大衛(wèi)星放在以色列國旗上,因此大衛(wèi)之星也成為了以色列的象征 它表現(xiàn)為三重等邊形,上下連鎖成六角星形,這乃是人們普遍知道的猶太文化標志。凡是猶太人所到之處,都可看到這種標志
它最早源于在意大利南部的一個三世紀的猶太墓碑。但是最早的猶太文字對大衛(wèi)星的記錄來自于公元十二世紀。猶太傳說將大衛(wèi)星與所羅門王的印聯(lián)系到一起。傳說,所羅門王有一個魔法戒指可使他指揮七十二個魔鬼和幽靈。而另一個傳說則是認為這個標記與大衛(wèi)王之盾(Magen David)有關(guān),在煉金術(shù)與占星術(shù)系統(tǒng)里也被視為大衛(wèi)王出生時所誕生的明亮孤星
在現(xiàn)代初期的煉金術(shù)階段,它則被稱為「所羅門封印」,而在更早之前,它則似乎不過是各種西方秘教信仰里代表了上帝榮光的標志。17世紀初,波梅(Jacob Bohme)提出世界最高的神秘是一個圓里的六角星形,六個角代表了六種最基本的力量,六個角的總和即是上帝之名也是永遠的合一,而六角星里的那個六面體,則代表了圣母與圣嬰。由於他認為六角星形代表了上帝,因而它遂能帶著他打開地獄之門
《藍約》〈彌伽書〉二章十三節(jié)所稱:「破城的在他們前面上去,他們直闖過城門,從城門出去。他們的王在前面行,耶和華引導他們?!沽切切卧诓返拈_創(chuàng)下,成了所謂的「所羅門封印」(Solomon's seal)。除了六角星代表了上帝外,波梅也認為六角形的正三角形也代表耶穌的靈魂,倒三角形則代表了萬物之水,神靈行走水上,乃是一切智慧的總和。與此同時,公元十七世紀的吉克泰也指出六角星形乃是可以打開地獄門的鑰匙,因此它又稱為「封印星」(Signet Star),同時它也如同東方博士看到的伯利恒之星一樣,具有導向真知之意
3.耶穌五傷
除去六芒星的象征符號外,指的是基督教傳說中,耶穌在替世人受苦受難中所形成的五個神圣傷痕:兩只手掌上的釘痕、兩只腳上的釘痕以及肋旁的傷痕。而在公元十七到十八世紀的意大利,因天主的圣意安排,在圣彌額爾總領(lǐng)天神的四十天齋期前,天主顯現(xiàn)了異相—在圣比約神父身上印下了耶穌受難時所承受的五傷(即雙手雙腳與左脅)用以感化罪人的硬心,使之痛改前愆而得救恩,似乎也暗示了天國即將顯現(xiàn)與降臨的寓意
耶穌的五傷體現(xiàn)了耶穌通過對自己的受苦受難而對于所有世人的救贖,從而后世的基督教又對耶穌的這五個圣傷又分別解釋了不同的五個寓意
一拜右手之傷、求勇德。以輕世福、不致驕傲。祈吾主救我等心身。
二拜左手之傷、求忍德。以勝世禍、不致失望。祈吾主救親友恩人。
三拜右足之傷、求勤德。以趨諸善、得升天堂。祈吾主救煉處靈魂。
四拜左足之傷、求畏德。以避諸惡、免墮地獄。祈吾主救犯罪惡人。
五拜肋旁之傷、求愛德。上愛天主、下愛眾人。祈吾主救讎讎害我。
4.全能之手
源于南部歐洲與拉丁美洲的天啟宗教題材與思想,全能的神明之手的手心有著被當初的圣釘所造成的傷口。而他的手心傷口里面所流出的圣血寓意著耶穌犧牲了他自己,從而通過將自己的血分給眾人(羔羊群)的方式來以此拯救、寬恕與慈愛世人
傳說,所謂的全能之手的五根手指分別暗示著耶穌的五個成員在內(nèi)的神圣家庭。分為圣子耶穌、圣母瑪利亞、圣父約翰、圣母的母親—圣安妮以及圣母的父親—圣喬希姆(圣子耶穌的父母以及外公外婆都是大衛(wèi)王/所羅門王的后代)
二、東方三賢者(Magi)
音譯為麥琪,他們在拉丁美洲有著比肩甚至取代圣誕老人的重要位置。據(jù)《圣經(jīng)?馬太福音》(馬太,即瑪修的男性名謂)記載:耶穌出生時三位博士在東方看見伯利恒方向的天空上閃爍著一顆明亮的孤星
*【羽蛇神曾被美洲某國擔任過“圣誕老人”。但因人設(shè)不符合圣誕老人,僅擔任過一年】
于是三位來自波斯(別說來自埃及、印度甚至還說中國)便跟著它來到耶穌的出生地。因為他們分別帶來了黃金(尊貴)、乳香(神圣)、歿藥(受難)三件賀禮。所以便稱他們?yōu)闁|方三賢者。其中,Magi是希臘語magos復數(shù)的拉丁形式,源于波斯語magu?,意為占星術(shù)士(法師)。這是對古波斯拜火教的高級神職人員的稱謂
還有一說是東方的三王,他們分別是:
梅爾基奧爾(Melchior/光明之王),贈送耶穌黃金以表示尊貴
加斯帕(Caspar/潔白者),贈送耶穌乳香以象征神圣
巴爾撒澤(Balthasar),贈送歿藥以預示基督未來受難而死
三、圣彼得御座(羅馬神祖的背景圖)
目前位于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內(nèi),是公元326-333年由君士坦丁大帝所建立的兼具了羅馬式建筑和巴洛克式建筑風格的基督教教堂,后面又經(jīng)過了幾次重建
圣彼得大教堂左邊矗立著圣彼得雕像,而右邊則是圣保羅雕像,以紀念耶穌死后的兩位為基督教而殉道的大使徒。其中的圣彼得寶座,是設(shè)計師—貝爾尼尼設(shè)計的鍍金青銅寶座。寶座上方是于光芒四射的榮耀龕及象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傳說,這把寶座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后經(jīng)考證為加洛林國王泰查二世所贈
四、圣彼得【St Peter】
公元1年—公元65年的基督教早期領(lǐng)袖,又被稱為圣伯多祿【意為磐石】。他生在加利利的伯賽大,是耶穌基督的大弟子,也是耶穌最喜愛的得意門生,與圣保羅同為耶穌基督死后的兩大使徒之一,兩人最終都被羅馬皇帝—尼祿迫害致死
他原是靠捕魚而生的漁夫,后來他就跟從耶穌,在耶穌基督升天后—即五旬節(jié)的圣靈降臨,開始廣傳福音,向羅馬各地宣傳耶穌是救世主,并成為教會的領(lǐng)導人。據(jù)傳,他生前的兩封書信被收入《圣經(jīng)新約》(彼得前書,彼得后書)。而且著寫了《馬可福音》的馬可是他的門徒
耶穌說: " 你是彼得,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馬太福音16:18-19)
因此,天主教認為圣彼得從耶穌那里所得到的天國鑰匙,是一種特別的權(quán)柄,這就是教宗和天主教會權(quán)柄的來源。所以,在藝術(shù)作品中,最明顯也最常用的圣彼得的標志物就是一把或一串鑰匙
(鑰匙象征著教權(quán),那么放到普遍論的世界神話體系里,可視為君權(quán)神授或是具有強大的神力的象征)
不久后,尼祿皇帝在羅馬帝國十周年的慶典期間在羅馬城內(nèi)放了整整六天的大火(傳說,尼祿讓人火燒羅馬城后,自己找塊地兒自顧自地彈琴唱歌),并把這些歸咎于圣彼得及他的基督教徒。
自此,尼祿展開了羅馬帝國對基督教徒第一次的大迫害,在這期間搞死了圣保羅。許多在彼得身邊的基督徒都勸他趕快逃走,他一開始不愿意離開這些羊群(信徒們),但最終還是離開
圣經(jīng)提到:但當圣彼得到了那路上時,突然看到不遠處有個人走來,他認出就是主耶穌基督,他問道:“主??!你要到哪里去?
