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告別,剖析《銀河鐵道之夜》

我多么希望,這些微小故事里的片段或結尾,可以成為你純凈的真正食糧。
大正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宮澤賢治

【1】一部傷感而肅穆的成人童話
什么是童話?
童話應該是給大人看的故事,而不是簡單且幼稚、用于啟蒙的“少兒讀物”。
在我的印象中,童話總是悲傷且美好的,我們因為遇見現實中容易被忽略且罕見的純凈而悲傷,因為遇見現實中已經不常見的純凈而感激作者杜撰出的“美好”。
我有時會想,“童年”這個概念離我過于遙遠,大概就像頭頂的銀河距離地球一般遠,我真的很久沒有仰望過星空,也許久未看到過未被踩踏過的一片純白的雪地。
“捍衛(wèi)純真,不拒絕長大”,曾是年少的口號,實際上,他們就像政客的謊言般虛偽,又像是尚未證明的大數學題般,只是停留在“想想想想”的階段。

《銀河鐵道之夜》只是一部3萬字左右(不足4萬字)的中篇小說,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內容,那就是“兩個小孩關于分別的悲傷故事”——這場極為“漫長”的分別,是關于銀河之旅的,也是關于生死隔世的。
這就意味著,如果著重于“銀河之旅”,《銀河鐵道之夜》就可以成為《銀河鐵道之夜 2006》,在日本CG大師加賀谷穰(KAGAYA)的天才演繹下,2006年的這部僅有49分鐘的CG動畫,更強調對銀河景色的描述,在這個版本中,沒有人物出現,故事的推進基本依賴桑島法子的講述與加賀谷玲的音樂——大家可以猜猜她與加賀谷穰(KAGAYA)的關系。
由于作品的畫面呈現極為綺麗炫妙,全國很多地方的天文館都會用它作為穹幕電影,用來講述銀河和星座,算是天文學的科普電影。于是,帶著親子互動初衷的父母與小孩子,看過《銀河鐵道之夜 2006》的大眾,很可能自然而然地忽略掉幻想宏大的原作故事背后,所具有的各種極其深刻的象征性闡述。只是將《銀河鐵道之夜 2006》或《銀河鐵道之夜》視為關于星海與友情的童話。

如果著重于“生死隔世”,《銀河鐵道之夜》就可以成為這個1985年版的《銀河鐵道之夜》——將近40年前的作品了??!
全劇時長達到了113分鐘,基本還原了原著小說,唯一的“缺點”,恐怕就是作為改編作品,它的敘事節(jié)奏過緩;同時,以今天(挑刺)的眼光看,這部30多年前的動畫作品,在技術力呈現上必然顯得過于“簡陋”。
然而,評價一部動畫電影的“技術力”,我們的眼光不應集中在“光污染”的轟炸上,而是動畫以怎樣的形式還原、表達原著小說。
《銀河鐵道之夜》(1985年版)中,主角以貓形象示人,增強了《銀河鐵道之夜》的親和力,也更符合貼合原著的幻想氣質,甚至,在最后“答案揭曉”的煽情上,也可以借擬人化的動物形象表現得更“夸張”,造成的情感宣揚感更為濃重,帶給觀眾們的震撼與回味就更與眾不同。

我想,看動畫與看原著小說,會是完全不同的體會。
雖然故事講的都是——貧窮又孤獨的少年喬班尼(這里用的是《銀河鐵道之夜》的譯法,也有翻譯為喬萬尼、焦班尼等的)和自己唯一的好朋友柯貝內拉(這里同樣用的是《銀河鐵道之夜》的譯法,也有翻譯為康貝瑞拉、康帕內拉等的)一起乘坐銀河列車在宇宙中旅行。
他們遇見了幾位奇怪的乘客,觀瞧到很多見所未見的風景,后來,列車到達一個叫【石炭袋】(暗星云)的地方后,柯貝內拉離奇消失了。
之后,喬班尼意識到這場宇宙之旅只是自己在山坡上所做的一個夢——山下的柯貝內拉在救好友時不幸溺亡,夢中的銀河列車,其實是引渡亡靈回歸天堂的“渡船”;而自己,則陪伴柯貝內拉走完了抵達“彼岸”的最后一程。
然而,用畫面呈現某種情感是直接的,而自己體會文字想象畫面則是間接的。每個人會看到同樣的畫面,但心中卻會呈現迥異的“銀河鐵道之旅”。

