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xism
在上一個專欄里已經提到了人類早期原始社會與奴隸制社會中的一些哲學觀念。
這篇專欄介紹下唯心主義的發(fā)展。
柏拉圖的“理念論”。蘇格拉底關注倫理,而忽略了作為整體的自然世界,開始專心致志尋求定義。柏拉圖接受了他的教訓。但是他認為尋求普遍定義的問題不能用于可感覺的事物上去,他認為可感覺的事物永遠是在變動的,所以具有普遍性的定義不能是關于一切可感覺事物。于是他開始給另一種實體下定義,就是所謂的理念。他說:可感覺的事物都以“理念”之名為名,皆依存于他們與理念的關系;因為這些多數(shù)的事物都是由于分有和他們同名的“理念”才存在的。這句話顯現(xiàn)出柏拉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客觀唯心主義者。
以笛卡爾為代表的“唯理論”。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思想家在為早期自然科學制定系統(tǒng)的方法論和認識論時。一部分人從實驗事實出發(fā),提出要歸納經驗,而有一些則重視邏輯推理。重視邏輯推理的一方,正是拿著現(xiàn)實迎合理論,偏向于唯心主義,他們被稱為“唯理論”。唯理論認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知識,不可能來自經驗,而只能來自從先驗的與生俱來的“自明之理”出發(fā),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得到。笛卡爾的“天賦觀念”正是其中一種,萊布尼茨,馬勒伯朗士也是其中一員。但是無數(shù)實驗事實又導致他們無法徹底步入唯心主義,于是提出了模糊的二元論,三元論之類的論調。
之后不得不提的一個人是貝克萊主教,經驗主義代表人物,與大衛(wèi)休謨,約翰洛克齊名。他認為事物是觀念的集合。他認為物質是由“軟硬,冷熱,顏色”等“質”或感覺集合形成的,而不是由抽象的思想形成的,這也是經驗主義的·特點。他也是教會中哲學的典范。他的思想表現(xiàn)了當時教會對于唯心主義的推崇。
黑格爾,他重新拾起了客觀唯心主義的大旗,在當時德意志(普魯士)社會思潮迭起的時代,他批判主觀唯心主義,并且運用辯證法,一舉創(chuàng)立了客觀唯心主義,更是猜測了許多真理。如“質變量變定律”等。他是客觀唯心主義的最高峰之一。
新康德主義,新康德主義(德文:Neukantianismus 英文:Neo-Kantianism)是一場針對在古典唯心主義浪潮消退后科學領域泛濫的唯物主義思潮的反對運動。其發(fā)源地為德國,是多個不同學術中心流派的總稱。它們的共同之處是企圖通過復活和解釋康德的有關理論來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它們之間的差異往往表現(xiàn)為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出發(fā)來利用和重新解釋康德。因此嚴格地說,新康德主義不是一個單純的哲學流派,而是當時在德國出現(xiàn)的一種復活和重新解釋康德哲學的廣泛思潮。(摘自360百科)