耶穌對他說:“伯多祿,你離棄【Lapse】了我的羊群(信徒),現(xiàn)在我要到羅馬再釘一次十字架!”圣彼得聽聞后 頓時捶胸大哭,他立刻又轉(zhuǎn)回羅馬,不久以【在羅馬城內(nèi)縱火的幕后主謀】的身份被捕,他最終要求被倒釘于十字架,因為他自認為不配擁有與主耶穌基督同樣的死法。
五、馬太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Matthew】
《圣經(jīng)?新約》的第一卷書,本卷書共28章。它記載了耶穌的生平與職事,其中包括了耶穌的家譜、耶穌的出生、童年、受浸與受試、講道、受難、上十字架、再度復活以及對未來的天國預言。
最后,復活的救世主—耶穌向剩余的使徒們頒布了偉大使命(Great Commission),在他升天后讓使徒們?nèi)ハ蚴澜绺鞯厣⒉ジR簟?/p>
《馬太福音》的執(zhí)筆者是馬太/利未(Mash的男性稱謂)。他的名字可能源自希伯來文—馬提蒂亞(Mattithiah)的縮寫,意為耶和華的恩賜
*Mash?kyrielight【馬太福音?天憐予光/瑪修?基列萊特】
Mash—Matthew—馬太/馬修(人名),即《馬太福音》(新約第一卷)—橫貫新舊約的完美橋梁(記載了耶穌前中后的事跡和家譜,乃至他死后給予使徒的大使命)—從《創(chuàng)世紀》到《啟示錄》
Kyrie—垂憐經(jīng)、慈悲經(jīng)【Kyrie eleison 】
Kyrie【Christe】也被稱為“憐憫頌”、“求主憐憫”。它是基督宗教用于禮儀的一首詩歌,亦是一般彌撒曲中的第一個樂章。反映基督宗教的信徒中對祈禱的態(tài)度:向上主承認自己過往的過失并祈求得到寬恕。其中,Light意為圣光
《馬太福音》是四福音書里唯獨用了一個以耶穌為舊約圣經(jīng)中上帝所應許的彌賽亞的角度去看他(耶穌)的生平與教導。因此,本書常將舊約?預言與耶穌的生平連貫起來,從而扮演圣經(jīng)里的舊約與新約之間的橋梁,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而且馬太福音全書大部分是以耶穌的視角,本書十分強調(diào)他(耶穌)有權(quán)柄去解釋上帝的律法和天國。因此,馬太福音的總綱是:耶穌基督乃是耶和華的言語投胎到了圣處女之身從而化成了肉體(Logos)來作為君王救主(彌賽亞:具有神權(quán)與王權(quán)之人),藉著他的死亡與復活,將世間的百姓從罪惡海洋里解救出來
六、大使命【Great Commission/The Grand Order】
1.Grand
基督教?天主教常用語,這詞通常的搭配表示為“The Grand+…”的形式,意為“偉大的”、“光榮的”。十字軍東征時期的圣殿騎士團里,將大團長這職位稱為“The Grand Master”,意為“大師”、“光榮的導師”、“我們的宗師”
2.Order
基督教?天主教常用語,常表示騎士團、神職儀式、天使等級、信徒組織,通常在天主教里也有意為“使命”的意思。
這里特指的是耶穌復活后對生前追隨他的門徒進行指示,將其教導傳到世界各地。在基督教神學中,這使命是基督徒傳教士活動以以及對基督教的末世實現(xiàn)論【Doomsday】的重要依據(jù)。其中的Doomsday或者說是審判日(Judgement Day),是基督教里面的核心詞匯之一,意為天啟宗教的《新約?啟示錄》里提到的“世界末日”、“最終的審判日”
福音派的基督徒認為所有耶穌的追隨者都有義務去傳福音、教導和施洗。雖然最初這個使命所授予的只有基督的十一位門徒,但福音神學將大使命解釋為所有基督徒都應遵守的方針,特別因為它似乎是重申《創(chuàng)世記》中,亞伯拉罕與上帝(造物主)所立的約
*亞伯拉罕與上帝之約
上主曾說他于妻子撒拉生的兒子、要起名做以撒,祂要與他堅定所立的約,作他后裔永遠的約。后上主呼叫亞伯拉罕,命他將愛子以撒作為犧牲獻給上主。亞伯拉罕甘愿忍受這天命,帶著孩子和祭具到摩利亞山上去行祭。亞伯拉罕作正欲將兒子放上祭壇動刀砍殺時,天使說:“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一點也不可害他?,F(xiàn)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的獨生子,不留給我?!睆拇?,造物主便授命亞伯拉罕為人世上的代理人,連后來的耶穌降生也屬于他第五十二代的后輩之事
在《四福音書》和《使徒行傳》中,對大使命有著不同的記載 ,而所有有關(guān)大使命記載都是描述在耶穌復活后發(fā)生的。其中的《馬太福音》:耶穌指示門徒去施洗和施教,即是以圣父、圣子、圣靈之名為人施洗和完整地教導人遵行上帝吩咐的
七、型月的Grand Order
從西暦以前延續(xù)至今的家系所持有的起始之命令。在現(xiàn)今的魔術(shù)世界當中最為崇高的血之戒律。直至一族滅絕為止都要為那使命而犧牲,仿佛詛咒一樣的絕對嚴守的驕傲。那就是冠位指定,即Grand Order—《2015時鐘塔》
值得在意的是,在西歷以前(耶穌誕生前)延續(xù)至今的家系才有著Grand Order,也就是說神代結(jié)束以前就存在的并延續(xù)至今的家族有著并非抵達根源的起始之命令。阿尼姆斯菲爾家有著2000多年左右的歷史,有著屬于自己的“Grand order”—保障人類史
【而舊劍自己的Grand Order就是對位列VI的災害之獸的討伐】
八、基督教里的圣人象征—Shepherd【好牧人】
基督教術(shù)語。意為帶領(lǐng)、(精神)指導、牧羊人、游牧民。本意同Nomad、Goatherd、Sheepherder以及Flockmaster一個意思
牧羊人,在基督教代指心靈的導師以及人類的領(lǐng)導者。這是因為,綿羊在生活或宗教寓意中常常扮演著被憐憫、無害、純真、膽怯但卻又無比堅韌的形象(世人)。因此能夠在日常的放牧生活中,聚集與率領(lǐng)羊群、抵御狼群、尋找牧地的領(lǐng)頭人是羊群們的領(lǐng)導者也是他們的“光”
牧羊人—耶穌(彌賽亞)
綿羊—基督教徒、世人
狼群—反基督的、異教的、罪惡的(敵人)
在天啟宗教里,“牧羊人”和“牧羊”這詞經(jīng)常被用來形容造物主以及彌賽亞們所為。且古以色列人因為是一個農(nóng)牧民族,因此確實有很多牧羊人都身在其中。再加上,古以色列人原本的生活狀態(tài)及未來的流亡他國之經(jīng)歷使得他們經(jīng)常輾轉(zhuǎn)于歐、亞、非三塊大陸(美麗國:?)、居無定所,這使得牧羊人本身就成為了屬于他們的【印記】