在“界定”《銀河鐵道之夜》是一部傷感而肅穆的成人童話上,其實涉及【傷感】、【肅穆】和【成人童話】三個角度。
說《銀河鐵道之夜》【傷感】,這最好理解,因為它本身就是個悲傷的故事。前面天馬行空、充斥美麗想象的星海景色,只是像“以樂景寫哀”一般,為最后的【默讀傷悲】蓄力。
說《銀河鐵道之夜》【肅穆】,最核心的自然是小說凝聚了作者思想、信仰、過往的全部精髓,作品借喬班尼和柯貝內拉之間的交流,與讀者探討了什么是死亡,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等這些我們乍一聽就會覺得格外深重又不得不面對的命題。
其實這已經與后來興起的“存在主義”不謀而合——是的,在這一刻我又會想到加繆和他的《西西弗神話》。

只可惜,《銀河鐵道之夜》在作者活著的時候根本不具備任何的文學影響力,確切地說,是《銀河鐵道之夜》在宮澤賢治生前還沒有寫完,更甭談發(fā)表了。
這就意味著,哪怕《銀河鐵道之夜》的內涵再深刻,(當時)也只能暫時被埋沒在歷史中。

【2】“漫長”的告別旅程
如果說生命的出現是“開始”,生命的凋零卻未必就是“結束”,《埃及亡靈書》在4000多年前就留下了類似“death is another begining”的禱辭,從這個思路延續(xù),《銀河鐵道之夜》將宇宙中的某處視為最后的歸宿,似乎并無不妥。
宇宙是寂靜無聲的,死亡也是寂靜無聲的;(假定)宇宙是有始無終的,那么,死亡也是“有始無終”的;我們頭頂的銀河,就像是銀河列車的軌道,將靈魂從此岸“送”往彼岸。
《銀河鐵道之夜》中,柯貝內拉是溺水而亡,在原著中這句“下游的河面相當寬闊,倒映出巨大的銀河,仿佛天空直接降臨。”已經把【水】(銀河,天上的水道)作為連接生與死的“通道”幾乎明示。
喬萬尼走向人群,只見臉色蒼白、下頜瘦削的康帕內拉的父親身穿黑衣,直挺挺地立在學生和鎮(zhèn)上居民當中,兩眼死死地凝視著右手里的表。
眾人也都盯著河面,所有人一聲不吭。
喬萬尼心里七上八下,雙腿不住打戰(zhàn)。捉魚時用的電石燈往來穿梭,黑色的河水泛著閃閃漣漪,猶自奔流。
下游的河面相當寬闊,倒映出巨大的銀河,仿佛天空直接降臨。
喬萬尼不禁覺得,除了銀河邊上,康帕內拉不會在任何地方。
可是其他人看起來似乎還在幻想康帕內拉會一邊說著“我游了好遠啊”,一邊從波浪中鉆出來,或是康帕內拉已經游到了某處不為人知的沙洲上,正站在那里等人去接他呢。

這里的“銀河”與佛教中【三途河】、希臘神話中的冥河作用相似——值得一說的是,希臘神話中,負責將死者渡過冥河的船夫叫【卡戎】(Χ?ρων)與半人馬喀戎(Χε?ρων)在名字上很像。
這里的作用就是“中轉”,據說人死后,靈魂還不能立即接受離開肉體,于是,會有一種“恍惚”感,這就是所謂的“適應(期)”,承擔這種“適應(期)”的有時是一段漫長的路,如神話中通往冥府的路;有時是一條長長的河(軌道),如《銀河鐵道之夜》中的“銀河列車”;有時是一座讓靈魂暫時歇息的驛站,如動畫《此花亭奇譚》中的“此花亭”。

我個人覺得,【水】對于作者的意義很不一般,在《銀河鐵道之夜》中,明確提及“死法”的,除了【柯貝內拉】,就是同樣溺水而亡的師生三人(一個大人與一對姐弟),他們自稱“坐船失事”的船,正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泰坦尼克號】——泰坦尼克號于1912年4月14日沉沒,正是作家所處的時代。
衍生一點講,與宮澤賢治同時代的太宰治,選擇的死法是投水自盡——要知道,太宰治之前已經先后5次(投水)尋死未遂。而其他自殺的較為著名的日本作家,像芥川龍之介死于安眠藥,三島由紀夫死于剖腹,川端康成死于煤氣中毒。?
如果硬要扯點“禪意”,那無非是死于水中,有點回歸母體(羊水)的意思,肉體從哪里誕生,肉體就從哪里消亡,完成了一個生命的輪回。

