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千萬不要對寶寶說這9句話!
寶寶的成長之路,其實恰恰也是我們做父母的成長之路,很多時候,父母隨口而出的一句話,但對寶寶來說,可是大大的傷害呢!今天,整理出9句傷害輸出較大并且高頻的話,家長們盡量避免在寶寶面前提起哦!
第一句:你媽媽不要你了!
小時候是不是都聽到過?
《兒童發(fā)展心理學》指出,從6月齡起寶寶就會表現(xiàn)明顯的出分離焦慮,18 個月之后,孩子會和父母形成相互信任的依戀關系。
而所有以「拋棄」、「不愛」為指向的威脅、不尊重,對這種親子依戀的傷害都是滿級。永遠不要小看一句話對孩子的傷害。
第二句::是不是摔疼了?我們打這個門!
寶寶走路不小心撞在門上了,這時候,老人立刻沖過來,抱著孩子說,不哭不哭,我們打這個門!然后開始拍門。
這是典型的「錯誤歸因教育」。
1.粗暴的定性事件,加重了孩子的受害者心理
久而久之,這種沒有得到正確處理的情緒,會進入到寶寶潛意識里,越來越發(fā)展成將一切問題歸咎于外界、不能直面現(xiàn)實的境況,形成不健康的人格意識。
2.扼殺了孩子通過感受后果,自然習得的機會
長大就是不停地磕磕絆絆。
摔跤是正常的,最重要的是,每一次摔倒,可以讓下一次走得更穩(wěn)。
第三局:.錯誤引導了孩子的三觀
那么,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怎么安慰孩子呢?
很簡單~
保持冷靜,允許發(fā)泄,同理共情,注意轉移,啟發(fā)思考,機會教育。
第三句:小孩子要大方些,給叔叔唱個歌!
不管是否愿意,請先尊重孩子的意愿,這時候,我想奉勸那些人,再讓孩子表演之前,不妨先問問自己:「你愿意現(xiàn)在給孩子跳個舞或唱個歌嗎?」
第四句:你爸爸/媽媽回來要生氣了!
這種情況,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人傳人的現(xiàn)象,大家現(xiàn)在都會說「看我怎么告訴你爸/媽」、「小心晚點你爸/媽回來揍你」、「你再這樣你爸/媽回來收拾你」……
可以理解,本來這個做法,只是想樹立家長的權威,但是對孩子來說,一味的魔化另一方,只會導致三個后果:
一.毀掉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二.破壞掉跟家長的親子關系;
三.一旦離開家長的控制,就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叛逆;
四.在極端的壓抑之后形成更大的爆發(fā)。
無論哪一種,帶來的傷害都是難以修復的。
第五句:學這東西有啥用?
我們從小聽得最多的就是「有什么用」,少有人想過,讓我們變得更快樂的,支撐我們在很難過時候還能往前走的,或許正是這些沒用的東西。
人總要熱愛點什么沒用的東西。
第六句:你大呀!要讓著小的!
一句話毀了兩個孩子!
搞清楚這個,你就明白,他們要的不是一樣多的公平,是不偏不倚的公正。買一樣貴的鞋子不重要,誰大誰小不重要,誰需要這雙鞋子比較重要。
孩子們之間的互動往往是由爸爸媽媽的態(tài)度決定的,學會修煉自己的情緒,接納他們的不同,告訴他們愛都是一樣多的。
第七句:膽子大一點!都是家里人!
孩子認生這個現(xiàn)象是好事!
寶寶認生并不是壞事,這是他們自我保護的本能。
隨著孩子進入社交期,平常想要幫寶寶克服認生,爸爸媽媽只要做好三點:
一.給他時間,這也是會隨著孩子成長自然消弭的;
二.給他足夠的安全感,在外界和本我直接做好橋梁的角色;
三,適當?shù)膸Ш⒆尤ヒ恍┕_的場合,參加一些趣味性的活動,但是不要強求他表現(xiàn)什么。
第八句:別人家孩子……
對每一個寶寶來說,最忌諱的就是在自己面前夸獎別人的孩子?
難道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表揚嗎?
當然有的家長,可能知道要夸,但糾結怎么夸?
說真的,萌爸覺得,講再多的技巧也是輔助,重要的不是語言的藝術,是你發(fā)自內心的懂他、欣賞他。
夸獎孩子,難道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嗎?
第九句:你看別人家爸爸/媽媽……
第一次當父母,除了喜悅,更多的是常常疑惑:究竟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說實在的,有了娃以后,我們的時間不可避免的被大大壓縮了。要說讓生活真正回到它原來的軌道上去,那也是不太切實際的。
怎么樣都好,最要緊是當爸/媽這事,本身讓你覺得快樂,而不是痛苦。如果你感覺到痛苦,那么一切都不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