因此,《圣經(jīng)?舊約》記載里的猶太英雄人物大多都是牧羊人,他們分別是亞伯拉罕、雅各伯、摩西、大衛(wèi)王以及阿摩斯。而在《圣經(jīng)?新約》之中,天使們也宣布耶穌基督生而為牧羊人(耶穌的別稱還有羔羊、獅子、老鷹、憂患之子)
也就是說如果真的要耶穌落地,肯定要個馬甲。那么,《納尼亞傳奇》里的阿斯蘭獅子其實還挺合適的,而獅子和雄鷹的結(jié)合體—象征著智慧與力量的(最早起源于巴比倫—阿拉德時期)古老神獸—獅鷲(格里芬)有時也被視為耶穌基督本人
二?反烏托邦主義(kakotopia/anti-utopia)
又稱敵托邦、惡托邦、絕望鄉(xiāng)或廢托邦。是烏托邦(utopia)的反義語,希臘語意為“不好、不幸的地方”(not-good place)。它的希臘語前綴意指“壞的、不好的”。
它通常是一種不得人心、令人恐懼的假想社群或社會,是與理想社會相反的,一種極端惡劣的社會最終形態(tài)。反烏托邦常常表征為反人類、極權(quán)政府、生態(tài)災難或其他社會性的災難性衰敗。
通常,人們稱之為“烏托邦”的是“太過美好而難以實現(xiàn)的結(jié)果”,但“反烏托邦”指的是“太過糟糕而不可行的結(jié)果”。
1.“絕對”理想
表面看來是公平有序、沒有貧困和紛爭的理想社會,實際是受到全方位管控只有自由的外表,人的尊嚴和人性受到否定
2.絕對肅清
領(lǐng)導者用宣傳對國民洗腦,把自己的體制說成理想社會,反抗者被強制制裁并排除在社會之外
3.剝奪自由
將所謂對社會有害的出版物禁止或沒收
4.社會“不公”
在社會承認的市民階層以下,有不被當人的貧困階級和賤民存在,事實上是貧富兩極的社會
5.絕對階層
為了根除市民社會的貧困,用社會體制將極端貧困者強制隔離
6.優(yōu)劣劃分
將生活在社會體制內(nèi)的市民階級,按照體制、根據(jù)血統(tǒng)、DNA之類進行管控
7.生育管制
為強制進行人口調(diào)整,市民的家族計劃、戀愛、性行為、妊娠、產(chǎn)子等都由社會進行管控
8.愚民主義
完全遮蔽以上負面資訊,或者市民階層。使得群眾將這些弊端視為理所當然并自然而然予以接受
額外:烏托邦與反烏托邦下的異聞帶(假說宇宙)
Lostbelt1—社會達爾文主義
簡稱“社達”,是指由達爾文生物進化理論派生出來的西方社會學流派。主張用達爾文的生存競爭與自然選擇的觀點來解釋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人類之間的關(guān)系。認為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現(xiàn)象存在于人類社會。因此,只有強者才能生存,弱者只能遭受滅亡的命運
Lostbelt2—神本思維、功利主義
功利主義:倫理學中的一個理論,提倡追求“最大幸福”。認為人應該做出能“達到最大善”的行為,所謂最大善的計算則必須依靠此行為所涉及的每個個體之苦樂感覺的總和,其中每個個體都被視為具相同份量,且快樂與痛苦是能夠換算的,痛苦僅是“負的快樂”
不同于一般的倫理學說,功利主義不考慮一個人行為的動機與手段,僅考慮一個行為的結(jié)果對最大快樂值的影響。能增加最大快樂值的即是善;反之即為惡
Lostbelt3—人本思維、權(quán)威主義、愚民主義
人本思維:講究以人為核心的思想,破除神在人心目中的所占據(jù)的在社會體質(zhì)以及宗教里的絕對主導權(quán)
權(quán)威主義:指的是介乎極權(quán)政治與現(xiàn)代民主政治之間的一種過渡型的政治體制,既有民主的成分,又有對集權(quán)的強制
愚民主義:主張通過晦澀難懂的學說、思維,對不同階層的人用不同的教育來區(qū)分階級的統(tǒng)治手段,使得大部分群眾安于現(xiàn)狀
Lostbelt4—神本思維、原教旨主義、極權(quán)主義
神本思維:是指把神作為社會和國家的最高主宰的政治觀念體系和政治傾向,神本主義強調(diào)神是全宇宙的創(chuàng)始成終著,萬物都源于上帝、依靠上帝并最終歸于上帝,所以人類生存的終極目標、意義和價值都必須在上帝里面才能夠有所依歸
原教旨主義:是指某些宗教群體試圖回歸其原初的信仰的運動,或指嚴格遵守基本原理的立場。他們認為宗教在近代的自由主義神學下被世俗化、偏離信仰的本質(zhì)。他們相信從這些闡釋中獲得的教義應該被運用于社會、經(jīng)濟和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
Lostbelt5—神本思維、城邦制度、極權(quán)主義
城邦制度: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由原始公社演化而來的一種公民集體。通常是以核心的城鎮(zhèn)為中心,結(jié)合周邊農(nóng)村形成的經(jīng)濟政治共同體
極權(quán)主義:又被稱為全能政體。是一種政治學上的術(shù)語,用來描述一個對社會有著絕對權(quán)威并盡一切可能謀求控制公眾與私人生活的國家之政治制度。極權(quán)主義表示了社會秩序完全由政治/國家權(quán)力達成,私人空間以及自由被壓縮幾乎不存在的狀態(tài)
三?樹、槍與奇點
一、2.6空想樹—賽弗特[Seyfert galaxy]
目前的七大空想樹中最丟人的,因為已經(jīng)被某個存在給吸干。賽弗特通常是一類星系核極為明亮,具有強烈而寬發(fā)射線的活動型星系,而且它的星系核周圍有暗弱的旋渦結(jié)構(gòu),還常伴有旋臂結(jié)構(gòu)。
而且,大多數(shù)這類星系通常都距離我們的地球非常遙遠,少數(shù)距離地球較近的賽弗特星系至少也要有65.2光年—97.8光年
據(jù)研究表明賽弗特的星系核具有很強的紫外線、紅外線及射電輻射,因而有科學研究者認為賽弗特星系的中心其實是個具有高強磁場、高速旋轉(zhuǎn)的超大質(zhì)量的原初恒星或者是巨型黑洞
二、奇點【singularity】
天體物理學上把一個即存在又不存在的點稱為奇點,用來描述宇宙剛形成的狀態(tài)。指的是宇宙未誕生之初,沒有時間與空間,只有絕對真空。真空形成了真空零點能,真空零點能又構(gòu)成了奇點,奇點大爆炸生成了宇宙