《銀河鐵道之夜》中,生命的消逝必然是肅穆的,但消失的過程卻是“輕快”的,整個故事臨末的【傷感】,與其說是屬于【喬班尼】的,或是屬于作者那種悲天憫人的情感,倒不如說是屬于讀者和觀眾的。
【喬班尼】與【柯貝內拉】一同坐上火車時,作者的描述就已經暗示了【柯貝內拉】的死亡。
(注:讀客文化·版本·2018-06)
喬萬尼看到,緊挨著他的前排座椅上有個高個子男孩,身穿濕漉漉的黑色上衣,正探頭張望著窗外。
那個男孩的肩膀,看起來竟然那么熟悉,喬萬尼越這么想,就越想知道坐在那里的到底是誰?
當他也想把頭伸出窗外張望時,男孩正好縮回腦袋往后看了一眼。
原來是康帕內拉!
喬萬尼正想開口問:“你上車很久了嗎?”
康帕瑞拉卻搶先說道:“可惜,大家雖然拼命追,但還是沒趕上這趟列車。查內力跑在最前頭,仍然追不上。”
尤其是最末一句“大家雖然拼命追,但還是沒趕上這趟列車。查內力跑在最前頭,仍然追不上”,只有到故事末,我們才知道,這句話在現世中的表達是——
查內力不慎落水后,他是離死亡(列車)最近的那一位;大家拼命追,指的是大家都在船上試圖搜救落水者;為什么查內力跑在最前,最后上車的卻是【柯貝內拉】?因為【柯貝內拉】救了查內力,自己卻落入水里,再也沒能上來。

在《銀河鐵道之夜》的旅程中,拋開那些極具夢幻感的場景,剩下的是什么呢?
是孤獨。
注意,是孤獨,而不是寂寞。是客觀意義上的【be the one】。
火車上,【喬班尼】是唯一的生者,他擁有的車票是獨一無二的——【be the one】;在生活中,【喬班尼】雖然有個名為【柯貝內拉】的好朋友,但兩者其實是一體的——【be the one】。
知乎上有一篇《<銀河鐵道之夜>的解說:接近究竟之謎“何為真正的幸福?”》(注:文章是日本某份研究《銀河鐵道之夜》內容的譯文)就提及——
【柯貝內拉】的名字來自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哲學家 、作家托馬斯·康帕內拉(Tommas Campanella,1568~1639),而他的原名為喬萬尼(喬班尼)·多米尼哥·康帕內拉。

托馬斯·康帕內拉的一生忠于自我,堅守自己的信仰與教會對立,因此屢遭教會迫害,大半生都在坐牢。托馬斯·康帕內拉的人生經歷與思想——如“死只是由一種物質向另一種物質的轉變”的生死觀和深遠影響的空想共產主義著作《太陽城》對學生時代的宮澤賢治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
可以這么說,在【喬班尼】與【柯貝內拉】身上,有托馬斯·康帕內拉(思想)的影子,也有宮澤賢治(思想、經歷)的影子
【孤獨】不僅是《銀河鐵道之夜》的核心,是宮澤賢治、托馬斯·康帕內拉的人生標注,其實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標注。
生命就是一列通往死亡的火車,生命的旅程中,我們會遇見各種過客,如《銀河鐵道之夜》中的挖掘化石的學者、捕鳥人、列車員、教師及姐弟、燈臺守護人,但最后,只剩下【喬班尼】一人。
哪怕自己親歷過的人生再絢爛多彩,最后還是孤獨一人。

《美國眾神》中有個(并不是尼爾·蓋曼原創(chuàng)的)觀點,即“神的存在與力量是依賴民眾的信仰”,當神沒有人類信奉,它就會消失。
比照起來,因為我們的一生孤獨,我們存在著或存在過的證明,就是分享自己的一部分來成就別人,這里的分享,我們可以理解為后代——因為子女是我們曾經存在過的直接證明;或者是犧牲——層次較低的是提供幫助,施人誠、傳播愛;最高層次的就是生命的犧牲。
現實生活中,高層次的可以是見義勇為、為國捐軀;在《銀河鐵道之夜》中,自然是【柯貝內拉】為了救人而死。
得救者的“活”是用【柯貝內拉】的離去為代價換來的,由此,【柯貝內拉】有了存在過的證明。

