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滌非講禮儀:重視生活中的細節(jié),你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湖南省禮儀文化研究會會長袁滌非,4月18日來到長沙圖書館,作了《以“儀”見“禮”——生活中不可忽略的細節(jié)》為題的講座。講座以專家主講及與現(xiàn)場聽眾互動的方式進行,線上線下數(shù)十萬人聆聽了講座。袁滌非認為,重視生活中的細節(jié),你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袁滌非先從鄭州最大尊鍛銅雕塑“禮儀之門”的圖片講起,說那是一雙抱拳的手, “抱拳禮”是中華傳統(tǒng)禮儀風范的一種禮貌動作,含有尊重、歡迎的寓意。近百年前廣濟醫(yī)院的一名小患者與醫(yī)院創(chuàng)始人互相鞠躬的經典照片讓人感嘆。通過這兩個場景的照片,說明禮多人不怪的道理,也說明中國禮儀文化源遠流長。人們要通過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傳遞其內心的禮,從細節(jié)當中、言行舉止方面來體現(xiàn)內心對別人的尊重。

談到禮儀的作用,袁滌非將其歸納為自我完善的基礎、組織形象的保證、文明程度的標志;播放大城市地鐵門口許多人不講先下后上的規(guī)矩,進去的與出來的擠在一起堵在門口的視頻;借助于央視節(jié)目表達“禮承華夏,美育中華,知禮、懂禮,彬彬有禮是人際交往的核心潤滑劑,用禮儀活出自信優(yōu)雅幸福的人生”這樣的觀點。

袁滌非解釋了禮儀的概念,她說,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為了相互尊重,在儀容、儀表、儀態(tài)、儀式、言談、舉止等方面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行為規(guī)范?!岸Y”是內在的,是人們對自己、對他人尊重、敬意的態(tài)度;而“儀”是外在的,是人們通過一定的動作、形式等表現(xiàn)出來的“禮”。
袁滌非指出,禮儀就是讓跟你打交道的人感到舒服,你讓別人舒服了,讓人家心里感到溫暖和溫馨,就可實現(xiàn)天時地利人和,交往就會大為順利。關于禮和儀,內在恭敬,表露于外,儀容、儀表、儀態(tài)、儀式、言談、舉止的核心是“敬”。她例舉了社會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如外交場合、人際交往等來予以說明。

禮儀的實質是什么?孟子說“尊敬之心,禮也,禮立于敬?!弊鹁粗模次分?。唐朝經學家孔穎達在《春秋左傳下義》中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中國稱華夏。孔子《論語》:“不學禮,無以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避髯釉凇缎奚怼分姓f:“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p>
細節(jié)決定成敗,世界上最廉價而又能得到最大效益的一種東西,那就是禮節(jié)。人事招聘、公務員招考中也十分看重應考者的禮儀禮節(jié),細節(jié)做得好的可以為自己加分。小中見大,“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分享中,袁滌非多次引經據(jù)典,如古云:遵時守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兜茏右?guī)》中有出必告,返必面。以著名的表演藝術家秦怡為例,說其一生經歷多種打擊,年至九秩卻仍不失優(yōu)雅。越是名氣大的人,越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合符禮儀。

袁滌非談到服飾搭配,主張“三分人才,七分打扮”,你的形象價值百萬。莎士比亞說“一個人的穿著打扮就是他教養(yǎng)、品味、地位的最真實的寫照?!比艘救缢桑珑?,行如風。

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交流的藝術和智慧。引用了“言為心聲”、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等古語,以說明把握語言分寸的重要性。
禮儀是讓別人看著舒服。袁滌非現(xiàn)場播放了以川航迫降案例為原型拍攝的電影《中國機長》片段,電影中那種“敬畏生命、敬畏職責、敬畏規(guī)章”的行為讓人感動;她也分享了自己學生中的感人故事,對優(yōu)秀學生回復信息有速度、態(tài)度、溫度記憶深刻。在播放關于董卿的五段視頻《重識董卿的五大瞬間》后,她總結說,其中前三段視頻,展示了董卿的非凡學識,后兩段則帶給大家一些思考,有些人的殘缺大家看不見,最后一個視頻中的大爺,用沙漠中的綠色來形容。袁滌非說她在所有主持人中最敬重董郷,提到了董卿采訪近百歲的許淵沖老人時,以跪地的身姿對許老先生附耳提問且專心聆聽。

她還給大家普及了生活中的一些禮儀知識,如端紅酒敬酒的禮儀、小汽車的座位排序、西服如何搭配和穿著等方面的注意事項,建議大家多看看電影《獵場》。

袁滌非多年研究和講授禮儀,頗有心得。她說,禮儀不是只告訴我們怎么站怎么坐,怎么跟人握手,怎么穿西裝穿休閑服等,禮儀還教會我們正確對待自己的崗位和所面對的社會,對民族充滿關愛。她認為,心有敬而形于外,磨刀不誤砍柴工,處處留心皆學問,平時多學點禮儀知識,做好自律,可以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同時,對待職業(yè)的態(tài)度、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言行舉止也一定程度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禮儀修養(yǎng)。

袁滌非用丘吉爾說過的話“禮儀是一種在全世界可以通行的簽證,請您善用它”來結束她的講座。之后,她還對現(xiàn)場提問進行了詳細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