奇點是沒有大小的“幾何點”,就是不實際存在的點。但這個幾乎是接近無限小的奇點竟然是可包含能級無限大的物質(zhì)與能量(宇宙)
*引力奇點【Gravitational singularity?】
宇宙大爆炸理論所說到的一個“點”,即“宇宙大爆炸”的起始點。該理論派系認為宇宙(時間—空間&物質(zhì)—能量)是從這“點”的“大爆炸”后而膨脹形成的
宇宙中大量存在名為【恒星】的天體,恒星的生命燃盡之時便會膨脹。如果體積足夠大就符合相應的條件,可以最終讓強大的引力凌駕于物質(zhì)之上,從而塌縮成為黑洞,而黑洞就會產(chǎn)生奇點
引力奇點指的是引力的強作用下塌陷成了一個密度無限大、時空曲率無限高、熱量無限高、體積卻無限小的“點”,一切人類目前已知的物理定律均在奇點這里失效
理論科學家們認為宇宙從大爆炸開始的均勻膨脹就是這種類似黑洞坍縮型的鏡像反轉(zhuǎn),意味著宇宙都誕生在一個奇點中(即黑洞產(chǎn)生了奇點,而奇點誕生了宇宙)
大爆炸理論認為向著奇點坍縮的物質(zhì)受到量子過程的影響,有可能“反彈”而轉(zhuǎn)為向外迅速膨脹到另一組維度。其中,量子奇點是引力將空間和時間彼此【分離】的地方,然后再將時間概念和空間明確性地破壞,留下來的是一個任何東西都可能從中出現(xiàn)的【量子泡沫】
扭曲無序的黑洞產(chǎn)生了引力奇點,可被視為虛空。而且引力奇點(黑洞環(huán)的內(nèi)部)是不可被人為所觀測到的。這個現(xiàn)象被稱為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是一種時空曲面的分隔界線。它分開了黑洞與外界,使得視界里面的事件皆無法對視界外的觀察者產(chǎn)生任何影響
三、虛空【void】
通常情況下,虛空指的是時空(宇宙)與另一個緯度的時空(宇宙)的交界處,即虛無卻包含一切的狀態(tài),或也代指宇宙誕生之初的混沌無序狀態(tài)。在佛教的理念里,虛空指的是一切萬物的本體似乎本不存在,但卻依舊能夠感覺到一切的狀態(tài)。虛空指的是可以包容地、水、火、風的大場所,更進一步就是包含了萬物的靈魂、太陽、月亮、星星、神、梵,被認為是宇宙的統(tǒng)一者。而且謂從其內(nèi)在性而言,虛空可謂為不壞者(aks!ara)。換句話說,虛空就是包容著一切也支配著一切的宇宙大法則
因此,我們可以對此進行總結(jié)
空想樹—運營異聞帶的場地,也是異聞帶與外界(黑洞奇點)的通道,即蟲洞這一概念
異星神—位于(巨型)黑洞中心的神明(奇點),它可以借此在異聞帶之間進行最基本的移動
異聞帶—虛假的宇宙(假說宇宙),是由黑洞奇點(奇點膨脹)所誕生的一類概念化宇宙,是個人意志凌駕于集體之上的極致
異聞帶之王—假說宇宙(概念化宇宙)的核心,即這個異聞帶的概念化或是核心/起源本身
風暴圈—事件視界(時空曲面之上的分隔界線,分開了黑洞與外界,使得視界里面的事件皆無法對視界外的觀察者產(chǎn)生任何影響)
四、樹與圣槍
1.圣樹與圣槍(柱子或是山)—文明之錨
槍在人類文明的神話傳說的意向里同樹(例如空想樹,即世界神話里的世界樹)、巨山(支柱之山)類似,是建立了宇宙模型與世界系統(tǒng)的基礎(chǔ)世界觀與背景。羅馬、印度、北歐以及凱爾特神話里的榕樹、橡樹或是白蠟樹等,以它們?yōu)樵牧隙纬傻臉屢灿斜刂泻透南笳?。可見,無論是異星神的空想樹、羅馬神祖的光之槍、巴比倫的恩奇都本身、孫悟空的定海神針或是槍呆手上的圣槍,都是人類文明圈里的神話傳說以及歷史之根基的象征(世界樹/世界山)
在神話時代,世界各地的人類文明有著經(jīng)歷滅世的大洪水并最后通過少數(shù)人幸存下來然后繼續(xù)發(fā)展并繁榮的傳說??梢?,這算是一種蓋亞對于人類沒有按它的想法走上UO之路而展現(xiàn)出的包括憤怒、不解或是別的負面情緒。其中,可見騎階的意向可能更偏向人類文明的延續(xù)(挪亞方舟)或是開拓、而槍階的意向偏向文明的定基(扎根)或是開始
那么,當蓋亞側(cè)的“狂浪”(或者說這浪其實是來自神代規(guī)則下的魔力洪流嗎?或說是蓋亞的憤怒嗎)從星之內(nèi)海那里朝人類奔涌而來時,阿賴耶選定了合適的人逃離了這場大滅絕并把人類的文明象征通過這類意向(槍的象征)釘在上面(人類世界的表皮覆蓋星球之上),于是就創(chuàng)造了適合人類生存的規(guī)則,從而延續(xù)了環(huán)境、并因此守護了人理
2.倫戈米尼亞德(Rhongomyniad)
圣槍,別稱RON,又名先鋒之槍、圣槍。在《亞瑟王傳說》里,由亞瑟王本人所持有的圣槍,在卡姆蘭(劍欄)之戰(zhàn)里亞瑟王用這把槍終結(jié)了莫德雷德的性命
Rhongomiant(先鋒之槍)根據(jù)其語源可以被拆為spear(槍、矛、植物的嫩芽)以及striker(先鋒)兩部分,因此又被稱作先鋒之槍。因為亞瑟王傳說是基督教入侵后的凱爾特傳說,此槍常與基督教神話里的沾了耶穌圣血的圣槍朗基努斯進行混同,但絕非同一個存在
先鋒槍最早追溯至亞瑟王傳說的雛形—亞瑟威爾士傳說威爾士語故事集《馬比諾吉昂》四分支里的庫爾維奇與奧爾溫(Kulhwch et Olwen)里,里面就提到湖(石)中劍—Caledvwlch以及Rhongomyant之槍
3.樹、槍的意向—文明之根基
樹(人類文明/人類惡連鎖顯現(xiàn))周期:種子入土、扎根、生長、競爭(爭奪養(yǎng)分)、結(jié)果開花(繁榮,傳播后代)、枯萎(壽終正寢)
樹起始的種子:奇點(宇宙大爆炸論里構(gòu)成宇宙的特殊點,可使物理規(guī)則無效化)
樹成長后的種子:由奇點擴張所誕生的各類天體以及其衍生文明(奇點宇宙膨脹后誕生的生態(tài)圈)
樹的模型:人類文明的世界觀(神話宇宙模型:人類文明通過樹、柱與山的主基干進行構(gòu)建)—人類的一個文明從開始到結(jié)束的全流程
樹的根部:文明之根基【槍、柱、山、樹】
樹的枝葉:文明開始后的創(chuàng)造與衍生(編織神話、傳說與歷史)
樹的風暴圈:事件視界【樹的內(nèi)外部】(即可類比成時空曲面的分隔界線,分開了黑洞與外界,使得視界里面的事件皆無法對視界外的觀察者產(chǎn)生任何影響)
四?煉金術(shù)與2.0內(nèi)幕的聯(lián)系
一、Prima Materia(原初物質(zhì),第一個)?