宮澤賢治在《銀河鐵道之夜》借蝎子獻祭自我的故事、教師帶著姐弟沒有強行擠上泰坦尼克號的救生艇來強調了這種犧牲精神,而這種極端奉獻精神,想來就是宮澤賢治曾一度堅守的分享、奉獻精神的轉述——
“從前,在巴爾多拉原野,有一只小天蝎,靠捕食小蟲子為生。
某天,它撞上了黃鼠狼,差點兒被吃掉。小天蝎拼命地逃啊逃,卻跑不過黃鼠狼,眼瞅著就要被抓到了,這時前面忽然出現了一口水井,小天蝎掉了進去,無論如何也爬不上來。
在即將被淹死的危急關頭,它向上天禱告道:‘啊,迄今為止我已吞食了太多生命,所以今天才會被黃鼠狼獵捕,雖然竭力奔逃,但終于難免被吃掉的下場。
啊,真是沒有獲救的希望了。因此我決定恭順地將自己的身體獻給黃鼠狼,它吃了我,就能多活一日。
神啊,請洞察我的心愿,不要讓我的死毫無價值。請利用我的身體,讓其他生命獲得幸福吧!’剛禱告完,小天蝎便看到自己的身體燃起了赤紅的熊熊烈焰,照亮了漆黑的夜。
爸爸說這火至今仍未熄滅呢!那團火焰就是天蝎的火光啊。”
(中間省略一段)
喬凡尼長嘆一口氣,說:“康帕瑞拉,這回又只有我們倆了。不管去哪里,我們都要并肩同行。我要學習那只小天蝎,只要大家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就算身體浴火百次,也在所不惜。”
那赤紅綺麗的天蝎火光,仿佛永遠不會熄滅的天蝎火光,默默地燃燒著,閃著紅光,照亮了宇宙。
注意,這里的【蝎子】也是淹死的——與水有關。

但是,這種極端的”獻祭“就”對“嗎?
宮澤賢治在《銀河鐵道之夜》顯然沒有宣揚這種想法,他借用【喬班尼】與【柯貝內拉】分別收下一個蘋果的細節(jié)來強調【對生命的熱愛與尊重】。
喬凡尼和康帕瑞拉則把蘋果鄭重地藏入衣袋。
蘋果的意象除了“智慧”——如夏娃與亞當吃的那個,也象征了生命與分享。當我們縱向剖開蘋果,呈現的切面宛如女性的wai陰,也可以引申到子宮,這是孕育新生命的地方。
久石讓音樂專輯《銀河鐵道之夜》的封面,就是一個透明的蘋果,其中的銀河列車在其中好像衛(wèi)星在蘋果內部公轉,就是生命的輪回——生死交替。

如果你看過幾原邦彥的《回轉企鵝罐》,可能就會想到代表了生命的“蘋果”。
仔細一想,這部也是講述生死的動畫帶有不少《銀河鐵道之夜》的色彩。
劇中高倉冠葉是在命運的換乘列車上“獻祭”了自我,而當時的場景,是不是與《銀河鐵道之夜》中的“蝎子之火”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事實上,宮澤賢治借【喬班尼】與【柯貝內拉】間的對話,提出了【幸?!康母拍?。
我們可以理解為“因為幫助了別人,而獲得了幸福”。
然而,這個【幸?!匡@然是因人而異的——
“可是,真正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呢?”【喬班尼】問。
“這個,我也不知道?!薄?strong>柯貝內拉】茫然地回答?!?/p>
不知道,不確定,充滿了未知(無常),這不僅是《銀河鐵道之夜》故事背景——宇宙的特點,也是人生的特點。
在對未來不知道的前進方向的時候,你需要一個燈塔。

在《銀河鐵道之夜》中,其實是與燈塔同源的燈塔看守給出了自己的說法——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世上是無人知曉的。但只要朝著正確的道路堅持走下去,不管途中遇到怎樣艱難痛苦的事,攀登高山也好,爬下陡坡也罷,都能一步步地靠近幸福?!睙羲词貙捨空f。
“嗯,為了抵達真正幸福的終點,途中所遭遇的種種苦難悲傷,都是神刻意安排的?!鼻嗄牝\地回答道。
這兩段內容結合來看,意思就極為明顯了,攀登高山是指【喬班尼】爬上山坡并登上銀河列車,爬下陡坡是指【喬班尼】親歷星海之旅,與【柯貝內拉】訣別后,走回家。
“途中所遭遇的種種苦難悲傷”,都是為了以后能【抵達真正幸福的終點】。
這里的幸福,于【喬班尼】而言,是要把牛奶和爸爸要回來的消息帶給媽媽,等待他們的可能是溫馨的家庭生活;于宮澤賢治而言,其中之一肯定是創(chuàng)作自己的文學作品——雖然最后的代價是“燃燒了自己的生命才換來能照亮這個世界的光”。
于所有的讀者和觀眾來說,【幸?!烤拖瘛段魑鞲ド裨挕方o出的一種說法,每個人都要自己給孤獨的人生寫下注解(所謂的【意義】)。

當我們把《銀河鐵道之夜》一同探究到這個份上,就已經不能將其視為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是【成人童話】。
同樣都是以星空為大背景的成人童話,如果說《小王子》是偏溫情的,那么《銀行鐵道之夜》必然是偏傷感。
星空永遠是很神奇的東西,它可以將過去、現在、未來三者,在同一瞬間雜糅在一起。無論是電影還是書,《銀河鐵道之夜》真的不是十幾歲的年紀就能一下子看明白的,沒有對世界一定的認知,沒有親歷過虛偽與真實,沒有經歷過刻骨銘心的舍與得,永遠都無法體會一種叫“奢嘆”的感覺。
而不管是KAGAYA筆下的色彩,或是貓形象承載和強化的童話氣質,都無法掩蓋故事借星象寄托的那份厚重與悲憫。?
事實上,《銀河鐵道之夜》還能解讀更多,但我想,還是(稍微)點到即止吧。