在煉金術(shù)語中,有著一即一切的理論。意為一切事物的開始和結(jié)束,完美的種子。進而衍生為單一、無形的、不可再分的物質(zhì),可以說萬皆源于此、同時也回歸于此。關(guān)于它的別稱還有Materia Prima(第一原質(zhì))、Anima Mundi(世界靈魂)、Quinta Essentia(本質(zhì)元素、第五元素)、Unus Mundus(統(tǒng)一世界)或是耳熟能詳?shù)馁t者之石(Philosopher's stone)
赫爾墨斯學派影響下的煉金術(shù)士都相信萬物皆有靈魂,其中就包括了地球本身。這里就得提及公元前五世紀由德謨克利特或畢達哥拉斯所提出的大宇宙(Macrocosm)和小宇宙(Microcosm)理論。此理論認為整個世界(大宇宙)都是統(tǒng)一體,人的身體(小宇宙)自然也在其中,人的宇宙(身體)和宇宙一樣彼此聯(lián)系同時也是大宇宙的一部分,而在這其中能夠聯(lián)系世界與人類的便是煉金術(shù)里面的世界靈魂(Anima Mundi)這概念
因此在煉金術(shù)大成的初始階段,他們認為世界靈魂并不會被釋放。但如果原初物質(zhì)最終被用于組合并釋放世界之靈魂,那么這項偉業(yè)的產(chǎn)物被稱為“最終物質(zhì)”,這時的原初物質(zhì)被稱為Massa Confusa(混沌),一旦成功就會使自己成為與神同等的存在,改變整個宇宙,使宇宙更趨完整
二、二元對立與三要素法則
1.二元對立的基本原則
是對Unus Mundus(統(tǒng)一界)的劃分,將其分為對立的兩種特性,即基本的陰與陽的屬性。他們認為陰陽的對立與統(tǒng)一是世界(神明)的基本原理,可使得對立屬性的事物重新聯(lián)合并回歸于“一”。因此,煉金術(shù)士認為他們從事的偉大工作就是一種轉(zhuǎn)化,這種轉(zhuǎn)化就是將對立的二元進行聯(lián)合、分開、再聯(lián)合,使其達到二元合一的境界
2.三要素原則
煉金術(shù)士最早遵循著古希臘的四大元素理論或是早期的二元創(chuàng)生理論。但在公元十六世紀著名的煉金術(shù)士—帕拉塞爾蘇斯加入鹽之后,煉金術(shù)便建立了硫—汞—鹽三大要素體系
而三要素思想也被認為是基督教以及西方靈肉分離(三元論)里面的身、心以及靈。在古埃及哲學、基督教體系還是在西方經(jīng)典哲學中,都認為身心靈三者共同支配著人的一切。古埃及人將這關(guān)于人的靈魂組成的三大部分稱為:Ka、Ba、Akh,等同于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的靈魂三分論:欲望的靈魂、意志的靈魂以及理智的靈魂
三、古埃及的靈魂觀
在早期的埃及神話以及西方哲學觀念里,認為人的靈魂至少得有九個部分,或是說人的身體內(nèi)至少得存在有九個靈魂,它們各自分布在人的身體的不同部位
aakhu(靈魂)
即始前生命精神,且活躍于血液中,有時也稱作庫(khu),指第一個靈魂或神圣智慧它位于血液里,所以和位于心臟的第三靈魂巴還有第九靈魂有著聯(lián)系
Jb/Ib(心臟)
智慧、知識以及理解的統(tǒng)合,連結(jié)了肉體和精神體。古埃及人認為是靈魂中極其重要的部分,并相信這部分是由孩子母親的心臟的血滴形成。在古埃及神話中,心臟是通往來世的鑰匙
Shuyet(影子)
古埃及傳統(tǒng)里,人的影子包含一個人所代表的一切,象征著一個人的一直存在,也是它作為一個人的象征
?
Ren (名字)
靈魂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的名字是在出生時被給予的,而埃及人相信只要說出這個名字來,它就會一直活下去。若一個人的名字從歷史上抹掉,也就等于是消滅了他本人。隨著一個人名字的消失,他也就走到了后世的盡頭
Ba (個性)
靈魂的形體部分,象征了個體與眾不同的一切力量的總和,即所謂的人格或是心靈??杀豢醋魇且粋€人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特指人的獨特個性與聲譽。古埃及人認為若是繼續(xù)對靈魂的探索,可以升入天堂
Ka (生機)
意為雙倍的,身體。在古埃及靈魂觀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靈魂的意識部分,也象征了生命的本質(zhì)與能量(創(chuàng)造力與持久力),它被專門用以區(qū)分活人和死人
?Khat (身體)
肉體思想(bodymind),用來描述純粹與肉體功能相關(guān)的意識,如去除、自動功能、無意識的呼吸、心跳
它被古埃及人當做物理上的身體,是人死之后連接靈魂和塵世之間的生命的紐帶。在古埃及來生觀里,保存好身體才能在死后的另一個世界上充當“新身體”來重生
?Akh(自我)
理智的靈魂,古埃及人認為它由永遠不朽的自我本質(zhì)轉(zhuǎn)變而來,它讓Ba、Ka以及Ib即個性品質(zhì)和生機之間神奇地聚合在一起
?Sahu(審判)
指的是人臨終時從物質(zhì)的肉體中跳離出來的精神體形式,它是一個靈體,會像鬼魂一樣進入瀕死的人體或是在夢中出現(xiàn)
古埃及神話體系里,一旦這個人被奧西里斯(古埃及神話的冥王)認為是值得永存的時候,它就是人進入天堂的最終形態(tài)(靈魂化肉體)
Sechem(命運)
即人的命運,允許掌控著因果循環(huán)。具有精神的人形,是人的生機的肉體表現(xiàn),等于人具有的重生的能力。它被看做人至關(guān)重要的能量,它可以控制周圍環(huán)境和這個人一生的結(jié)局
四、通過哲人石的四步驟對2.0整體的隱喻
(1).制造哲人石的四大步驟
1.黑化(Nigredo)
讓物質(zhì)腐敗分解的過程,即獲得四原體(鉛、錫、銅、鐵)精準混合物的過程
2.白化(Albedo)
將物質(zhì)提純的過程,即獲得純正之銀的過程
3.黃化(Citrinitas)
將物質(zhì)凈化的過程,即獲得了黃金的過程
4.紅化(Rubedo)
將物質(zhì)與靈魂融合的過程,即獲得賢者之石的過程
(2).并非單純地提(制造賢者之石)的四個步驟。而是通過四個步驟暗喻一些目前對于2.0的理解
Prima Materia—原來的人理(人類世界的奠基)
黑化—燃燒(分解)—人理燒卻(蓋提亞插了一腳)
白化—提純—人理編纂(人理編纂的開始)
黃化—凈化—后半階段(B7降臨后—羽化前)
紅化—重塑(陰陽統(tǒng)一)—新?人理(B7完成羽化后的新世界)
(3).基督教體系下的煉金術(shù)思想
源于對亞里士多德理論下的四元素—世界組成模型(風、水、地、火)的轉(zhuǎn)化與應用,認為任何物質(zhì)都可以轉(zhuǎn)變?yōu)辄S金。進而衍生到人可以從物質(zhì)化的肉身錘煉為精神化的靈體,即讓人類不朽化(升華)
基督教煉金術(shù)下的耶穌基督,就是基督教體系下的哲人石(賢者之石),他們認為在耶穌基督的救贖下,就可以將人從黑化(腐?。顟B(tài)的物質(zhì)轉(zhuǎn)化為精神上的“黃金”。而耶穌的存在也可以讓墮落的世界變成完美的天國,利用人體或是宇宙(整個世界)來煉成賢者之石的四大過程(黑化、白化、黃化、紅化)就是創(chuàng)造“耶穌”的過程
五、額外:古希臘密教的陰陽同體之神—法涅斯【Phanes】
別稱為厄利克帕奧(力量)以及墨提斯(思想),亦名為原始神—普羅多格諾斯。意為First-born(新生),是神秘古老的生育、雙性與新生代之神,祂是由俄耳甫斯教傳入希臘神話中的神明。法涅斯通常被等同厄洛斯與密特拉斯神且被描述為從宇宙蛋(Cosmic egg)顯露,纏繞著一條蛇的神明。祂有時也被描述為擁有一個寬闊的頭盔、金色的翅膀的巨蛇
在厄爾普斯密教體系中,法涅斯是二元一體(uroboric male-female)的仁慈與光明之神,他名字意為帶來光明(to bring light)或是閃耀者(to shine)這說明了祂最先誕生自虛空或含水的深淵,并且通過他的光明來孕育了宇宙。當倪克斯創(chuàng)建夜間,法涅斯則創(chuàng)造了白晝。祂也創(chuàng)造出以融合塑造的方法。祂被任命為眾神的統(tǒng)治者并且遞轉(zhuǎn)了權(quán)杖給倪克斯。這個新的俄耳甫斯傳說陳述著倪克斯后來交付權(quán)杖給祂的兒子烏拉諾斯再遞轉(zhuǎn)到克洛諾斯然后再傳給宙斯,最終由宙斯保留了權(quán)杖
在《圣辭》的俄爾甫斯神譜傳統(tǒng)中,法涅斯意為普羅多格諾斯(最先出生的)、厄利克帕奧(春天之主)和安托則斯(思索光明的)(與冬至相關(guān))。其有著宇宙的主宰或起始(黑洞與白洞奇點的轉(zhuǎn)變)、雙性神、陰陽混合、古希臘哲學—厄爾普斯密教—早期基督教的思想,與B7的anima?animus可能存在著依據(jù)上的聯(lián)系
五?神秘學與2.0內(nèi)幕的聯(lián)系
一、《迦勒底神諭》【Chaldaean Oracles】
公元三世紀的阿爾諾比烏(Arnobius)—公元五世紀晚期的基督教作者敘涅西烏斯(Synesius)所知曉的神秘學殘卷,隸屬于赫爾墨斯—新柏拉圖主義學說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經(jīng)在他的《蒂邁歐篇》(Timaeus)中就曾明確地將宇宙描述成擁有女性靈魂的生命體。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柏拉圖主義者如英國煉金術(shù)士羅伯特·弗盧德(Robert Fludd)等也同樣將【世界的靈魂】描繪為女性。在女權(quán)科學以及現(xiàn)代神秘學體系中,有類似的女神形象就鮮明地支持宇宙的中心就是活的生命體
迦勒底神諭和其他的古希臘神諭一樣,這些神諭的格式和其他希臘神諭一樣,是六音步詩歌。其主題是哲學形式的神學與宗教式的秘術(shù)儀式。他們主要的目的是把神明召喚到雕像或人媒之眾,以便幫助人類的靈魂逃脫身體的囚籠,從而可以向上升入神性(靈魂物質(zhì)化)
《迦勒底神諭》的神學基礎(chǔ)給這些儀式的制度提供了知識依據(jù)。特別是在特殊的召喚神明、天使或是惡魔的儀式上,采取了對應了地球上的十二個地球上可遇見的不同月相的變化的圖案儀式【這個召喚儀式本身可能就是迦勒底的英靈召喚儀式的雛形】。而在某些細節(jié)上,特別是在“第一智性”和“第二智性” 的概念上,迦勒底神諭的體系類似于公元二世紀新畢達哥拉斯學派以及諾斯底主義教派的學說
《迦勒底神諭》里的至高存在是居于首位的父性智性。即絕對超越(transcendent),也就是諾底斯主義里的上帝,他是創(chuàng)造了其他兩位智性且創(chuàng)造了純凈、和諧、完美的精神世界(天國)的真?造物主
第二位則是巨匠造物主(德繆哥),即神匠智性。它由父性智性而生,對宇宙的秩序了如指掌。它創(chuàng)造了物質(zhì)世界,創(chuàng)生了萬物。但它并非完全的“造物主”,因此是不完全的上帝,是不全的、骯臟的造物主
第三位,即首位智性的內(nèi)部的陰性力量,名為赫卡忒女神(Hecate),她的誕生產(chǎn)出了世界之靈,或者她本身就是世界之靈(世界靈魂)
萬物可認知的領(lǐng)域和可感知的領(lǐng)域之間的相互影響藉由赫卡忒女神來傳導?!耙磺小?的下端就是“物質(zhì)”,是由神匠所創(chuàng)造的。因此他們認為物質(zhì)世界是骯臟的墳墓,人類靈魂必須從物質(zhì)世界逃脫出來,而這意味著就要脫離人類軀體的束縛,那么就必須通過這些《神諭》里的秘法和儀式
那么,可否通過這些來一窺B7與《迦勒底神諭》里那些核心理論與模型的關(guān)聯(lián)性或是說巧合?
父性智性—超越性質(zhì)的(人脫離軀殼為真神)—敵意意圖—馬里斯比利—Animus(男性傾向,女性里的男性化傾向)
陰性力量(母性智性)—赫卡忒女神—世界之靈—奧爾加瑪麗的靈魂—Anima(女性意識,男性里帶有的女性化傾向)
父性智性里帶有陰性力量(母性智性),母性智性使得父性智性得以完整,類似中國道家里的陰陽
第二智性—巨匠造物主—物質(zhì)世界—肉體/物質(zhì)的東西(不完美的構(gòu)成)—言語/秩序/原理/根源【Logos】—道成肉身(言語、根源肉身化)—第七獸的肉身=第七獸之理(?)