好吧,【成人童話】正是開頭提及的《銀河鐵道之夜》【傷感】、【肅穆】和【成人童話】中的最后一個。
“漫長”的告別,最遠的自然是對全世界的“告別”——死亡,也有關于對童年的告別。
童年的我們是對世界最有好奇心與想象力的,但在社會浸淫的時間越長,我們會越發(fā)覺得理所當然,也會越發(fā)在社會的既定規(guī)則中“混”得“如魚得水”——瞧,這里又是水。
其實,當我們把童心丟棄,與曾經告別,我們就已經“死”了一次。
要知道,人生是一場無比孤獨的單程旅程,告別遠比相遇更多、更漫長。

如果《銀河鐵道之夜》只是一部專為孩子們而寫的童話,顯然不會直接加入“好友溺水而亡、引渡靈魂”這樣過于沉重的主線,更無需在文字中夾雜著對人性的批判和人道主義博愛的宣揚,更不用提及宗教(基督教)的虔誠(有望)、平和(有信)與慈悲(有愛)。
前文也提了,【成人童話】的一個重要(存在)意義是喚醒大眾——重拾孩子的天真、純粹與誠摯的想象。既然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可能只是鳳毛麟角,那么,星空萬一真的是一處可以跨越生死、穿越時間的“四次元世界”呢?
《銀河鐵道之夜》給人一種置身于宇宙的空寥感(孤獨感、陌生感),當觀眾(讀者)逐漸開始思考宮澤賢治在故事中引入的關于生命與死亡、存在與虛無、宗教與科學、真理與荒謬、幸福與不幸等諸多命題后,也許會發(fā)現——
千百年來,人類極力探求的“永恒”(“意義”)的過程,正像是乘坐著一列幻想的列車,“無聲無息”地開往宇宙天穹的盡頭,一直“未完成”。

【3】宮澤賢治其人
如果讀者(觀眾)想要讀懂宮澤賢治在《銀河鐵道之夜》中的諸多隱喻(以及為什么要加入如此多的隱喻),恐怕要先了解宮澤賢治的生平。
其實大家打開網絡,就能了解到相當詳盡的內容,我在這里姑且簡單聊一聊。
宮澤賢治,出生于1896年8月27日,去世于1933年9月21日,死時年僅37歲!而另一位生前默默不得志,死后名聲大噪的名人,也是在世間僅活了短暫的37年。
是的,他就是荷蘭的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生于1853年3月30日,死于1890年7月29日。

梵高的畫,堅持忠于自我,他的畫充滿了近乎狂熱的生命力,代表了他內心的憧憬??上?,生前只有一幅畫被成功賣出。
宮澤賢治,我們現在給他的標簽有著名童話作家、詩人、農學家和教育家。然而,他生前拿過稿費的作品只有1篇——1921年9月,他在《愛國女性》雜志發(fā)表了童話《過雪原》,勉強領到了5円的稿酬。
不過,你可甭以為宮澤賢治出生寒門,實際上,宮澤賢治與梵高的出身都不差。說來也很現實,如果一個天才所處的環(huán)境需要先解決溫飽,無論如何是不會毅然決然地舍身于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 ,衣食足而知榮辱”嘛。

宮澤賢治出生在一個經商的家庭,家境相當殷實。只是,他出生的巖手縣是當時日本最窮的縣之一。他自己成長于優(yōu)渥富裕的小世界,而周圍農民的生活卻極致困苦。這種強烈的反差,并沒有讓其滋生“何不食肉糜”的想法,而是在幼年的他的心中埋下了各種糾結、掙扎與反思的種子。
他與童話和詩歌結下了不解之緣,始于小學。進入盛岡中學后,宮澤賢治又熱衷于植物學和生物學,他時常深入山野,漫步于大自然。他在這個階段格外喜歡制作植物和昆蟲標本——相信《銀河鐵道之夜》中那120萬年前的動物骨骸、無法找到歸宿的捕鳥人、神奇的水銀白鷺都是在這里,找到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素材源。
宮澤賢治在《銀河鐵道之夜》表達的對生死的理解,恐怕與他??凑軐W書與佛經有關。對他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應該是美國思想家愛默生的“超驗主義”,“超驗主義”認為人類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個縮影,人類靈魂與“超靈”一致等;1914年,宮澤賢治偶然讀到《漢和對照妙法蓮華經》,深有感悟,原本信奉凈土真宗的他轉而信奉日蓮宗(法華宗)。