特別是,當我們把奧爾加瑪麗所長的名字拆開后:迦勒底亞斯(世界之靈)=赫卡忒女神(神的祭品—合適的物質(zhì))=奧爾加瑪麗(最初靈魂)而異星神目前擁有的僅僅是奧爾加瑪麗的肉身和無意識,僅此而已。以目前來看,異星神目前只是將此肉身作為暫借的肉身,且特意提到B7沒有羽化。那當?shù)玫酱笾┲氲漠愋巧癖患鸷?,剩余的人類惡空殼就急需完美靈魂的介入—父性智性(初代所長)+陰性智性(異星巫女,即奧爾加瑪麗本體的意識)來完成真正的羽化
1.何為德謬歌【Ddmiurge】
意為【不完全的造物主】,又被稱為巨匠造物主、巨神工匠,撒旦耶爾。最早起源于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蒂邁歐篇》及《理想國》也是基督教異端—諾斯底教派里對神的稱呼。 認為神分二等,即真神【耶和華】和造物主【德謬歌】
第一等的神是具有智慧的真神【耶和華】,它計劃著并掌握著周圍的一切,是一切真理和覺悟的歸宿,即樂園【天堂】。第二等的神就是【德謬歌】,他創(chuàng)造了人類所生活的物質(zhì)世界,但這世界卻是罪惡的,是無上的【智慧】墜落的結(jié)果
其中的諾斯底主義,又被稱靈知派,指的是耶穌死而復活后,第一個倡導耶穌是人不是神的群體。這個理論可能源自于有公元前的時代,但卻于公元的首數(shù)個世紀活躍于地中海周圍與伸延至中亞地區(qū)。印度教、佛教和諾斯底教派都繼承了這個理念,但是印度教不將人類生活的世界稱為【物質(zhì)界】而是稱其為【摩耶:幻相】
諾斯底【gnostic】,由希臘文【gnosis】演變而來,意為【神圣知識—靈知】。而靈知在希臘文的最初意思是指透過個人經(jīng)驗所獲得的知識。靈知主義認為神圣的靈光被造物主(demiurge)囚禁于邪惡的物質(zhì)之中,擁有靈光的人必須反抗這個無知或邪惡的神及其助手阿爾康(archons),進而領(lǐng)悟到自己的神圣身份從而穿過天球抵達回到神圣光明的道路。因此,接觸了古希臘哲學和猶太教思維后的諾斯底主義者相信透過這種超凡的經(jīng)驗,可使他們脫離【物質(zhì)界】
其中,諾斯底古典主義【賽特派】屬于緩和二元論。指的是創(chuàng)造并掌控世界的兩個神袛中的一個相較于另一個神要低一級。他們認為【物質(zhì)界】是由一位較比他們信仰的真神低一位階的造物主【德謬歌】所創(chuàng)造
靈知界則與【物質(zhì)界】完全不同,它與真神一同存在,是覺悟之人的家園【天堂】。因此他們會表現(xiàn)出與世界激烈的分割,終極目標是讓人的靈魂脫離【物質(zhì)界】的阻礙,升入天堂
2.各文明的神諭【Oracle/Logos】
又被稱為預言、天啟、神托或是詛咒。最早發(fā)源于古埃及、古埃及、希伯來宗教或是和其他古代文明之中,指的是神明為了回答請求者的詢問而傳達的神諭,通常由祭司傳達。在古希臘宗教之外,神可以通過他們的言語、律法或是夢境來引導人去做相應的事,這也被稱為Logos(神言、圣言)
在古希臘—古印度—希伯來等印歐系宗教里,神諭這個概念是一種超越且可以干預神和人之外的力量,對神和人具有同樣的恐怖約束力。因此在古希臘密教的部分描述里,神諭是一種類似【強大的可以帶動并旋轉(zhuǎn)著周圍一切】的象征。它神秘莫測而且難以改變,但是它的威力可以規(guī)范著世界的一切流程,因此也被認為是掌控與運行世界的根本規(guī)律
當然也可以用來指人們尋求神諭的神示所、神廟或是殿堂(例如以色列的所羅門圣殿或是古希臘的德爾斐神諭所),人們借此來獲得了神明的知識與智慧,這些神圣的地方是神明專門用來指引或指導相應的人去做他們應當要做之事的特殊場所
古希臘宗教中,神諭是來自祭司或女祭司,人民通過他們詢問神祇問題并得到解答。神諭可用來解夢、指引人們行動或是解釋奉獻的動物中的臟器所代表的意義。這些神諭小到影響周圍的人的婚嫁喪娶、旅行經(jīng)商或生活起居,大到可決定一個國家(城邦)的戰(zhàn)爭走向
在希伯來宗教與古印度文明,神諭以天啟或是詛咒的方式呈現(xiàn),體現(xiàn)了強烈的以【因果律】為中心而強烈輻射的形式。其中,希伯來宗教以上帝的言語為基本方式,以天啟里的異象(向人展示未來的天地異變或大事件)、道成肉身(上帝的言語化為耶穌的肉身)或是摩西律法(上帝賜予摩西以律法石板)這三大類形式展示了上帝的神諭對于一個民族(猶太民族、基督教徒)或國家(以色列國)甚至是整個世界的命運
而在古印度文明里,為了強調(diào)因果律的濃縮與體現(xiàn)—業(yè)【Karma】。通過婆羅門仙人、剎帝利仙人、其他仙人或是大阿修羅等禍從口出的詛咒這類形式,通過因果律的形式不斷地且嚴重地影響了古印度神話世界里的宇宙平衡(比如說賜福時不加思考的梵天和濕婆),在這其中就體現(xiàn)言語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文明甚至是一個宇宙的影響
二、密教(Mystery)
又被稱為秘儀、密宗。是與顯教(世界三大宗教以及其他知名宗教)相對,源于古巴比倫、古希臘(厄爾普斯密教/狄俄尼索斯密教)、古猶太卡巴拉、古瑪雅、古羅馬帝國(密特拉教)、古埃及古印度或其他地區(qū)境內(nèi)的秘密宗教。是一種不被大眾所知的,源于古老的神話、宗教與哲學形式的文明傳承,在現(xiàn)代被稱神秘學。奧秘(mystery)源于古希臘語里面的動詞(myein),意為關(guān)閉,和閉眼、閉口。入教者通過秘密入教儀式后則是被稱為(mystes)
它最早源于世界各類原始民族所共同舉行的部落儀式,其儀式(不是正式公開的宗教提供的)提供給人可感受到宗教經(jīng)驗的方式,并分享神明或英雄的生命,以期待死后的生命。絕大多數(shù)的密教的終極宗旨是讓人的靈魂脫離肉身以此成為永恒、通過神秘祭祀成為世界的至高神明或是擁有了可以洞觀整個宇宙的奧秘的能力
秘教在西方世界的流傳在基督宗教初期的公元三世紀內(nèi)達到了最高峰。在當時的羅馬帝國,幾乎是個人都可在各類已經(jīng)公開自己存在的秘教當中任選一種去加入。秘教的主要特征有聚餐、共舞和神秘儀式(例如祭祀)
1.卡巴拉修煉法(Kabalah)
猶太秘教的分支—卡巴拉的修煉法。又稱“希伯來神秘哲學”。這是從基督教產(chǎn)生前開始在猶太教內(nèi)部發(fā)展起來的一整套神秘主義學說。與天啟宗教?顯宗所普遍信仰人格化的上帝不同,卡巴拉信仰的是非人格化的造物主
在希伯來文中,此詞本義是“接受到的”或“傳統(tǒng)的”。原指相對于《圣經(jīng)》而言的《舊約》其他兩個組成部分《先知書》和《圣錄》,其內(nèi)容著重于精神和感覺??ò屠膶W說與正統(tǒng)的猶太教教義是對立的。它包括了把超越的神與這個世界聯(lián)系起來的流溢說。是把“無限之光”與無限的創(chuàng)造聯(lián)系起來的范圍學說,其范圍與【新柏拉圖主義】的流溢的等級相類似,論述從無限的光到物質(zhì)事物之間的等級層次。等級排列是由天使和巨匠進行的,促進了神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
因此,卡巴拉密教的教義認為先知—摩西所傳的道理分為兩部分,一部是為了大多數(shù)資質(zhì)平庸、自甘卑下的羔羊所傳的道理,而另一部份的奧秘,只選擇傳授與少數(shù)智能較高、愿意以畢生的精力去追尋真理的山羊。這部分的奧秘,就是先知摩西揭示了人神本來同體的秘義。這種最高的境界被他們稱為原人阿當(Adam Kadmon),即一種人類這群體還未墮落之前的完全境界。 他們將這部分教義分為三部分:卡巴拉神學(Theoretical Kabalah)、卡巴拉冥想(Meditative Kabalah) 和卡巴拉咒法(Practical Kabalah)
古猶太秘教認為,要到達人神一體的原人阿當境界,必須通過卡巴拉生命之樹(Kabalah)的修練法??ò屠畼浼词怯钪娴恼w也是人的身體(罪之樹)??ò屠耸悄嫦蛱嵘祟愳`性的生命樹,在每十個樹的“極點”—入口與出口都對應的有魔鬼與天使看守,這代表要進入生命樹的王冠處才可重返永生,修煉者先要戰(zhàn)勝心魔的引誘,去到最后還要作出最后的人性與罪性的突破,擁有勝過天使的力量才能成功,回到無罪且純凈的【原人亞當】狀態(tài)
卡巴拉密教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創(chuàng)世的秘密、生命之謎、個人以至全宇宙人類的命運預知術(shù)、改變命運的秘法、收藏在圣經(jīng)內(nèi)的秘密、神與魔鬼的奧秘。這些奧秘除了收藏在天車之書、創(chuàng)造之書(Sefer Yezirah)與光之書(Sefer ha-Bahir)三本希伯來文秘本之外,其他部分由歷代先知所傳下。但須先觀察弟子的器根后挑選合適者,代代口耳相傳,而且只準許流傳在以色列十二支族的后人之間
2.瑪雅密教
瑪雅神話里的大神殿都市是瑪雅人神圣宗教之地,同時它們還擁有宇宙大學的機能。都市相互間;是在完全計算下調(diào)和地存在。各都市絕不是因一時興起而建,而是在計劃其目的與機能下建成的。例如吉強·伊札在地理上,即為觀測天文的最佳場所。例如古古魯汗金字塔的主要寺院,從四時半至一八時半止,可以觀測太陽,特別是三月廿一日及九月廿三日的春分秋分,同時也可紀錄其軌道情形
吉強·伊札東側(cè),被稱為千條柱的建筑物群中,其中最顯目的是戰(zhàn)士神殿(原為騎士神殿)建筑物。這個較低的金字塔,在階梯頂端的兩側(cè)有旗手之像,中央深處是祭壇,支撐祭壇的則是阿特蘭登歐爾(力鼎蒼天者)之像
通過了這屑階段的教育及試練后市精通奧義的人,便移往吉強·伊札以南的地區(qū),即呈圓螺旋狀稱為蝸牛的天文觀測所所在位置,繼續(xù)接受教育。這是個不屬于基督教的宗教,以信奉太陽、月亮和美洲豹為神的一種多神類宗教
三、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
古希臘理性文化與哲學精神末期的重要哲學流派,誕生于公元3—5世紀,它對于西方中世紀中的基督教神學、后面的煉金術(shù)理念以及神秘學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該流派雖主要基于柏拉圖的學說,但在許多地方進行了新的詮釋,被認為是以古希臘思想來建構(gòu)宗教哲學的典型
柏拉圖主義體系最早被認為源自波斯、埃及及希伯來的思潮。他們的核心是通過能帶來拯救的靈知(gnosis),借此完成人的靈魂擺脫軀殼,進而恢復與神的心靈的合一。因此,他們主要認為人能夠回憶起與神靈的神圣鏈接,人天生就是能夠認識神并且人的靈魂是可以直接嵌入那個至高存在
與之同處類似思維的還有赫爾墨斯主義,在靈肉分離論的西方哲學思潮之下。他們的核心目標即為逾越肉身與物質(zhì)世界的障礙,并且通過非物質(zhì)的光明靈體完成重生與解脫,這一過程的頂點是靈性的飛升,最終與神圣的光明(divine light)以及神明融為一體
它是古希臘哲學理性精神的衰落和向神秘學轉(zhuǎn)化的分水嶺。它的特點在于:建構(gòu)了超自然的世界背景,更明確地規(guī)定了人在其中的位置。把人神關(guān)系置于道德的核心,強化了哲學和宗教的同盟,具有更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
新柏拉圖主義最早產(chǎn)生于古代埃及的亞歷山大,那里幾百年間一直都是希臘哲學與東方神秘主義的交會地。該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認為是阿摩尼阿斯?薩卡斯,不過最重要的人物則是他的學生普羅提諾。因為他將柏拉圖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基督教神學觀念與東方神秘主義等思想熔為一爐,構(gòu)建了神秘學體系
新柏拉圖主義認為:世界有兩極,一端是被稱為神圣之光,另一端則是完全的黑暗。但完全黑暗并不存在,只是缺乏足夠的光而已。世間唯一存在就是上帝(太一),他閃耀神圣之光,但神圣之光也無法普照整個世界。只有靈魂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物質(zhì)則位于那光照不到(稍微照到)的黑暗世界。因此,新柏拉圖主義強調(diào)世間萬物都有神圣之光但最接近上帝的還是人類的靈魂,只有靈魂才能與太一合二為一。普羅提諾論證說太一、理智和靈魂為“三個首要的本體”。其中的“本體”,指最高的、能動的原則
1.太一,即根源
太一是無所不包的統(tǒng)一性,又是單一、唯一的神。它不是萬物的總和,而是先于萬物的源泉。它的善不是倫理之善,而是本體的完善和圓滿,它是生命之源、力量之源。而且太一不是一個東西,它無形式、無善、無德性、無意志、無思想、無意識、無運動或行動
2.靈魂,即心靈(Nous)
理智即希臘文的“奴斯”,或譯為“心靈”。理智是從太一中流出來的本體之一(另一個為善性),因此它不再保持原初的絕對統(tǒng)一性。當然,理智仍然享有太一的統(tǒng)一性,因此,被區(qū)分出來的多樣性仍然是統(tǒng)一的。如果說太一是絕對的一,理智則是一和多的統(tǒng)一
柏拉圖認為單一的理智即是造物主,眾多的理智是理念,理念存寓于造物主之中,每個理念部分都有造物主借以創(chuàng)造的原型。這就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的辯證法。理智從太一(根源)中流溢出來。普羅提諾認為理智的流溢是對太一的流溢的模仿。作為第三本體的靈魂即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說的世界之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