由于我對“超驗主義”、日蓮宗(法華宗)等均不算了解,但從“靈魂引渡”、天堂之門位于南十字星(站)、柯貝內拉最后消失于“暗星云”——對于喬班尼來說,這里是“無”(黯淡)的;而對于柯貝內拉來說,這里風景優(yōu)美,還能看到自己的媽媽、喬班尼的夢等同于靈魂出竅這些細節(jié)看,宮澤賢治是把自己的過往、向往的宇宙、哲學沉思、對佛經的理解最后都凝結在這本《銀河鐵道之夜》中。
這里再插一句,其實看一個作家的故事,就能窺探出一個作家的過往——它的現在,其實是TA過去所有的產物。與之相對應的,如果一個作家的故事并沒有呈現出一個“應有的軌跡”,要么說明其天賦異稟,要么說明其洗稿有術。

以世俗的想法(比如我),擁有起點相當高的家庭背景,宮澤賢治完全應該繼承家業(yè),如果對文學充滿熱情,完全可以在衣食無憂的狀態(tài)下毫無后顧之憂地創(chuàng)作。
可是,不愿意繼承家業(yè)壓榨農民的宮澤賢治,一度離家出走,在東京過了一段十分清苦的生活。
到了1921年,與宮澤賢治感情深厚的妹妹敏子病危,宮澤賢治為了守護妹妹,從東京回到了故鄉(xiāng),并在稗貫農業(yè)學校找到一份教師工作。
1922年11月,敏子病故,年僅24歲。小宮澤賢治2歲的敏子,是家中唯一能理解他的親人,敏子可謂是賢治的精神支柱,妹妹的早逝對宮澤賢治的打擊極大,不僅刺激了宮澤賢治對生死的理解,也加深了他對永恒世界的懷想。

為了化解內心的陰影,宮澤賢治后來乘坐火車前往北海道和南庫頁島旅行,這段旅程成了創(chuàng)作《銀河鐵道之夜》的靈感來源——敏子的身影自然隱現其中,即【柯貝內拉】作為主角(也就是宮澤賢治)唯一的好朋友的早逝。
到了1926年,有感于日本帝國窮兵黷武,造成農村凋敝蕭條的宮澤賢治,在日蓮宗“勸人為天下眾生幸福而行事”的奉獻精神引導下,毅然辭去了報酬頗豐的教職,開始全身心地投入農民運動中,試圖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善當地農民的悲慘處境。
宮澤賢治不僅愿意放下身段,每天與其他農民一起辛苦耕種,還開辦農業(yè)講堂,傳授農學知識;此外,還試圖通過舉辦童話故事會、音樂會、戲劇活動等,提升當地農民們的藝術品味。
很不幸,這一切都是徒勞的。
作為一個浪漫而慈悲、誠摯而溫柔的理想主義者,宮澤賢治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大背景下所做的一切,當然,也包括他筆下的那些詩歌與童話,都過于超越時代。

據統計,宮澤賢治生前一共創(chuàng)作了94篇童話和1000多首詩歌,詩集《春與修羅》和童話集《要求很多的餐廳》由他自費出版,無人問津——這2本未能給他帶來任何名聲和收入的書,直到宮澤賢治病故后,還在他的家里堆積著。
我們可以想象,這位思想與行動都迥異于時代的天才,不能被家人理解,還遭受旁人——尤其是接受宮澤賢治幫助,還嘲笑他的農人們——的諸多誤解,陪伴在他身邊的是什么?
孤獨。
肉體與精神上的雙重孤獨。

這里,我不由想到兩位與宮澤賢治差不多同時代的藝術家——奧地利的【古斯塔夫·克里姆特】與西班牙的【畢加索】,他們生前并不完全“出世”,甚至可以說是迎合時代和大眾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邁過了早期的坎坷后,【古斯塔夫·克里姆特】與【畢加索】之后都名利雙收,在【世俗】與【藝術】都取得了非凡成就。
平心而論,創(chuàng)作一些太超前的作品很偉大,但在缺少穩(wěn)固的物質基礎(時代基礎)上滿目追求理想主義,于旁人是傳奇,于自己則是悲劇。
既然人生的底核是悲涼的【孤獨】,那么,世間的悲劇是否可以少一些呢?

數年身心皆疲的生活,徹底擊垮了宮澤賢治的健康。
1928年底,他患上了肺病,之后,宮澤賢治的病情時好時壞,曾一度只能臥床休養(yǎng)。養(yǎng)病期間,宮澤賢治依舊堅持積極創(chuàng)作和改稿,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1933年9月21日,積勞成疾的宮澤賢治溘然長逝,終年37歲。
據說他最后的遺言是“今夜的電燈真暗?。?/strong>”
想到《銀河鐵道之夜》中,喬凡尼說“我要學習那只小天蝎,只要大家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就算身體浴火百次,也在所不惜。”
或許,宮澤賢治得償所愿,最后用自己微弱的生命之火,終于照亮了世界。

正如梵高的背后有他的弟弟提奧,宮澤賢治的背后也有他弟弟的身影——雖然弟弟并不像妹妹【敏子】那般,對宮澤賢治擁有極大的影響力——宮澤賢治的弟弟(與友人)在整理那些零亂手稿時,才發(fā)現這個不被世界接受的“異類”,曾打造過這般充滿華美想象又寓意深遠的偉大作品。
之后的故事,與梵高等死后才聲名大噪的大藝術家并無不同,他的作品開始被文壇重視,大眾的矚目和尊重也紛至沓來。
好像就是在一夜之間,宮澤賢治在日本就到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地步。
“熱情的浪漫主義詩人、取得非凡成就的童話大師、杰出的農藝改革者、悲天憫人的宗教思想家、代表日本的國民作家”等各種榮耀、頭銜、光環(huán),開始近乎“報復性”地補償給【宮澤賢治】,他的詩歌、童話出現在日本各地的小學、國中教科書中;更不用說什么作品動畫化、電影化、周邊化,興建宮澤賢治紀念館、“銀河鐵道之旅”的線路、研究宮澤賢治(作品)熱潮,以及作品被世界各國爭相引進翻譯,本本暢銷。

也許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保持了一種微妙的“平衡”,宮澤賢治生前的光像【石炭袋】一樣有多“黯淡”,宮澤賢治死后的光就有多耀陽——如果以希臘神話中,英雄死后會被神升上天空,成為星星(星座),那么,宮澤賢治也終于化為了曾經仰望的星辰。
然而,這些與宮澤賢治有關,似乎又與宮澤賢治無關。
對于一個僅有37年人生、一直孤獨奮戰(zhàn)的“傳教士”而言,世俗的虛名顯然不是他看重的。
宮澤賢治在第1次出版的童話集的序言中是這么寫的:
雖然我們可能沒有
我們想要的所有糖果
但我們可以吃新鮮的、干凈的微風
喝美麗的、桃色的朝陽
在樹林或田野
我常??吹?/p>
破爛的衣服成為
最好的天鵝絨、毛料
或是鑲滿鉆石的衣裳
這些美麗的食物和衣服
是我最喜愛的
來自彩虹和月光的禮物

【4】寫在最后
在宮澤賢治眾多的作品中,代表其童話最高成就的自然是《銀河鐵道之夜》。由于《銀河鐵道之夜》的影響力之大,我們在不少動漫作品中都能看到與之有關的影子——最明顯的恐怕就是松本零士的《銀河鐵道999》。
這部《銀河鐵道999》繼承了《銀河鐵道之夜》中的人性思考,在天馬行空的星系大冒險的背后,是松本零士對宇宙、人生、幸福與愛的思考與感想。與《銀河鐵道之夜》一樣,令讀者回味無窮。

接下來,就是藤子不二雄的《哆啦A夢》之“銀河鐵道之夜”,我記得小時候家里有,這么多年應該是丟了,從網上的資料看,全名應該是《超長篇機器貓哆啦A夢16》之【大雄與銀河超特快列車】。
同時,熟悉《千與千尋》的人應該不會忘記千尋與無臉男乘坐的電車,在宮崎駿的訪談中,宮崎駿就曾提及這是因為《銀河鐵道之夜》的靈感。
既然提到了宮崎駿,就不得不說宮崎駿御用配樂大師【久石讓】。其實,前文也提了,那張封面是蘋果的音樂專輯,就是1996年,為紀念宮澤賢治誕辰100年,久石讓根據《銀河鐵道之夜》原著創(chuàng)作了《銀河鐵道之夜》印象專輯。
對了,同樣是為了紀念宮澤賢治誕辰100周年,一部以貓形象為主角的1996年電影《賢治之春》,則是宮澤賢治的傳記動畫,有興趣的您可以抽空看看。

距離大家相對較近的可能就是2011年動漫《回轉企鵝罐》。
《回轉企鵝罐》同樣強調了對【幸?!康乃伎?,甚至某些劇情對現實的“投射”更直接——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這里就不多說了。根據一部分《回轉企鵝罐》愛好者的考據,高倉冠葉和高倉晶馬的名字,分別對應《銀河鐵道之夜》的兩位主人公。
高倉冠葉對應【柯貝內拉】——“冠葉(かんば)=?柯貝內拉(カンパネルラ)”?
高倉晶馬對應【喬班尼】——“晶馬(しょうま)=?喬班尼(ジョバンニ)”
我當然對日文名字中的這種對應關系不是特別理解,但從高倉冠葉在結尾獻祭(犧牲)自我來看,是有這樣的呼應——上文有提及。

此外,就是發(fā)色。
在1985年版的《銀河鐵道之夜》中,【喬班尼】是一只藍色的貓,而【柯貝內拉】是一只紅色的貓;在《回轉企鵝罐》中,高倉晶馬的發(fā)色為藍色 ,高倉冠葉的發(fā)色為紅色。
與其說是一種巧合,倒不如說這是對應與隱喻。
1985年版的《銀河鐵道之夜》中,【喬班尼】與【柯貝內拉】“一藍一紅”的搭配,用現在的說法是“自古紅藍出CP”,落實到劇情上,那就是紅色與熱情、奉獻有關,藍色與憂郁、沉思有關。

前文我們聊到《銀河鐵道之夜》中,蘋果作為一個不怎么起眼的物件,其實是與生命、分享有強關聯,在動畫《銀河鐵道之夜》中,主創(chuàng)們顯然是抓住了一個意象。
在動畫中后段,有一段分享蘋果的場景,當持有蘋果的人與他人分享蘋果時,“每個蘋果會自動變成兩個”——分享,即是善意,即是神跡。
這里恐怕還隱喻了基督教中四福音書中共同記載的唯一神跡——耶穌基督用五餅二魚喂飽5000人,足見其意義非凡。
在《回轉企鵝罐》中蘋果的意象,與《銀河鐵道之夜》中蘋果的意象其實是一致的——因為分享而得以永恒。蘋果因為可以“1變2”而永遠分享下去,生命也可以因分享(如施予善意、生育子女)得以永恒。

由此,我們可以說,【幸福】是個“進行時”,【永恒】即是“未完成”。
事實上,《銀河鐵道之夜》恰是一部未完成之作——宮澤賢治至死前仍在修改。
由于宮澤賢治去世時沒能定稿,我們現在看到的結局,其實是后人根據他的4次改稿整理編輯而成的版本。
據宮澤賢治研究者的考證與調查——
確認《銀河鐵道之夜》先后共有四稿,最初寫于1924年,但第一稿和第二稿僅殘留下一小部分。第三稿大約寫于1926年,第四稿寫于1931年左右。因此形成了“初期稿”和“最終稿”兩個版本。相應地,故事的結構也變化了四次,差異頗大。“初期稿”即第三稿,“最終稿”即第四稿。
至于宮澤賢治本人是否認可“最終稿”就是最好的結尾,還是他仍在構思醞釀著其他版本,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當然也可以文藝一點講,就像《銀河鐵道之夜》的“未完成”一樣,不管是故事中的【喬班尼】,還是讀了這個故事的我們,對宇宙、人生、幸福的探尋,會一直持續(xù)下去。
真是“漫長”的告別呵!

這是2022年的3月,相較于前幾年,我們的世界在疫情之外,還多出了局部的戰(zhàn)亂、突然的地震、混亂的天氣——也許,未來還會多出更多的不確定。
我不知道“我們”還能剩下多少耐心去有意識地觀賞這樣的哀傷童話。
(對比起來,似乎大眾更喜歡的是《鬼滅之刃》《咒術回戰(zhàn)》這樣的大作)
漫畫家天乃咲哉(《此花亭奇譚》的作者)曾在某期漫畫的后記中,把作品未被市場廣泛接受比喻成尚未被撿拾的“漂流瓶”——不得不傷感的說,時至今日,《此花亭奇譚》都算是極為小眾的漫畫。
猶記得我在朋友圈兒里寫過這么一句—— “那些站在時代巔峰的人永遠仰望著更為璀璨的星空,而徘徊不前的人或許還在假裝從容。”?
還有一種可能,他們不是在“假裝從容”,而是“暫時沒到海邊,尋找等待新主人的漂流瓶吧!”

“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浮”
劉安《淮南子·說山訓》
best wishes!

如果覺得內容比較有趣,你還可以通過這些傳送門邂逅更多精彩(鞠躬ing):? ???
【1】尚書堂——關于書的品鑒報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357273
【2】閑扯兒——陪你聊聊番劇和手游的那些事兒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3】崩壞3圣痕故事——游戲里也有歷史與文藝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4】崩壞3圣痕故事(視頻版)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64330
【5】為你讀詩(視頻)——每晚一首,祝你今夜好好眠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167208
【6】各種花式閑扯兒——總有一款能討你歡心的吧~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76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